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嬋
貴州省銅仁地區國土資源局,貴州銅仁 554300
地方土地供求矛盾破解對策初探
李家嬋
貴州省銅仁地區國土資源局,貴州銅仁 554300
圍繞和服務于“保發展、保民生、保資源、保生態”大局,地方土地供求矛盾十分突出。本文分析了本地區土地管理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在此基礎上,結合實際,以開闊視野,縝密思考,提出了破解土地供求矛盾七項主要對策及相關措施。
土地資源;利用管理;供求矛盾;對策措施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建設不斷推進,土地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在解決好經濟發展與土地資源保護這對矛盾前提下,既確保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又保障地方發展對建設用地的需求,是帶普遍共性的重大課題。本文擬就地方土地供求矛盾破解對策作如下初步探討。
銅仁地區位于貴州省東北部,總人口420萬,轄10個縣市164個鄉鎮,1 866個村,土地總面積1 800 641公頃。其中,農用地1 597 319公頃,占土地總面積88.71%;建設用地60 787公頃,占土地總面積3.38%;其他土地142 535公頃,占土地總面積7.91%。土地資源的特點是:人多地少,人均土地面積僅0.46公頃/人,低于全國0.72公頃/人平均水平。
1)存量土地少。據不完全統計,全區164個建制鄉鎮存量建設用地78宗,面積41.79公頃,其中閑置土地35宗11.58公頃。這部分閑置地分布在縣城所在鎮的只有2.35公頃,宗地面積總量少而且分散分布,利用潛力有限;空閑土地38宗18.53公頃,其中9.71公頃分布在縣城所在鎮,但多為地質災害危險區和洪水淹沒區,不宜作為建設用地。其余5宗11.68公頃大多位于縣城規劃區范圍內,均已納入供地計劃;
2)土地供應增量擴大難。主要表現:一是受土地規劃期內指標約束;二是受年度計劃指標控制。
(1)受規劃期內指標約束。上一輪土地利用規劃彈性不足,使土地供應可操作性不強。《規劃》沒有注重對“三界四區”(即建設用地規模邊界、建設用地擴展邊界和禁止建設用地邊界,允許建設區、有條件建設區、限制建設區和禁止建設區)合理布局。加之,全區基本農田保護率和耕地保護率高,分別達81.33%和85.38%,建設用地選址不可避免的會占用耕地甚至基本農田,在規劃期內受指標約束增量擴大難;
(2)受年度計劃指標控制增量擴大難。國家下達新增建設用地年度計劃指標東西部差距大,東部地區年度計劃指標占土地總面積20%以上,西部地區僅占5%,銅仁地區僅占3.38%,從2008年~2011年四年間年度計劃指標均未增加,還停留在四年前(年度總指標440公頃)水平,如今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年度指標,與實際建設用地申請規模相差4~5倍以上,供不應求,導致大批項目用地無指標得不到批準落地。
3)土地利用粗放。銅仁地區2010年億元GDP耗地量376公頃/億元,全省平均水平273公頃/億元,土地利用為全省最低水平;
4)土地資源市場化配置水平不高。銅仁地區市場體系不夠健全和完善,致使土地資源的市場化配置程度不高;
5)工農業用地結構和布局不夠合理。工業用地布局分散不集中。農業用地結構不合理,沒有體現節約集約用地的原則。
根據新形勢下供地政策,結合銅仁地區實際,為了服務于地委、行署制定的“兩帶兩圈”(即構建以玉屏、銅仁、松桃縣工業循環經濟帶,烏江沿岸特色產業經濟帶,以銅仁市為中心的城市經濟圈和梵凈山為龍頭的文化經濟圈)和城鎮化帶動戰略大局,正確處理土地供求矛盾,針對我區土地利用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解決土地供需矛盾應采取如下破解對策:
1)做好新一輪地方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合理布局“三界四區”
目前,《銅仁地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已完成修編,批準實施。新《規劃》注重了對“三界四區”科學合理布局,明確了各類用地功能定位分區。同時,注重了總規與相關規劃特別是城鎮村建設規劃銜接,這從宏觀上為解決建設用地供求矛盾提供了條件。
2)加強土地收購儲備工作,盤活存量土地
一是建立健全土地收購儲備機構,在地籍調查基礎上,摸清土地資源家底;二是高度壟斷土地一級市場,規范土地二級市場。對低價轉讓土地,依法收回使用權土地,使用權到期后申請延期未獲批準的土地,閑置兩年以上未使用地,工礦廢棄地,公路改道后廢棄地,企業搬遷遺留地,破產倒閉企業土地等進行收購儲備。千方百計挖掘存量土地潛力,從3個方面盤活存量土地:一是清理處置閑置土地,最大限度減少土地資源浪費,提高節約利用率;二是推行平房改多層樓房,提高空間利用率;三是搬遷“城中廠”,以及逐步改造不符合集約利用的項目占地,提高建設用地集約利用率。
