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財福
(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山東 濟南 250014)
醫院后勤設備是保障醫、教、研活動正常運轉的基本條件,也是構成醫院基礎質量的基本要素。它不僅具有為醫療活動提供條件保障的能力,而且還有為病人和醫院職工提供生活服務的能力。因此搞好醫院后勤設備的管理,發揮后勤設備的功能和作用,使之更好地為醫、教、研服務,為病人和醫院職工服務,是醫院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
醫院后勤設備的范圍,主要有供水設備(包括上水,下水和污水處理等設備)、供電設備(包括變壓器、配電、自備發電機組等設備)、供熱設備(包括鍋爐及其配套設備等)、供冷設備(包括制冷,空調及其配套設備等)及醫療氣體、凈化、通訊/聲像、洗滌、交通運輸等各項設備。
醫院后勤設備的特點主要有:
1.1 保障性醫院后勤是醫院總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為醫療業務活動提供條件保障,屬于醫院的支持系統。因此醫院后勤設備管理應樹立整體性觀念,即樹立以醫療為中心的管理思想,把服務于醫療和病人的需要作為它的管理目標。后勤設備保障性高,要能滿足醫院隨機性、時限性、應急性特點的客觀要求。從保障性高這一特點出發,在醫院后勤設備管理上要求做到:
①醫院后勤各項設備的配置應與醫院的任務,規模,科室設置和診療需要相適應;②醫院后勤設備的配置除考慮保證正常需要外,尚應考慮應急儲備條件,如應有備用發電機組,備用上水、儲水設施,備用鍋爐等;③要有一支訓練有素,既能保證設備的正常維修,又能作出快速反應投人急修的工程技術隊伍;④應當建立和健全值班制度,嚴格崗位責任制,做到堅守崗位,隨叫隨到。
1.2 技術性
要改變長期以來認為后勤部門是一個非技術性部門的陳舊觀念。醫院后勤設備具有較高的技術性、專業性。如醫院的給排水系統、供電系統、采暖制冷系統、供氧供氣系統、傳呼系統、采光照明系統、空調凈化系統、污水處理系統、交通運輸系統、消防系統等各項設備管理,無不具有較強的技術性和專業性,它涉及到物理、化學、電子、電氣、機械、建筑、自動化、衛生學等多種學科領域。因此要做好醫院后勤設備的管理,如果沒有一支多學科的工程技術隊伍,難以適應醫院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從技術性這一特點出發要求醫院后勤設備管理上做到:①要重視建設一支工程技術隊伍。這支隊伍在智力結構上要具有適應醫院需要的各類工程師。在智能結構上要重視動手能力,在人員結構上要注意高、中、初級比例適當,即不但要有高級工程技術人員,也要有各類中專、技校的中級技術員和各種工種的熟練工人,只有人員結構合理,才能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發揮人力資源的整體效應;②要重視后勤設備的更新和改造,保證后勤設備技術的先進性,以適應醫院業務發展的需要。
1.3 安全可靠性
醫院后勤設備影響面大,因此安全要求高。如用電安全、用水安全、用氣安全、鍋爐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不僅關系到全院正常工作的運行,而且關系到生命和財產的安全。從這一特點出發,在管理上要求做到:①必須樹立安全第一的觀念,制定安全操作規范,對新進人員要進行安全操作教育;②后勤各項設備的設計、安裝、運行和維修,均應制定必要的安全標準;③要建立定期維修、檢查制度,以保證各項設備的完好性。如建立設備的保養制度和“四定”制度(定崗位職責,定操作規程,定專人負責,定期檢修)。
1.4 經濟性
