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建平
(陽泉煤業集團三礦信息中心 山西 陽泉 045008)
我國采煤活動大多是在陸地上,且以井工開采為主,在陸地生態系統各種非生物因子中,起決定作用的是水分、土壤和熱量。從生態環境角度講,采煤主要引起了礦區非生物環境因素中水分和土壤的變化,所以在作評價時應重點考慮這兩方面的因素。
生態環境中各種非生物因子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聯系、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任何一個單因子的變化,都必將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變化及其反作用。因此在作礦區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時要特別注意礦區生態系統中的敏感因子。
在諸多環境因子中,對生物起決定作用的生態因子,稱為主導因子。主導因子變化會引起其他因子變化及相互作用,繼而影響生態環境。一般地,在礦區所處的功能區劃、地方標準及區域規劃等相關規定中會有明確要求,所以在選擇評價指標時要緊密結合礦區所在區域的功能區劃、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及地方標準等相關規定。
有些生態因子(如光、溫度、水、土壤養分等)直接影響或參與生物新陳代謝,另一些生態因子(如地形因子)則通過影響光、溫度、水、土壤等因子間接作用于生物,有時間接影響比直接影響的作用更大。所以在選擇評價因子時應考慮影響因子的綜合作用,重點考慮對生態環境既造成直接影響又存在潛在影響的生態因子,如地表沉陷。
由于生物生長發育在不同階段對生態因子的需求不同,因此生態因子對生物的作用具有階段性。這種階段性有的是由生態環境規律性變化所造成。生態因子的階段性作用對礦區土地復墾起著指導性作用。
生態環境中各種非生物因子的作用雖然不盡相同,但都各具重要性,尤其是作為主導作用的因子,如果缺少,便會影響到生物的正常生長發育,甚至造成其生病或死亡。所以從總體上說生態因子是不可代替的,但是局部是能補償的,例如,在某一由多個生態因子綜合作用的過程中,某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以由其他因子來補償,以獲得相似的生態效應,例如土壤的孔隙度和水分是可以互相影響的。
在諸多生態因子中,使生物的耐受性接近或達到極限,生物的生長、繁殖、活動及分布等直接受到限制、甚至死亡的因子稱為限制因子。任何一種生態因子只要接近或超過生物的耐受范圍,就會成為這種生物的限制因子。如果一種生物對某一種生態因子的耐受范圍很廣,而且這種因子又非常穩定,那么這種因子就不太可能成為限制因子;相反,如果一種生物對某一生態因子的耐受范圍很窄,而且這種因子又易于變化,那么這種因子就很可能成為限制因子。例如,氧氣對陸生動物來說一般不會成為限制因子,但常常成為水生生物的限制因子。
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評價是按照一定目的,對一個區域的生態環境質量進行總體定性和定量評定,這種評價工作通常是在各種單要素評價的基礎上進行綜合分析。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評價的目的是多樣的,如有的是為了研究生態環境質量在時間上的變化趨勢,有的是為了綜合反映出某些生態環境單元的污染程度,有的是為了了解所評價區域總的生態環境質量水平。由于評價目的不同,以及所評價區域生態環境條件的差異,因而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評價方法是多種多樣的,若按評價步驟劃分,可分為兩步法和一步法兩種方法,兩步法是先進行單要素評價,然后歸納評價結果,得出環境質量綜合評價;一步法是根據評價目的,直接選用最能反映環境質量的某些環境要素和某些有代表性的參數,直接求出環境質量綜合評價值。
兩步法作為煤礦區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法,各種生態環境影響評價要素分為三類:①生態環境污染,包括大氣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等。②表征生活環境質量的要素,包括人口、公共設施等。③反映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演變的要素,如土壤、水土保持狀況、土地破壞狀況、野生動物增減情況等。這些評價要素有的易于定量,有的則須根據評價目的,加以歸納和概括,選取合適的數值。
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評價是以評價區域內某些生態環境要素評價為基礎的,生態環境要素評價又是以單項評價為基礎的。在不同的評價區域內,各種生態環境要素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或者說是所引起的生態環境效應是不同的,因此,在進行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時,常用權系數表示各要素所產生的生態環境效應。在煤礦區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評價中,各級權系數的確定是一項重要內容,層次分析法是解決權重問題的有效方法。
礦區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應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對生態環境功能變化做出評價,影響對象的敏感性和重要性是決定影響評價工作深度的重要依據,此類影響常需作定量評價,特別不能加劇區域性自然災害。煤礦區生態環境影響評價重點應放在非生物因素及植被的變化上,評價內容包括:
(1)是否帶來某些新的生態變化,是否使某些生態影響嚴重化,是否使生態問題發生時間與空間上的變更,是否使原來存在的生態問題向有利的方向發展。
(2)3級項目要對關鍵評價因子(如對綠地、等)進行預測;2級項目要對重要評價因子均進行單項預測;1級項目除進行單項預測外,還要對礦區全方位的影響進行預測。
(3)為便于分析和采取對策,要將生態影響劃分為: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可逆影響與不可逆影響,近期影響與長期影響,一次影響與累積影響,明顯影響與潛在影響,局部影響與區域影響。
(4)根據不同因子受采煤影響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表現和累積情況進行預測評估。從時間分布上可以表現為年內(月份)和年際(準備期、施工期、運轉期)變化兩個方面,從空間分布上可以劃分為宏觀(開發區域及其周邊地區)和微觀(影響因子分布)兩個部分。
(5)進行煤炭開發生態影響預測經濟損益分析。把生態質量作為生產力要素,后者是可以觀察和測定的;突出重點,兼顧一般,抓住重大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對相關密切的一般影響因素適當加以綜合;只考慮那些與人類經濟活動和生態環境直接相關的最終影響;按有關規定依經濟壽命年限折現,使估價具有可比性。
煤礦區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是指綜合社會、經濟、生態、環境污染、開采工藝和特征等多方面因素,對煤炭開發活動所做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是實現礦區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然而現存的礦區生態環境影響評價體系繁雜、多樣,缺乏統一性,不具有普遍適用性,與此相對應的評價方法也各不相同,因此,建立一種能普遍適用的統一的煤礦區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方法及其指標體系勢在必行。
[1]石海林.礦產生態環境保護研究綜述[J].金屬礦山,2000(9):41-44.
[2]程勝高,李國斌,陳德興.礦產資源開發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J].環境保護,1997(12):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