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玲
(遼寧省盤錦市環境科學研究院,遼寧盤錦124010)
濕地包括河流、湖泊、水庫、沼澤、稻田以及灘涂等常年性或季節性積水水域,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m的沿海地區,與陸地、海洋一起并稱為全球3大生態系統。濕地具有巨大的環境功能和效益,在防洪抗旱、調節氣候、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它生態系統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譽為“地球之腎”。濕地是重要的國土和自然資源,也是全球價值最高的生態系統。據聯合國環境署2000年的權威研究數據表明,每hm2濕地生態系統每年創造的價值高達1.4萬美元,是相同面積熱帶雨林的7倍,是農田生態系統的160倍。目前,全世界約有濕地5.14億hm2,中國濕地面積約3 848萬hm2,居世界第4位、亞洲第1位。
盤錦地區濕地總面積16萬hm2,屬濱海濕地復合生態系統,分為蘆葦沼澤、灘涂、淺海區域和河流、水庫、水稻田6種濕地生態類型。盤錦濕地植物區屬華北植物區,主要由鹽沼和耐鹽植物組成,有維管束植物126種,其中蘆葦為優勢種類。有各種鳥類、昆蟲、水生動物共計960種,構成天然物種多樣性的生態鏈,是天然物種的基因庫。它的濕地效應不僅對盤錦的生態體系,乃至東北的生態平衡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濕地資源的利用與保護影響到盤錦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如何開發利用和保護濕地資源,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近年來,由于該地區人口急劇增加,農業用地不斷擴張,修路、項目建設造成生態系統的切割,不合理的資源開發以及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該區域物種及生態系統產生了極大沖擊,使生物多樣性嚴重受損、“紅海灘”退化、許多物種數量銳減、處于瀕危狀態。為了保護濕地資源的永續利用,強化濕地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已經是迫在眉睫。
蘆葦是凈水植物,對水域的金屬和非金屬有較強的吸收和吸附能力,因而可以凈化污水。蘆葦對含油、酚、氰化物、硫化物等污染物有較強的耐受能力,能在酸性化水里生長;蘆葦能大量吸收錳、鐵、銅,對這些元素有富集能力,它還具有龐大的須根系,在土壤中能形成一個天然的過濾器,可以富集多種有毒物質。實驗監測結果表明:經蘆葦濕地凈化后的污水,總氮、總磷可削減 90%以上,COD由5 800mg/L下降到200mg/L以下。又因蘆葦主要用于造紙,不直接參加食物鏈,不會造成二次污染,對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有著特殊意義。遼河三角洲百萬畝蘆葦濕地,多年來對各類污水的凈化作用,對減輕渤海水質污染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盤錦大面積的蘆葦沼澤濕地,分布有豐富的纖維植物、飼料植物和藥用植物,尤其是蘆葦資源,是亞洲第一大蘆葦生產基地,每年可生產蘆葦50萬t,是造紙的主要原料。每噸蘆葦生產的紙漿相當于2m3木材的紙漿產量,年產50萬t蘆葦就相當于100萬m3的木材,用木材需20年成材,而蘆葦每年可收割一次,可見其生產能力之高。因此,對于濕地保護,不僅可維護極高的生物生產力,又能節約木材,保護森林。其次濕地沼澤內盛產魚類,為人民提供了高質量的副食品,也為大量鳥類提供了豐富食物。
在盤錦沿海灘涂上生長的翅堿蓬單一群落,生長季節一片赤紅,猶如一幅巨大的紅地毯橫鋪在平坦的海灘上,被稱為“紅海灘”,成為我國沿海少有的自然景觀;在海岸線以上陸緣帶生長有灰綠堿蓬、檉柳為主的鹽生植被,并伴有翅堿蓬混生,紅綠相間,景色怡人;陸上沼澤環境是以蘆葦居絕對優勢的耐鹽植物群落,是世界上面積較大的蘆葦沼澤濕地。這種紅綠分明的帶狀植物分布規律在我國沿海很少見,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和重要的科研價值。經科學考證,翅堿蓬植物具有較高營養性和藥用性,對人體具有重要保健作用的亞麻酸含量達6.08%以上,其營養成分遠遠高于一般植物油。鮮嫩莖葉的蛋白質含量占干物質的40%,并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其鈣、磷、鐵與核黃素含量都高于菠菜、番茄及蘿卜等蔬菜。維生素C含量遠遠高于螺旋藻,含硒量也較一般食物高出十到幾十倍。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它有降糖降壓、擴張血管、防治心臟病和增強人體免疫力等藥用效能,其開發前景十分可觀。
