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婧1
(1.天津市濱海新區塘沽管理委員會環境保護和市容市政管理局園林綠化工程建設養護中心,天津300000;2.天津大學 建筑學院,天津 300000)
濱海新區鹽堿地綠化經過多年的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當前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納入國家發展戰略,為天津沿海至中心城區之間廣闊區域的開發提供了戰略機遇,成片區域的開發建設既涉及到本區域整體的生態保護和發展戰略,也關系到城市化進程和生態城區的建設,因此,濱海新區的綠化發展要圍繞建設生態城市戰略,加快理論創新,解決一些難點重點問題。
將濱海新區建設成為宜居生態的綠化新城是一直為之努力的奮斗目標。而生態綠化就是通過構建多樣性景觀,對城市整體空間進行生態合理配置。城市生態綠化應成為城市生態系統的核心。因此,城市生態綠化應貫徹生態優先準則,同時參與城建項目規劃和建設過程,而不是工程建設的最后補漏和修飾。其思路包括在實施城市生態綠化建設中盡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把城市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干擾和破壞降低到最低程度;完善城市綠地規劃布局能有效協調城市居民與環境的關系;根據城市氣候效應特征和居民生存環境質量要求,搞好城市綠化布局并進行城市綠化系統設計,提出城市功能區綠地面積分配、品種配置、種群或群落類型方案。
以紫云公園為例,1997年前這里曾是3 600萬m3的堿渣。歷時5年,對其進行了徹底的治理,最終成為全國第一座利用工業廢料來營建的城市公園。公園占地面積33萬m2,建有7個山峰,主峰高31.9m,栽種各種樹木和其他植物100余種40萬株。利用設計注重人與自然的交流體現園林生態、綠色空間的主題,充分利用堿渣山的特殊景觀效果,在被破壞的環境中創作出最具生態內容的綠色天地,它體現出城市邊緣地帶的保護與再生,在城市與市郊建立起人與自然共存的良性循環空間,保護和修復區域性生態系統,建立合理的復合型的人工植物群落,保護生物多樣性,建立人類、動物、植物和諧共生的城市生態環境。公園中4萬m2人工湖采用中水,既可灌溉園內植物又可保護環境。紫云公園作為一項重要的工業環保治理工程,同時在堆積多年的工業廢棄物——堿渣山上營造這么大面積的綠地公園,又是一項生態恢復工程的實踐。該區域主要原生植物有黃須、馬絆草、圣柳、蘆葦等耐鹽植物。堿渣的堆積造成了土壤和植被的長期破壞,進而導致生態系統的破壞。對于這類受損生態系統的恢復,如果沒有人工恢復手段的介入在短時間內恢復植被生態系統是很難的。作為工業廢棄物的堆積地,其環境條件已經相當惡劣,植被恢復面臨很多復雜問題。從生態學角度看,主要是表土層的破壞,限制植物的生長。因此,紫云公園堆山工程采用了覆蓋表土層,穩固地表的方法,并篩選先鋒樹種,應用鄉土植物。這為治理城市區域內大面積開放污染源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物種多樣性是促進城市綠地自然化的基礎,也是提高綠地生態系統功能的前提,所以,生態綠化應恢復和重建城市物種多樣性。應盡量保護城市自然遺留地和自然植被,修建綠色廊道和暫息地,形成綠色生態網絡;增加開放空間和各生物斑塊的連接度。生態綠化要發揮健全城市的生態功能,將更多的野生動植物引入城市,滿足市民與大自然接觸的天性要求。城市要盡量保存適應野生動植物生存繁衍的棲息地。保護和建立半自然棲息地是生態綠化實現自然保護的重要途徑。例如塘沽森林公園總占地面積64萬m2,原址位于塘沽水庫旁的空地。公園保留原有植物群落類型條件下因地制宜,挖湖建島,因勢隨形,增加園林植物,豐富其種類,經過幾年的建設如今已經具備對外開放條件。
