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借助科技的翅膀才能高飛”,著名畫家達·芬奇這句名言生動揭示了文化與科技的內在聯系。文化產業競爭力包括物化價值和非物化價值兩個部分,科技創新不僅能極大提高文化產業的物化價值,而且能提升無形的非物化價值,使文化產業擁有長期持續發展的成長潛力和整體競爭力,進而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這是優化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也是拉動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文化與科技歷來如影隨形。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表現形式和傳播方式,新穎多樣的文化藝術產品,無一不是文化與科技結合的產物。文化產業要發展成為支柱產業,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科技的支撐和推動。因此,我們必須緊緊抓住信息化深入發展的歷史機遇,加快構建有利于文化與科技緊密結合的體制機制,以科技創新推動文化產業大發展。
文化的影響不僅取決于文化內容是否具有吸引力,而且取決于文化的表現形式和傳播效率。重視文化產業技術創新,運用現代高新技術,既能豐富文化藝術的表現形式,又能加速文化的傳播,提升文化的內涵。例如,傳統圖書出版業運用現代技術將龐大的文字信息濃縮為一張光盤,文字、聲音和圖像匯成的多媒體信息改變了人們傳統的獲取信息的形式。風靡全球的3D電影《阿凡達》、享譽上海世博會的動感名畫《清明上河圖》,既大大拓展了藝術的創造思維空間,也深刻影響著人們的藝術視覺審美。因此,推動文化產業大發展,必須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的作用,為增強文化表現力和影響力提供強大支撐。
歷史表明,文化的每一次革命性進步,都是重大技術創新和擴散的結果。如無線電技術的運用帶來了廣播和電視的新生,網絡技術的發展引發了文化傳播方式的革命。在新技術革命浪潮中,傳統文化內容與信息技術、網絡技術、數字技術對接,派生出網絡游戲、數字視聽、三維動畫等一系列新興業態,使文化內容更加引人、文化傳播更加快捷、文化的影響力更加深遠。不僅如此,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還催生了物聯網等新興產業的發育和發展。當前科技發展呈現出一系列新的特征,國際科技競爭的激烈程度前所未有,科技發展變化的速度前所未有,科技和產業革命對文化產業發展影響的深度和廣度也前所未有。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必須緊緊抓住并用好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提供的新機遇,在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上下功夫,不斷解放文化生產力、提升文化競爭力。
文化產業最重要的功能是產生附加值和增強軟實力,既是經濟增長的新亮點、新動力,也代表著一個國家文化與精神的創新、創業能力。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對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著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文化自身也面臨著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任務。因為文化產業既要遵循個性化的創作生產規律,又要遵循社會化、集約化的產業發展規律。要使文化產業真正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必須打破封閉式、“小而全”的文化小生產格局,建立起產業集中度高、關聯性強、開放式、分工明確、配套協作的現代產業體系;必須依靠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走特色化、集約化發展之路,推動更多富有時代氣息、民族特色、反映中國現代文化的原創性的文化產品、文化品牌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提升中國文化的軟實力;必須大幅度增加文化創新的有效供給,進一步提高文化自主創新能力,在文化與科技的融合中不斷激發文化創作者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潛能,催生出更多富有想象力的文化表達方式、表現形式和全新的文化媒介,形成新的文化經濟生長點。
《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