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的淡水魚魚體頭尾與腹背定向裝置被理論和試驗證明了其可行性,該種定向裝置使用0.75~1.0kg的鰱魚進行定向試驗,可在0.65~3.75s內完成頭尾定向動作,定向成功率為97.53%,在0.39~5.03 s內完成腹背定向動作,定向成功率為97.5%。
此研究報告刊登于《農業工程學報》2011年第5期,題為“一種淡水魚頭尾與腹背定向裝置的設計與試驗”,第一作者為華中農業大學工學院研究生高星星,通訊作者為華中農業大學工學院副院長譚鶴群副教授。
淡水魚類的機械化加工一般分為前處理和后處理,其中前處理過程是機械化加工的重點也是難點,而前處理過程中的清洗、分級和定向排列均是輔助性工序,這些輔助性工序是連接一個完全的自動化淡水魚類加工生產線的重要節點,它們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自動化加工生產線的可行程度,因此淡水魚頭尾與腹背定向裝置顯的尤為重要。中國是水產大國,2008年中國淡水魚養殖產量達到2297.3萬噸,而當年的年加工總量僅200.8萬噸,不到總量的10%,養殖與加工的嚴重失衡,淡水魚處理機械的落后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我國魚類加工業起步晚,總體技術水平落后,魚體定向整理輸送裝置更是少有技術成果見報。國外魚類加工技術起步早,發展較為成熟,有先進的魚類加工生產線,魚體定向技術較為發達,但是國外魚類加工機械多是運用于海水魚的機加工,且仍有部分機型是采用人工進行魚體定向的,例如德國Baader公司的Baader182型狹鱈魚片生產線就是采用人工進行魚體排列定向的。因此,單純的引進國外先進的海水魚生產線,不足以解決中國淡水魚養殖與加工量的失衡問題。
為了提高我國淡水魚類加工機械化程度,促進淡水漁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湖北省組織了重大科技攻關項目,針對湖北省內淡水資源極為豐富的鰱魚、鳊魚等魚種的機械化加工設備的研究。
研究者為了給自主研發的6PYL-305型剖魚機制造一種自動喂料設備,基于國內外魚體定向技術以及農業物料中其他領域中的定向技術,提出了一種利用傾斜振動臺面進行魚體頭尾定向和利用漸變滑道進行魚體腹背定向的理論。作者對鰱魚魚體的體型以及摩擦特性進行了研究,并根據結果理論分析證明了運用振動推進臺面、漸變滑道分別進行鰱魚魚體頭尾、腹背定向的可行性。根據提出的原理作者設計制造了試驗臺,并對頭尾定向和腹背定向分別設計了4因素3水平的全因素試驗,使用0.75~1.0kg的鰱魚進行了試驗研究,試驗中頭尾定向的總成功率達到了97.53%,如魚體在特定的體位下進入振動臺面頭尾定向率可達100%,定向耗時在0.65~3.75 s內可完成,腹背定向總成功率為97.5%,定向動作可在0.39~5.03 s內完成,研究結果還顯示試驗的各個因素對魚體的頭尾腹背定向具有顯著的影響,且部分因素交互作用明顯,找出了魚體定向的最佳因素組合,試驗結果表明運用振動推進臺面、漸變滑道分別進行鰱魚魚體頭尾、腹背定向是可行的。
淡水魚體頭尾與腹背定向輸送裝置的研究,在國內研究較少,該研究可為淡水魚連續化加工中定向連續喂料設備的產品開發提供技術依據。該研究顯示可以用機械的方法實現淡水魚頭尾與腹背定向,并已經突破理論研究階段,將進入成品樣機的試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