醫院后勤設備既具有生產性的一面,又具有消耗性的一面。要做到投入少,產出多,提高后勤設備的經濟效益,應是后勤設備的一個管理目標。為此,要求做到:①要加強設備的計劃配置和合理配置,避免由于配置不當而造成大機小用或閑置不用;②要充分發揮設備的潛力,通過對設備的技術改造或增加必要的附屬設施,做到一機多用,挖掘設備的潛在功能,如鍋爐系統增加余熱利用的附屬裝置后,可以充分利用余熱水,即可解決沐浴用水;③要重視設備的維護保養,定期檢修,提高設備的自然壽命,使設備始終處于良好的技術狀態;④要重視節約能源,節約燃料和原材料,節約業務費崗出,盡可能地減少投入,降低醫療成本。
事實上,醫院后勤設備管理與圓療設備管理的基本方法應該是近似的。由于我國有些醫院的后勤設備不在醫療設備管理科室管理,而單獨成立后勤設備科或機械動力科管理,因此往往醫療設備的一套管理體制無法在后勤設備管理上得到實施。鑒于醫院后勤設備對全醫院醫療的保障作用,因此這些設備的管理同樣應強調安全、可靠和有效性,只不過后勤設備安全保障的具體手段不同而已。如后勤設備中的鍋爐,氧氣/氫氣等危險氣體的輸送、存儲設備都需要嚴格的安全保證措施,制冷設備(系統)、供水/供熱/供電系統的設備均需要實行設備的預防維修,以確保設備一直處于安全、可靠的運行狀態。這些后勤設備的預防維修中也應包含計量(如壓力鍋爐的壓力表、氧氣瓶壓力表等)、定期檢測、外觀檢查、日常點檢等手段,當然后勤設備的定期檢測方法與醫療設備有所不同,醫療設備強調安全與性能檢測,而一般后勤設備強調故障的診斷檢測。
醫院后勤設備管理是醫院后勤工作的一部分,經過近幾年來后勤服務社會化改革嘗試,醫院的后勤設備管理模式也悄悄地發生著變化,初步形成了以下幾種模式。
3.1 “剝離”模式
充分利用醫院現有的衛生資源,根據各自的特長,脫離醫院母體,建立經濟上相對獨立核算的經營服務公司或后勤服務中心。例如上海瑞金醫院、金山醫院、第一人民醫院等醫院污水處理由這樣的公司負責。這種模式與改革前不同,其特點是:首先,不再是事業型后勤服務單位,而是經濟上相對獨立核算的社會經營實體;其次,不再是封閉的供給福利型服務模式,而是實行以合同為規范的有償服務模式。
3.2 “托管”模式
聘請社會上專業服務有限公司。如長征醫院以前污水處理由該醫院院務部營房辦管理,現委托上海西部長征物業管理有限公司管理。浦南醫院原先污水處理由院總務科管理,現委托光華服務產業有限公司管理;中美兒童醫學中心則采用單項目委托金橋開發區物業管理公司管理。這種模式的特點是:首先,實現了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其次,把社會能夠承擔的服務項目還給社會,依靠社會上專業服務公司的力量來改善醫院污水處理的管理;再次,完全按照市場化手段來運作。
3.3 “集團化”模式
根據自愿、公平、競爭、互利的原則,共同投資、共同得益,通過資產重組,組建股份有限公司或采用股份合作制形式。有多家醫院的后勤部門與本醫院分離,原先各醫院的后勤人員也從他們各自醫院“剝離”出來進入新建制的公司,各醫院則以付賬的形式,從該公司獲得多項服務。例如在污水處理服務中,上海北聯綜合服務有限公司,是由市七醫院牽頭和高橋、凌橋等5家醫院的后勤部門建成的,與醫院相分離的,且又與專業的經營公司共同出資、以股份制合作形式組建的公司,這些醫院的污水處理交由北聯綜合服務公司管理。另外,還有由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市胸科醫院等5所醫院聯合組建的“上海市衛生第一物業服務中心”。這種模式的特點為:首先,是醫院與社會企業聯合辦后勤的社會化企業,由醫院產業公司與社會上專業的經營公司共同出資,以股份合作制形式組建;其次,是大醫院和小醫院聯手建立的后勤服務公司。
[1]袁麗艷.加強醫療設備管理提高醫院效益[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