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保護好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好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盤錦濕地豐富的植物資源、特有的植被類型與生態環境養育著豐富的動物資源與特有的動物群落,是天然的物種基因庫,尤其是多種珍稀鳥類理想棲息繁殖地和遷徙停歇地。在全區分布的405種脊椎動物中,僅鳥類就有264種,是野生丹頂鶴繁殖分布的最南限,也是世界上黑嘴鷗種群最大面積的繁殖地,每年遷徙經過該區的丹頂鶴有800余只,繁殖的黑嘴鷗有3 200余只,而廣闊的退海灘涂也為西伯利亞——東南亞遷飛的涉禽提供了重要的停歇和取食場所,在濕地和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居于重要地位。
隨著盤錦市經濟建設和旅游事業的快速發展,對濕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強度不斷增加,造成濕地面積減小,部分濕地已經開始退化。濕地周邊開發,使濕地成為工業污水、農業污水、生活污水的承泄區,造成濕地水質下降,生物棲息地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濕地功能降低甚至喪失,對生態環境造成巨大壓力。因此,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濕地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合理開發利用濕地資源,控制濕地開發規模,尋求一條發展與保護相互協調的途徑,以彌補濕地資源萎縮所帶來的環境壓力。
丹頂鶴自然卵巢區的范圍是以2~3km2無人煙的蘆葦沼澤地,由于保護區內工農業活動頻繁,使丹頂鶴的棲息地形成分割不連片的島嶼。目前,在保護區內修建公路35條、溝渠31條、井臺72個、居民點30個,保護區已被分割成 90塊,其中大于1km2的有 30塊,大于0.5小于 1km2的有 24塊,小于0.5km2的36塊。由于島嶼化的形成,蘆葦生境的切割,切斷了水生動物的洄游路線,加上人們過度的捕捉魚蝦,使水生動物遭到毀滅性打擊,進而斷絕水禽的飼料。從目前調查結果看,丹頂鶴的巢位已經較1985年向南遷移了5.5~9.5km。照此下去,再有20~30年將不會有丹頂鶴的立足之地。盤錦濕地是世界上丹頂鶴棲息的最南限,全世界都非常重視這群丹頂鶴遷移路線及繁殖地的變化情況。為了保護丹頂鶴的棲息地,控制環境的島嶼化進程,提高全民濕地保護意識,合理開發利用濕地資源已經刻不容緩。
盤錦濕地大面積葦田為人工灌溉水,水源主要來自大遼河、雙臺子河和大凌河。近年來,大凌河幾乎成為季節河,雙臺子河在春季也無水供給下游,因此,造成葦田在春季難以及時灌溉或灌溉水量嚴重不足。蘆葦生長的主要限制因子是水和鹽度,而河水和海水的彼此消長決定著河口濕地的水分鹽度,如果河道來水減少則會引起海水倒灌,使得濕地水分鹽度升高,造成靠近河口的蘆葦濕地退化。隨著濕地面積的萎縮,蘆葦的產量大大減少,相應的伴生生物和以蘆葦作為棲息場所的生物量也隨之減少,導致環境質量下降,不利于物種和生物多樣性保護。
近幾年來,由于干旱少雨、人工攔海造田、淺海石油開發、灘涂養殖等人為干擾,特別是典型的沿海河口水域由于河流泥砂充填和潮流夾沙落淤及水文條件不斷發生時空上的動態變化,造成了翅堿蓬群落的嚴重退化和死亡。盤錦海岸帶“紅海灘”自形成以來以1998年至1999年面積最大,長勢最好,群落總面積達2 000hm2,一般高度為15~40cm,最高可達50~60cm,蓋度70%~80%。自2000年開始顯著退化,群落面積逐漸縮小。尤其是雙臺子河口東岸接官廳至二界溝26.3km攔海大堤外退化尤為嚴重,群落蓋度已從70%~80%減少至20%~30%,大部分僅是零星分布,很難連接成片,有的已成為裸露的灘涂,高度也降到15~30cm。為保護“紅海灘”濕地景觀的永續利用,經過幾年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已查明導致堿蓬死亡原因是由于鹽害致死,其最適合生長的水分鹽度是15‰左右,低于或高于該濃度,翅堿蓬都會出現退化。
