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馬江,吳志均 ,唐 峰
(貴州省水城縣國土資源局,貴州水城553600)
水城縣地處貴州西部,六盤水市西北部,東與六枝特區、納雍縣相鄰,南和盤縣接壤,西連云南省宣威縣,北接威寧縣,轄33個鄉鎮,人口約76.36萬人。近幾年來,隨著城鎮化、工業化建設步伐加快,對農村集體土地征收征用越來越多,因土地征收而產生的糾紛也不斷增多,這些糾紛的發生,造成少數未得到分配的村民生活困難,直接影響城鎮化、工業化區周邊環境,不利于建設和諧社會。
自2008年以來,水城縣國土資源局共接待土地糾紛來訪526人次,協調處理土地征用糾紛案件193件。其中2008年接待上訪118人次,查處糾紛案件40件;2009年接待上訪183人次,查處糾紛案件65件;2010年接待上訪225人次,查處糾紛案件88件,2011年隨著工業園區建設的全面鋪開,預計今年上訪人數和案件會更多。在經濟利益的直接驅動下,水城縣土地征收糾紛不再局限于在經濟發達的集鎮周邊和交通要道沿線,工業園區所在地和建設項目所在的邊遠山區也成了糾紛多發地,且糾紛數呈逐年激增態勢。
土地征用原本必須嚴格按規定程序操作。過去,在農村土地征用中,大部分未按程序規定操作,用地單位往往僅在征得被征地農戶同意后,便與村集體經濟組織或村民委員會私下訂立征用協議。稍民主一點的被征地單位,召開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決定,有的則在毫無民主的情況下僅以其它會議的形式甚至個別人以個人意志代替村民代表會議,私下買賣土地,從而導致農村土地征用過程缺乏公開性、民主性和規范性,嚴重侵犯村民及村集體的利益。近幾年,政府本著依法行政和以人為本的理念行使執政權,基本上克服了上述種種弊端。
土地征用涉及多方利益關系,土地征用協議應明確規定各方的權利義務關系。現實中,雙方所簽訂的有關協議往往比較粗糙,土地征用價格有的由雙方自行協商確定,涉及土地征用條款的規定比較簡單,表述不夠明確,內容不夠全面。土地征用款只規定總額而未明確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青苗補償費、地上附著物補償費等項目的具體數額;雙方權利義務的規定比較模糊,一般無違約責任條款。對享有分配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的主體審查不夠細致認真,出現了遺漏現象,增加了分配中的矛盾和成訴的機率。
極少數村干部法制意識不強。農民對征地程序、補償安置費標準缺乏知情權、參與權,一些基層村組織存在拖欠、截留、挪用征地補償款的現象,給予被征地農民的補償不合理或未能妥善及時安置被征地農民,沒有樹立依法用地的意識,或濫用手中的職權,對征用土地的價格、土地征用款的分配以及用地的性質等重大問題不按規定召開有關會議,由集體討論決定,缺乏應有的公開性和民主性。有的還私下收取不正當利益,非法轉讓土地,損害了國家和集體經濟組織的利益,引起了群眾的不滿。甚至引發了少數群眾到處上訪上告,增加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土地被征后,涉及農民的養老、就業、醫療、培訓及子女上學等多方面的問題,可現在失地農民權益保障基本上都是采用一次性貨幣補償的辦法,對無一技之長和市場經濟意識淡薄的農民來說,一旦失地農民花光了被征用土地的補償、安置等費用后,生活就難以得到進一步保障。《土地管理法》也未明確由哪個組織負責對失地農民的安置,因此存在農民生活保障問題。
大力運用科技成果,使用GPS測量儀器(RTK)代替傳統的皮尺進行土地丈量,從技術上減少土地丈量誤差,減少因土地征收糾紛的發生。建立完整、規范、嚴格的土地征收程序、補償標準公示程序、土地補償款的支付程序。并將程序公開化,增加透明度,讓農民群眾對征地程序、補償安置費標準享有知情權、參與權,有效杜絕一些基層組織拖欠、截留、挪用、征地補償款的行為,減少被征地農民的補償損失,妥善及時安置被征地農民,對被征地農民的各項補償款要嚴格按照規定期限及時補償到位。我縣制定了被征地農戶、村支兩委、鄉政府、登記丈量方及業主的五方現場丈量并簽字的程序進行土地征收,實行收支兩條線,一人一卡的支付程序,保證將補償款支付到被征地農戶手中。