綠地群落是一個有序而漸進的系統發育和功能完善的過程。生態綠化應改變綠化的事后管理和末端管理為源頭的管理,改善種植結構,提高綠地自身的穩定性和抗逆性。生態綠化所用植物應盡量選用與當地氣候、土壤相適應的物種,利用綠地凋落和綠肥等土壤適應物,進行再循環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環機制,從而減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非再生資源的使用,降低綠地建設、維護費用。重視綠地水體的建設,為有益昆蟲和兩棲動物提供適宜生存的環境,形成綠化植物——病蟲害——天敵及其周圍環境相互作用和制約,實現城市綠地植物無公害控制。例如北侖里小區,作為一個有30年歷史的小區,內部植物群落經過長時間的發展達到了動態平衡的效果,小區內植物種類豐富,植物病蟲害較少,成為一個生態宜居的小區環境。改變單一物種密植的做法,使自然更新物種具有生存和繁衍空間,形成具備多個優勢物種的不同類型群落交錯分布、穩定而優美的城市自然景觀。
城市生態綠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合理的植物配置。要求提高對植物品種的認識,加強地帶性植物生態型和變種的篩選和馴化,構造具有鄉土特色和城市個性的綠色景觀;同時慎重而節制地引進國外特色物種,重點還應是原產我國,但經過培養改良的優良品種。目前濱海新區的綠化植物種類不夠豐富,行道樹就是絨毛白蠟、國槐等老幾樣。在城市綠化中,應利用不同物種在空間、時間差異來配置植物,最終形成喬灌草結合、層次豐富、配置合理的復合植物生態群落。
例如東海路兩側綠化,面積有12萬m2,針對兩側綠化帶本身原為鹽池、鹽堿地的現狀,選擇較為耐鹽堿的鄉土樹種,提高樹木的成活率并保證其良好的生長勢。以生態效益為核心,完善綠化生態功能。整條道路用了近50種園林植物,主要的綠化形式采用喬、灌、地被相結合,在林帶下面種植耐蔭性灌木和多年生地被植物,組成上中下3層的植物群落,進行復層混合式立體綠化,形成富有層次感和韻律感,科學合理的的景觀生態走廊。樹種選擇上突出地方特色,多采用鄉土樹種并兼顧美觀,適當增加常綠樹種,以彌補冬景的單調與蕭條,同時注重常綠、落葉及開花灌木的相互襯托,突出四季效果。
綠量是城市綠地生態功能的基礎。目前城市綠化中的綠地率、綠化覆蓋率等指標往往不能真正體現出綠地的生態效益。在統計學上,大片草坪的綠地率很高,但并不見得比大喬木下硬質鋪地的綠化形式更符合城市人居的需要。生態綠化不僅要提高綠地率,最主要的是提高綠地的葉面積指數。鑒于此,應盡量選用葉面積大、葉片寬厚、光合效率高的植物,提高群落光合效率,創造適宜的小氣候環境,降低建筑物的夏季降溫和冬季保溫的能耗,提高市民與自然環境的連接感;選擇耐污染和抗污染植物,能發揮綠地對污染物的吸附和同化作用,降低城市污染,促進城市生態平衡。河濱公園近年來在改造中注意增加了草坪中花灌木與耐陰地被的種植量,增強美觀的同時提高了綠地的生態效應。
城市綠地景觀的規劃設計應結合和保護中國傳統文化,保留城市自然環境、人文資源、民俗風情,改善城市人文環境,創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風格和城市個性。地方特色主要表現在對地方的原材料、藝術風格與文化內涵的整合運用上。綠化配置應優先選擇鄉土樹種,保持有地方特色的植被,按照生態、景觀、游憩的要求,細化綠地的功能分區。例如大沽炮臺公園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有“威、鎮、海、門、高”和“石頭縫”6座古炮臺,現存基座較為完整的古炮臺尚有3處。今年,塘沽將對這一公園進行整修,綠化種植以喬木為主,盡量增加植物品種和色彩變化,提升公園整體環境。
在建設綠化景觀大道、主題公園、生態居住小區等城市不同形式綠地景觀過程中,應體觀以人為本的思想,最大程度地滿足居民對綠地的需求,將城市生態綠化作為城市生態系統的核心,保證城市綠地系統的開發,讓市民親近綠地,為建設宜居生態的綠色濱海新區不斷努力。
[1]袁 浩.百年渣山變綠洲——天津市塘沽區堿渣山治理紀實[N].中國建設報,2003-03-06(6).
[2]張秀英.園林樹木栽培養護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郭晉平,周志期.景觀生態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7.
[4]中國建筑文化中心.中外景觀 居住區景觀[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
[5]天津市濱海新區塘沽園林局.塘沽區園林建設資料匯編[R].天津:天津市濱海新區塘沽園林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