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宏偉 ,廖小環 ,趙 建,孫文哲
(河北省邯鄲市園林局,河北邯鄲056002)
街道綠地是街道環境中的重要景觀元素。而道路設計的一切都是圍繞著人的需求而建設、變化的[1]。人是城市道路運營的主體,不斷趨于文明和理性的社會越來越關注人的需求和健康。所以,城市道路綠地植物造景要適合居民的需求,也必須不斷地向更為人性化的方向發展,植物造景和人的需求完美結合是植物造景的最高境界[2]。
人性化城市道路綠化設計,主要是考慮車行其中的安全感及動態美感,人行其中與自然的親密接觸,以及人們在休閑、運動時由綠化帶來的愉悅、安全、舒適與美的享受等,從而達到通過綠化設計,使城市道路變成一個充滿人情味、生活氣息和美感的環境空間[3]。
在城市道路兩側綠化帶的植物配置過程中,應以在行駛的汽車中的觀賞作為主要依據。通過植物群落、色塊、色彩等有變化的重復,大小喬、灌木組團的交替來體現景觀的連續性、節奏感和韻律美的整體效果。兩側綠化帶種植宜為組團式,突出群體效果。特別是成片種植季相變化明顯的樹種,景觀隨時間季節而變化,能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感受,引起心理共鳴,體現了園林藝術空間之美和時間之美[4]。
邯鄲市東環路(陵園路—高速北連接線)道路兩側綠化,道路全長約 6 200m,綠地總面積約為300 000m2。道路兩側綠帶寬度為25m。
(1)以植物造景手法為主,注意美學原則的體現,強調運用豐富的植物材料,側重植物造型與色彩變化,在植物造型、季相變化、色彩搭配及平面構圖方面體現植物景觀特色,突出簡潔、開朗、自然的環境風格,強調時代感。
(2)在植物選擇時注意選取觀賞效果好、管理簡單、抗病蟲害能力強的鄉土樹種,同時也適當選用較大苗木,適當密植,以表現植物組團效果,滿足近期成景的觀賞要求,形成東環路綠地和諧、統一的獨特風貌。
(3)結合邯鄲市東環路現狀條件,運用景觀生態學、景觀美學、景觀行為學、視覺心理學的基本原理與方法,以遵從自然、生態優先、以人為本、符合地方文化特色,以及適合城市形象和發展、保持和節約自然資源為設計原則,把東環路綠地建設成融生態、景觀、休閑、防護等功能于一體的生態景觀廊道。
2.3.1 遵循“樹木成群”、“花木連片”的原則
主要以群植和片植為主,通過豐富多樣的植物,營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觀。以白蠟、欒樹為基調樹種,不同景段選用不同的常綠喬木作為骨干樹種,并配以適當比例的落葉喬木、開花色葉小喬木、灌木及地被,形成不同的植物生態景觀。各種類植物根據不同的景觀主題分布于道路兩側綠化帶中,以純林如櫻花、紅葉李、紫玉蘭、紫薇等,和混交林、闊葉針葉混交林、落葉常綠闊葉混交林等方式組合搭配。
2.3.2 以標準單元為設計單位
精心選配植物和有節律的序列栽植,在統一中求變化。道路綠化設計時,樹種之間要保持一定的相似性(如樹形、色彩等),引起統一感,但樹形、色彩、線條、質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異和變化,顯示多樣性,這樣既和諧統一又富于變化,體現自然生態風格。在東環路植物造景設計中考慮道路長度,注重體現總體風格的美學特性,以不同單元的復現來突出鮮明的節奏感及和諧的韻律感,使之符合道路綠化景觀的視覺要求。
2.3.3 體現“點、線 、面”3 大要素及“前、中、后”的層次
整個綠化帶為一個狹長的綠色走廊,運用有規律布置的模紋色帶與基調片林,將25m寬的綠帶自然分割成前景層、中景層與背景層3個層次。模紋色帶構成平面中的一大要素“線”。在色帶前方即綠帶的前景層等距點植或自然叢植金葉女貞球、海桐球及黃楊球等,強調了整個道路綠化景觀的序列感,同時又形成了平面構成中“點”這一要素。在基調片林與模紋色帶之間是中景層,中景層以開花及色葉小喬木為主體,自然種植紅葉碧桃、日本晚櫻、白玉蘭、西府海棠、紫薇、蠟梅、木槿等,其下種植白花三葉草地被,由小喬木密集種植而形成的大色塊效果,體現了“面”這一構成要素。后方的基調片林和以常綠喬木為主的骨干樹種即是背景層,基調樹種(白蠟、欒樹)等距陣列種植,而骨干樹種則配以其他樹種進行自然式種植,這就又增添了一個層次。
2.3.4 采用大尺度、大色塊的設計方法
植物配置切忌過分追求技巧、趣味而糾纏于細節。空間上采用多層次種植、平面簡潔有序、線條流暢、色調明快并富于節奏感,強調整體性和導向性,注重道路景觀的整體效果,形成一個完整的綠化景觀序列。在總體風格基本統一的前提下,各路段又自成特色,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道路兩側綠化種植疏密結合,其形式或造型上有著共同的特點,以強化節奏和韻律。運用重復的方法體現植物景觀的統一感,在不同地段配植大小、高矮、形狀、色彩等不同的植物,達到一種五彩繽紛、富有變化的植物景觀。有時也可以利用植物間形態、色彩等不同,產生對比效果來突出主題或引人注目,比如在以大量綠色植物為背景時,栽植幾株紅楓、紅葉李等,產生萬綠叢中一點紅的景觀效果,通過對比豐富道路綠化景觀,引起行人的注意。通過樹木高低和疏密度的變化,產生變化豐富的林冠線和林緣線,給人以一種動態的韻律美。城市道路綠化設計在滿足綠化功能的前提下,充分應用各種藝術設計手法融合周邊自然環境,把城市道路變成一條景觀優美的視線走廊,達到“車在路上走、人在畫中游”的完美景觀效果。
2.3.5 綠化與人文特點相結合
把自然綠色主線與人文文化主線緊密結合,將人文融入自然之中。筆者在重要結點處設置了標志性硬質景觀。如在東環路與聯紡路的交叉口處布置一組裝飾性極強的彩鋼螺旋形柱陣,彩柱由低到高,螺旋式上升,標志著城市發展的趨勢與旋律,成為該路段的個性標志,體現道路景觀的特色,又增加了城市道路的可識別性。在東環路兩側綠帶設計中,結合所經過地區人文特點,做了一些相關主題的人文綠化景觀,如結合綠帶設計人文長廊、小型文化廣場或設置一些能反應當地人文、歷史特征的藝術小品等,來增加城市道路綠地系統的藝術性和景觀性。城市道路空間是居民重要的活動場所,市民在此空間內的活動,形成了一個城市獨特的人文環境,反映了一個城市居民的生活習俗、精神面貌、文化修養、道德水準等等。
優美的城市環境,宜人的道路綠化是人們對一個地區、一個城市第一印象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性化的道路綠化是自然景觀的提煉和再現,是人工藝術環境和自然生態環境相結合的再創造,它所體現的姿態美、意境美、蘊含著文化與藝術的融合與升華,使人感到親切、舒適、具有生命力,是衡量現代化城市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標志。
[1]凱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2]蘇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4.
[3]王 浩,谷 康,趙 巖.城市道路綠地景觀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
[4]王洪成.城市園林街景的空間性格[J].中國園林,2000(2):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