濕地保護是一項社會性很強的公益事業,必須依靠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因此,要大力宣傳保護濕地的重大意義,增強民眾保護濕地的責任感、緊迫感和使命感,為區域環境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設立專門機構進行濕地資源保護的統籌規劃管理,對跨部門、跨行業的綜合性工程建立協調一致的行政管理制度,合理開發利用濕地資源,維護濕地生態環境的完整性,開發利用強度不超過生境的恢復速度,在保護與利用矛盾時,要運用濕地的總量平衡、動態管理、生態恢復、功能補償的科學發展觀,協調兼顧,持續發展。
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加大濕地的保護力度,進一步加強遼河三角洲資源利用的統一管理,做到依法保護和管理濕地。濕地周邊及區內工農業的迅速發展,加重了濕地的承瀉能力,如果不加強對有毒有害污水的凈化和管理,一旦排入濕地將會導致濕地生物死亡,生物多樣性下降,破壞濕地的原有生物群落結構,所以,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強污染源治理。要對大遼河、雙臺子河和大凌河兩岸及葦區周邊的工礦企業排污實行達標排放,嚴格控制污水直接進入河流注入遼東灣,加大對遼河污染治理力度,對葦廠灌溉水質進行監測,嚴禁污水灌溉葦田,以改善濕地水質環境。
近些年,由于淡水資源缺乏,造成土壤含鹽、含堿量高,依靠自然降雨已經不能滿足蘆葦、翅堿蓬等生物生長的需要,逐年退化的現實已經顯露出來。因此,各個部門要重視濕地資源的保護,加大管理和調控力度,在淡水資源供應方面應列入發展計劃,真正付諸實施。各葦區要實施水資源循環利用工程,充分發揮資源的最大效益。同時,加強科學管理和各種技術措施的綜合應用,以保護灘涂生物,提高蘆葦產量,讓這一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造福于人類。
首先,必須保證有足夠面積的濕地環境。在保護區周圍劃界立標,核心區要實行封閉式管理,禁止任何形式的生產和開發(如采油、養殖業、修路、挖渠、截堵水流等)。目前保護區內遺留下來的生產和農業開發的道路、井臺、水渠等造成濕地環境島嶼化,應盡早恢復原貌,退耕還濕,確保保護區整體性,使能流、物流相互暢通,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其次,要提供豐富食物、水源和安全的隱蔽場所及繁殖巢地。在保護區要嚴禁狩獵、撿卵、捉雛、毀巢、捕魚捉蟹,已形成道路的采取修橋建涵洞方式使水流暢通。通過生物的食物鏈關系把多種生物的生態鏈連接起來,為野生動物提供豐富的天然餌料,并在核心區保留一定面積植被不收割,為丹頂鶴等飛禽提供安全的隱蔽場所和筑巢繁殖地。
翅堿蓬、蘆葦蕩、丹頂鶴、黑嘴鷗等鳥類構成了獨具特色的濕地景觀,是極好的旅游資源。科學地發展濕地生態旅游業,必須以資源可持續性利用為前提,既要大規模保護,也不排斥適度利用。積極探索一種濕地保護與開發的科學模式,確立“積極保護”的思路,通過適度利用實現更好的保護。對以濕地為開發對象的各類旅游項目和開發活動,都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并依照有關法律實行嚴格管理,開發利用要以不破壞其再生機制為前提,維持濕地生態過程,遏制濕地生態系統的退化。開展生態環境承受力和旅游環境容量的研究,體現環境優先,對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實現最小干預,使旅游資源可以持續利用。加強對游客、從業人員保護濕地生態環境的宣傳教育,制定行之有效的開發保護措施,嚴格控制旅游人數,實現旅游業發展與濕地保護的協調統一。
[1]趙忠寶,李克國,耿世剛.盤錦溫地保護、恢復與永續利用研究[J].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6):17~18.
[2]肖篤寧,胡遠滿,李秀珍,等.環渤海三角洲濕地的景觀生態學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3]劉紅玉,呂憲國,劉振乾,等.遼河三角洲濕地資源與區域持續發展[J].地理科學,2000(6):61~ 62.
[4]王憲禮,肖篤寧,布仁倉,等.遼河三角洲濕地的景觀分析[J].生態學報,1997(17):37~38.
[5]董厚德,全奎國,邵 成,等.遼河河口濕地自然保護區植物群落生態的研究[J].應用生態學報,1995(6):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