3)嚴格建設用地計劃管理
一是科學配置指標,優先安排工業化、城鎮化建設用地,引導城鄉就建設用地結構和布局優化配置,保障安排中心城區,各縣城重點鄉鎮基礎、公共設施建設用地和無污染、低污染、低能耗類型產業園區用地;二是積極申報點供項目,爭取國家和省控計劃指標。三是嚴格按照用地定額供地,嚴格控制用地規模。
4)擴大建設用地增量,實施積極的土地供應政策
一是依法實行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增加用地;二是建設用地擴展應優先利用閑置地、空閑地,盡量不占或少占耕地;三是整治“空心村”和“城中村”;四是借國家支持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對用地的需求機遇,爭取國家年度計劃指標;五是利用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積極爭取國家、省級的農用地轉用建設用地計劃指標。
實施積極的土地供應政策。對工業項目用地,不強求按最高年限出讓,可根據業主自愿和生產經營實際,合理確定出讓年限,既降低企業一次性用地成本,又縮短建設用地再調控周期。
5)堅持市場化配置土地資源,提高土地資產運作水平
一是嚴格落實工業和經營性用地招拍掛出讓制度;二是嚴禁用地者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個人簽訂協議圈占土地,通過補辦用地手續規避招拍掛出讓土地規定;三是儲備土地出讓前,處理好土地產權、安置補償等法律經濟關系;四是合理確定土地供應總量,培育土地市場,規范土地交易行為,建立健全土地有形市場;五是變生地出讓為熟地出讓。對新征用土地,要根據規劃做好水、電、路、通訊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政府投入使土地增值;六是合理確定出讓地塊宗數和規模。對出讓的宗地,要督促使用權人及時開發利用,形成有效供給。
6)規范工農業用地結構,加大農村土地整理復墾力度
(1)規范工業用地結構。一是引導新增工業項目向工業區集聚,停止工業項目用地單獨選址;二是提高工業用地地價和容積率;三是對污染重、能耗高、產出低等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不予供地;四是對達不到投資強度的項目,一律停建;
(2)規范農業結構用地。一是引導農業結構調整,科學規范用地。二是出臺農業結構調整建設規范,明確建筑占地標準。三是制定農業結構調整項目禁止目錄,防止以農業結構調整為名的非農建設違法用地;
(3)加大農村土地整理復墾力度,提高土地利用率。一是對從事開采礦產資源、燒制磚瓦等生產和建設破壞的廢棄地,興建水利、修筑公路、建筑取土等廢棄地進行整理復墾利用,對大量災毀地、撂荒地等進行整治復墾,重新利用;二是堅持住宅管理與“空心村”整治相結合,將空閑地的、廢棄宅基地,退宅還田。嚴格農行一戶一宅,嚴控宅基地標準,鼓勵農戶建設多層農房,節約附屬建筑用地;三是對超過兩年未動工的非農建設用地,一律收回再利用。
7)創新土地利用,探索拓展建設用地空間的新路子
一是啟動實施“工業梯田”建設。銅仁地區自然環境特殊,山地面積約占61.7%,丘陵面積30.8%,山間平地占7.5%。坡耕地比例較大,150~250坡耕地面積占56.3%。充分利用裸巖石礫地、石旮旯地、荒草地、石漠化程度高等未利用地實施“工業梯田”建設工程。銅仁市大興工業園區率先啟動實施了該項工程,2010年2月~12月僅10個月時間就整理了4 800多畝“工業梯田”。銅仁市燈塔工業園區規劃“工業梯田”建設面積375公頃,于2011年5月已開工建設。目前,全區各縣陸續啟動“工業梯田”建設工程。它是我區特殊自然環境的必然選擇,是破解工業化用地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徑之一;二是農村建設用地減少與城市建設用地增加掛鉤政策,置換用地。今年我區爭取增減掛鉤指標2 300畝,分解到7個縣、市(特區)。增減掛鉤政策的有效實施,是緩解我區城鎮化用地供需矛盾的有效措施,推進了城市化進程,使我區城鎮化率可望在10年時間內從30%提升到45%。這些舉措,既拓展了建設用地空間,又有效地保護了耕地資源。
[1]王世東,郭徵,陳秋計,張合兵.基于極限綜合評價法的土地復墾適宜性評價研究與實踐[J].測繪科學.
[2]佘艷,李愛新,帥佳良.縣級土地利用數據庫建設方法探討[J].北京測繪,2011(1).
P64
A
1674-6708(2011)48-0020-02
李家嬋,工程師,研究方向:土地調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