(1)土地征用中務必要確保土地征用過程的公開性、民主性和規范性,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項,必須經村民代表會議集體討論決定,未經集體討論而個人決定的事項,造成嚴重后果的,要依照有關規定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
(2)對征地中出現的土地所有權不明確的確權糾紛,政府要及時依法裁決,防止予盾的不斷擴大。
(3)要進一步規范征用協議的內容。協議條款應做到內容全面詳盡,表達清晰、不會產生歧義。土地征用協議應當交由當地政府備案。政府部門應聘請法律專業人員審核協議是否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并作出專業指導意見供參考,以預防和減少矛盾的發生。
(4)在土地征用款分配中當地政府部門要教育和引導村干部和村民代表不能隨意剝奪和損害其他村民(包括外嫁女、離婚婦女和部分外遷戶)的合法權益,充分體現村民的平等對待原則。
我國建立市場經濟體制時間較短,各項基本社會保障制度還在改革、探索和逐步創建過程中,基本保障制度還不夠健全,也是土地征收補償矛盾較為突出的一個重要原因。受戶籍制度限制等諸多因素影響,我國多年來形成的城鄉二元化格局未從根本上發生改變,在城鎮職工基本社會保障制度還沒有健全完善的條件下,農村的社會保障機制仍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農民的社會保障仍然是以家庭為單位,其社會保障功能是由集體所有個人承包的土地來實現,在國家沒有完全建立健全針對全體公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的條件下,農民的社會保障仍然沒有擺脫對土地的依賴,除了國家一些基本的扶持、救助外,農民的居住、醫療、就業、養老等基本的生存需要大多要靠土地來實現,土地是農民最后的保障。農民的土地或房屋被征用以后,農民即喪失了傳統的賴以存在的生存資本,土地補償款肯定是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生活需要。因此,在征用土地政府應該制定相應的安置措施。
(1)對年輕農戶進行技術培訓,并將其吸收進企業工作或政府組織勞務輸出到發達省份打工就業。
(2)將年老失地農民納入低保,給其設立專戶,使其生活有保障,以減輕農民的后顧之憂。同時政府還要不斷探索建立和完善失地農民養老保險制度、醫療制度,確保失地農民獲得基本生活來源,解決老有所養的疑慮,從而減少或消除失地農民的后顧之憂。讓失地的農民共同來關心我們的地方經濟發展,從而真正實現和諧、統一和發展。
土地問題,關乎民生,涉乎民計,維乎民意。因此,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提高征地補償標準,建立開放型土地征收程序,建立被征地人員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再就業制度的途徑,是解決征地糾紛、避免群體事件、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途徑。
[1]趙理塵,姜 杰.國外城市土地利用制度及其對我們的啟示[J].法學論壇,2003(2):16~17.
[2]金錦萍.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的困境與出路[J].物權法專題研究,2002(6):10~ 12.
[3]陳小君.農村土地法律制度研究——田野調查解讀[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4.
[4]曹建海.論中國土地制度與重復建設之關聯關系[J].發展研究參考,2004(16):71~ 72.
[5]朱道林.現行征地補償制度的五大誤區[J].國土資源,2004,(6):37~ 38.
[6]郭 潔.論土地價格法律規制的若干問題[J].法商研究,2005(2):77~ 78.
[7]王衛洲.征地補償法律問題研究[J].國土資源,2006(7):42~43.
[8]韓俊仕.關于解決農村土地糾紛的幾點思考[J].法商研究,2005(3):43~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