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剛 陳海豐 陳芳艷
(江蘇科技大學環境工程系 江蘇 鎮江 212018)
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簡稱“卓越計劃”),是貫徹落實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年)》和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項目,也是促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的重大舉措[1]。該計劃旨在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為國家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戰略服務。它是我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促進高等工程教育全面提升的重要舉措[2]。
為實現“卓越計劃”的培養目標,現有的課程體系需要進行相應的改革與優化。《環境評價與規劃》課程是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重要的專業課程之一,是環境工程專業的一門重要的綜合性專業課,涵蓋了環境工程課程體系的主要內容,與其他課程聯系緊密,也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課程[3]。該課程以環境評價和規劃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為基礎,重點講述水、氣、聲、土壤、生態、區域開發等的環境影響評價與規劃,探討各開發行為產生的不良環境影響,并結合環境質量現狀,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及各項規范,提出減緩或消除不良環境影響的措施。2000年我校環境工程專業招生伊始就設置了《環境評價與規劃》課程,但其傳統的課程體系及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卓越計劃”的教學需要,必須按照“卓越計劃”培養目標的要求,結合課程特點,立足本校實際進行改革。本文從課程內容設置、教師隊伍要求、案例素材編制等方面對《環境評價與規劃》課程授課體系進行了改革。
首先,在授課內容上,結合環境影響評價的工作程序,將授課內容分為工程分析、現狀調查與評價、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污染控制與保護措施等四大部分,然后將水、氣、聲、固、土壤、生態等單項的影響評價按照上述四部分來進行。條理清晰,重點突出。
其次,增加實踐環節,突出工程應用特性。卓越工程師的培養目標就是培養工程應用型人才,因此課程內容要體現工程性。在授課內容中加重工程應用實例的比重,突出工程實踐內容,增加課堂學生應用討論環節。本校08級新大綱取消了原大綱中2周的環境評價與規劃課程設計,為能在有效的理論課講授時間內鍛煉學生較好的實踐能力,授課教師將案例分析及項目驅動理論引入到課程講授中,在每個重點內容中,授課教師都引入典型而有廣泛影響力的案例(如水環評中引入三峽庫區的案例,主要理論及內容講授后引入的2008北京奧運會環評等),結合教師實踐經歷,深入淺出的將理論知識與實際項目有效結合,同時以項目驅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對相關案例的建設項目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再次,將國家注冊“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考試內容滲透進課程章節中,建立了由理論與實踐,理論、實踐與考證實訓相結合的課程內容體系,使學生對該認證考試體系有所熟悉,對考試主要內容有所掌握,為學生畢業后參加相應的國家職業資格認證考試做了知識儲備。
另外,將實際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的文本展現給學生。在課程講授中期,授課教師將接觸過的3-4本實際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文本交給學生,在課后傳閱,使學生對所學內容及實際應用有了最直觀的接觸,對報告書的細節如圖表設置、規范用語等方面都有了最直接的了解,為其今后獨立分析、編寫環評文件,從事保護工作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
為提高環境評價與規劃授課效果,滿足學生對工程實踐知識的需求,授課教師應具有編制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或表報表的經歷,或者授課教師應該參加過國家注冊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考試。本校環境評價與規劃課程授課教師都具有上述經歷,能將實踐經驗很好的穿插在日常授課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環境評價與規劃尤其是環境影響評價涉及各行各業,主要有輕工紡織及化纖類,化工石化及醫藥類,冶金機電類,建材火電類,輸變電及廣電通訊類,社會區域類,采掘類,交通運輸類,農林水利類,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類,驗收監測與調查類等。在課堂授課的過程中,無法將各個大類的案例都詳細講述,因此,編寫校內講義《環境評價與規劃案例集》,供學生課后學習,也可為今后學生參加環評工作提供參考。
授課教師一直擔任本課程的講授,對教學內容非常熟悉,每次上課前都能對授課內容進行再梳理,對重點內容尤其是案例部分進行適當的補充與更新。
采用“多媒體課件”與“板書”并用的教學模式。制作圖、文、聲并貌的多媒體幻燈片,在多媒體課件上列出綱要性內容;對教學內容中的重點和難點及需要擴展的地方輔以板書教學,內容精練,條理清晰。
授課進程及主要內容嚴格按照大綱要求及授課計劃進行,重點突出,不泛泛而談,重點內容對學生重點提示,使其聽課后不光是應對考試,更是掌握了從事環評工作最直接的技能。
另外,將案例分析法與項目驅動理論引入授課過程中,提高了學生聽課興趣及積極性,并使其對今后從事環評工作充滿了期待。
環境評價與規劃是環境科學及環境工程專業重要的專業課,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不但可以系統掌握環境影響評價及環境規劃的基本理論,而且能夠具備環評工作的基本技能,這十分符合教育部所提倡的“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通過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們對教學中案例及實踐方面的改革反響良好,學生們學習的熱情得以激發,能以環評工作者的態度投入到理論學習及相應的案例、項目實踐中。
[1]http://baike.baidu.com/view/3810178.htm.
[2]張智鈞.試析高等學校卓越工程師的培養模式.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12):139-141.
[3]崔龍哲.“環境影響評價”改革與實踐:大氣環評軟件開發與輔助教學,中國電力教育,2009(145):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