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娟,殷學峰
勝利油田有限公司濱南采油廠采油一礦,山東 濱州 256600
濱8-3塊位于平方王油田穹隆背斜構造中部,為低滲透常壓具有氣頂的穹隆背斜構造巖性油氣藏。該塊1971年投入開發,已有40年的開發歷史,區塊采出程度55.6%,綜合含水達到91.3%,油井產量較低,針對區塊不能持續穩定發展的現象,我們積極分析其特殊的構造位置及巖性特征,強化提高有效水量,合理驅油,來解決這一難題。
濱8-3塊位于平方王油田穹隆背斜構造中部,為低滲透常壓具有氣頂的穹隆背斜構造多層薄層狀砂巖油氣藏。有統一的油氣界面(-1510m)和油水界面(-1560m)。
1.1.1 油層分布情況
濱8-3塊沙四中儲層比較發育。儲層厚度60.6m~85.6m,平均單井15.6層68.9m。平面上,中心部位較厚,濱4-5-52井區達85.6m以上,在濱4-5-2井處僅為59.6m。砂層和油砂層發育,厚度較大。含油氣井段長達150m,其中含氣高度100m,含油高度50m。第1砂層組為較大的原生氣頂,主力油層在2、3砂層組,全區分布。4砂層組只在中部局部分布。
1.1.2 儲層物性
濱8-3塊物性較差,滲透率低,非均質嚴重。平均孔隙度22%,空氣滲透率69×10-3um2,灰質膠結,膠結物中碳酸鹽含量12%~23%,泥質含量14。26%,含油飽和度62.6%。
滲透率在平面上的變化較大。2砂層組滲透率為0.074μm2,3砂層組滲透率為0.089μm2。總的是在剝蝕區的中部部位滲透率較高(濱4-3-7井滲透率為0.081μm2),四周較低,最低滲透率為 0.019μm2(濱 4-5-7井)。
該塊于1971年9月投入開發,投產采用330m~360m井距的三角形面積井網。彈性開采階段:(1971年9月至1975年11月),地層壓力下降快,產能低,由于沒有全面注水,壓裂后產能普遍遞減。
截止到2010年底,該塊共投產油井45口,開井29口,日產液642,日產油56t,綜合含水91.3%采油速度0.46%。投產水井25口,開井11口,日注水量641方/天,月注采比0.98。總體處于低產能,低采油速度,高采出程度,高含水開發階段。
1)停產停注井多,注采井網不完善
8-3塊油井投產45口,實際開井29口,統計16口停產井主要是高含水。水井投注25口,實際開井11口,停注井14口,其中2口套管有問題帶病籠統注水,注采井網不完善。
2)井網控制程度較差,水驅儲量損失大
2組水驅控制程度:98.2% 下降到68%,水驅動用程度:91.2%下降到66.5%(損失水驅動用儲量82萬噸)。3組水驅控制程度:98.2% 下降到90.4%,損失控水驅儲量26萬噸,水驅動用程度:97.5%下降到90.1%(失控動用儲量20萬t)
3)注采井網不完善導致井組產量下降
4)注采井網不完善,注采比低
濱8-3塊射開油層較多,各油層的性質差異較大,高滲透厚層水淹嚴重。中低滲透層、小薄層無法充分發揮產油能力和注水能力,層間干擾嚴重。
濱8-3塊地層壓力11.5MPa,壓降4.1MPa,能量保持水平73.7%。現有抽油機井29口,油藏中深1540m,平均動液面571m,平均沉沒度568m,能量利用程度偏低。
濱8-3塊開注11口,分注井9口,分注率為81.8%,測試率66.7% 。分層注水層段25層,合格率為48%,注水層段合格率較低。
在注采欠完善、地質儲量動用差的區域完善井網,水井:轉注: 2組4-5, 3組3-723 、 2-3組 6-5、5N4;大修:3N7;油井:扶停:2組4-61、5-52;3組:4-613、5-523注采對應率提高3%。通過濱8-3塊加強注水井專項治理工作,共治理水井12口,其中分注井查換管4井次,大修3井次,轉注4口,新投1口,有效注水量明顯上升。
3.2.1 高能區提液,增加產油
在注采較完善的高能區進行提液,對4-62、3-61等8口供液充足井進行了調參、下大泵等提液措施,日增油7.1t,累增油1733t。
3.2.2 封卡高含水層,緩解層間矛盾
濱4-2-71井硼中子測井解釋成果表找出出水層位,封卡高含水層,實現控水增油。通過封卡2組,單采3組,油井含水由91.4%下降到38.2%,日增油3.1t/d。
通過引進智能水嘴調節裝置,和加強日常水井維護保養,定期洗井,減少測試遇阻和因道路、閘門等問題影響水井分層測試,提高測試率,使分層注水井測試率提高到66.7%,分層注水合格率提高到83.3%。
1)針對老區套損井多井網不完善的問題,應提高油水井利用率和注采對應率,增加有效水驅波及面積,來最大程度提高采收率;
2)針對濱8-3平面水淹嚴重,應充分利用動靜態資料,深入研究井區平面水淹規律,指導井區注采調整。比如在高能區提液,扶停、調整工作參數等來改善水驅效果;
3)針對濱8-3塊層間矛盾仍較突出,應繼續加強分層注水,提高分層注水層段合格率和中低滲層段的剩余油動用程度,來實現層間注采平衡。
[1]張厚福,等.石油地質學[M].石油工業出版社,1999,9.
[2]李傳亮.底水油藏開發[M].西南石油學院出版社,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