潘濤
(貴州省公益林管理中心,貴州 貴陽 550001)
實施西部大開發是一項長期艱巨的歷史任務,也是一項規模宏大的系統工程。既要有緊迫感,又要有長期奮斗的思想準備。總的戰略目標是,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到21世紀中葉全國基本實現現代化,從根本上改變西部地區相對落后的面貌,努力建成一個山川秀美、經濟繁榮、社會進步、民族團結、人民富裕的新西部。21世紀頭10年,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已取得突破性進展、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有較大發展,重點地帶開發步伐明顯加快,科技教育和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明顯加強,改革開放出現新局面,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奠定堅實的基礎。
中國西部是全國少數民族的主要分布區,地域遼闊,自然資源豐富,戰略地位重要,區位優勢突出,發展潛力巨大。但同時也是氣候惡劣、干旱缺水、植被稀疏、災害頻繁、自然條件極其嚴酷、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的地區。在這樣的地區進行啟動和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優勢和劣勢同在,所以如何處理好開發和資源環境的可持續協調發展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也是我們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貴州省的資源豐富,氣候宜人,但經濟水平相對東部沿海地區較為落后,基礎設施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還不高,尤其在農村地區還主要是以粗獷的生產方式為主,加之自然因數的制約,農民依賴自然資源坐山吃山的思想進而根深蒂固起來,因此,轉變農民對生態資源的依賴及提高對生態保戶的意識顯得有一定的意義和必要性。
森林的主體區劃為公益林和商品林兩大塊,公益林是指維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保持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滿足人類社會的生態、社會需求和可持續發展為主體功能,主要提供公益性、社會性產品或服務的森林、林木、林地。涵蓋了《森林法》中5大林種中的防護林和特用林。包括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防風固沙林和護岸林、自然保護區的森林和國防林等。
森林生態功能是不受行政區域的限制,只受地貌的相對制約,在其可達范圍內充分發揮其調節氣候、涵養水源、吸碳放氧、減小地表徑流、保持土壤的完整功能,體現了森林生態功能的無限性。而生態功能從森林形成就開始生產,隨森林年齡的增加而源源不斷地增長,如不受外界的干擾。森林將自行繁生息、更新換代,充分體現森林生態功能的持續性。森林生態系統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的,森林生態功能直接作用于土壤、河流、氣候、植物、動物、微生物等復雜的子系統,在自然界中相互協調發展,相互利用而生存,從而推動整個自然界的繁榮。所以森林生態系統的生態功能是復雜的、動態的、延續的。
生態公益林一旦得以管護,則生態區位脆弱的地區生態環境將得以改善起來,而貴州省主要的情況是水土流失嚴重和石漠化廣布。各種珍稀動植物涉危物種減少,對貴州省的各種生態自然安全隱患巨大,干旱,水澇,等自然災害頻發,究其主要原因,都歸根于自然環境的惡化與破壞。所以公益林在生態建設與保護中起著一個舉足輕重的作用,維護好生態公益林的建設,減少水土流失與防止石漠化,改善目前生態狀況為貴州省西部大開發中作出堅實的后盾,同時也可在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承擔一個重要的樞紐作用,為推動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和良好環境。
(1)公益林區劃界定以后就要涉及到農民的切身利益。根據《貴州省公益林保護和經營管理辦法》規定,凡區劃界定為公益林的,嚴禁商品性的采伐,禁止亂砍濫伐、亂征濫占、亂采濫挖、亂捕濫獵、毀林開墾等破壞公益林的違法犯罪行為活動,對公益林只能進行撫育或更新性質的采伐。
(2)國家出臺了中央財政森林生態效益補償金管理辦法,對區劃界定為國家公益林的地塊按權屬為國有每畝每年5元、權屬為集體和個人的每年每畝10元的標準補償給林權所有者或林權管理者,落實了公益林的生態效益補償。林權所有者或經營管理者有責任和義務管護好森林,從而使森林得到有效保護。
(3)貴州省目前國家級公益林面積,占全省林業用地的34.88%,全面實施有效的管護有利于對森林生態環境的建設與保護,2010年貴州省出臺了《貴州省公益林保護和經營管理辦法》對公益林的保護和經營作了具體規定,區劃界定為公益林后,公益林應采取保護、造林、封山育林、撫育相結合的措施,遵循森林自然演替規律,封、飛、造、補、管并舉,封育結合,喬、灌、草結合,以天然更新為主,輔以人工促進天然更新,把重點公益林建設成多樹種、多層次,結構合理,功能健全,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長期穩定、不斷提高的森林生態體系。
目前中央財政對國家級公益林的補償僅能解決實施公益林的管護和勞務補助,與其林地及林木價值相差甚遠。貴州省級因財力問題難以落實必要的管理工作經費,補償落實難度大。另外,公益林的區劃界定工作要求結合林權制度改革勘界確權結果,區劃界定面積必須與林權證一致,面對廣泛的森林、林地,工作經費短缺和對公益林經營管理要求的理解不透和宣傳不到位,致使林農誤認為一旦區劃界定為公益林就禁伐和禁止在林下開展經營活動等等。所以各地各級特別是林農對地方財政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工作積極性不高,實施難度大。
由于各個地方的林改工作的進度不一致,二調的數據和林改的數據不一致,林權證的發放需要一定的時間,部分地區的資金兌現困難。
(1)提高公益林的補償標準,加大對公益林補償投入力度,積極籌措公益林工作經費,加強管理工作的力度。
(2)完善公益林管護方面的制度建設,建立管護制度,制定《巡護職責》、《巡護制度》、《考核辦法》、《公益林辦公室崗位職責》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做到了每個山頭地塊都有護林員管護,并對管護人員進行崗前培訓。
(3)加大對公益林補償資金的監管力度,嚴格按照《中央財政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管理辦法》規定,對國家級公益林補償資金實行專款專用、專賬管理,不得擅自挪用,建立健全監督管理機制,保證資金使用安全。
(4)加強公益林方面的生態保護意識及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的宣傳,提高農民對公益林保護意識和覺悟。
[1]李 康.綠色經濟與綠色GNP[J].環境科學研究,2001(1):75~76.
[2]賴曉華,陳平留,謝德新.生態公益林補償資金補償標準的探討[J].林業經濟問題,2004(2):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