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移平
(江西財經大學旅游與城市管理學院 江西 南昌 330012)
歷史文化遺產作為人類物質財富記錄了一個民族、一個地區在某段歷史時期的文化內涵。它對于今人研究歷史、緬懷過去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社會歷史發展的進程中,歷史文化遺產大量地遭到了破壞甚至毀滅,它的保護已成為現今社會一項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務。保護不僅指不破壞,還要去修繕、維護、整治,并加以合理的利用,這就需要人們在發展的同時創建一個良好的規劃保障體系。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是以保護城市或鄉村等地的文物古跡、風景名勝及其環境為重點的專項規劃,是城市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城市規劃專業雖然為我國城鄉建設事業培養了大批規劃設計專業人才,但與我國目前城鄉建設的實際需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在發展經濟的大潮中,對歷史文化遺產的破壞也是相當普遍的,甚至是空前的,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已成為全社會相當普遍的共識。由于城市規劃學科建設歷史較短,投入不足等諸多原因,我國的城市規劃專業教學體系還存在較多缺陷和不足。高校和相關學者對城市規劃專業的培養方案、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方面進行了較多研究,但對于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方面的教學環節研究相對較少,特別是當前現代化建設中對歷史文化遺產造成的破壞,該如何在高校城市規劃專業教學體系中進行相關考慮,其研究則更少。特殊的國情、復雜多變的社會形勢及城市規劃教育本身存在的問題,決定了我國城市規劃教育體系的改革勢在必行。
針對保護規劃教學在城市規劃專業課程中重視度不夠,沒有科學合理的定位等問題,進行相關分析研究,尋找問題的根源所在,提出合理建議對策,力求在保護規劃相關課程教學改革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創新。
目前,我國高校城市規劃專業,依其學科背景大致可分為四類:一是建筑類,約占65%;二是工程類,如測量、環境等,約占15%;三是理學類,以地理學科為基礎,約占15%;四是林學類,約占5%。脫胎于建筑學專業的城市規劃學科,一般辦學歷史比較長,課程設置較為齊全;而后三類多數辦學歷史較短,在課程設置、師資力量等方面各有長短,且良莠不齊。基于這種狀況,需根據城市規劃專業本科教育培養方案,加大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方面的相關課程有助于提高學生在保護規劃方面的專業水平。
所謂實踐導向性,即以城市規劃專業的社會實踐為出發點,以社會需要保護規劃類技術人員應具備的知識和能力為目的,保護規劃類教育就應該培養出具有這方面知識和能力的規劃人才。即以服務社會建設,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我國遍布各地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就是城市規劃專業學生的戰場,保護規劃只有與工程實踐緊密結合,才能真正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
通過調查研究,研究國內外各高校城市規劃專業教學結構特點,根據需求有針對性地、及時調整方向設置,微觀結構優化則主要反映在對學科專業方向設置結構、師資結構和課程體系結構等方面的及時充實和調整上。在保證專業和方向核心課統一的基礎上,保留并進一步優化目前存在的依托不同學科、各具特色的專業教育板塊以及在宏觀、中微觀、微觀等層次上各有側重的多口徑辦學特色,最大限度地發揮專業院校的積極性和自身優勢。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是以保護城市或鄉村等地的文物古跡、風景名勝及其環境為重點的專項規劃,是城市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可以根據城市規劃職業特點和人才需求趨勢,相應調整人才培養模式,處理好知識、技能與價值取向、設計與管理、通才教育與專才教育、理科與工科及人文社會方面課程等各方面的關系,真正做到人才培養的“厚基礎、寬口徑、多元化”,實現畢業生與職業需求之間的良性接軌,為用人單位培養合格的產品。
當前,保護規劃教學內容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沒有得到科學合理的定位,保護規劃教學依附于專項規劃的教學,并沒有專門設置。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是培養實用性人才的重要環節,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是提升大學生將來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能力培養的核心是“學以致用”,通過有針對性的學習與鍛煉,使學生盡快完成由“學”向“用”的過渡。
要達到專業培養要求,需從以下兩方面考慮,一是針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的需求構建完整的專業教學體系,解決學生在進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規劃中存在的相關專業知識不足,特別是歷史、建筑、文物保護等相關課程的設置,使學生打下寬泛而扎實的基礎,避免知識結構的空洞,為今后從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工作做好準備。二是建立城市規劃實踐教學模式,將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工作作為高校相關專業實踐教學的重要形式,并調整高校相關專業的教學計劃,積極參與地方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工作,由此提高學生業務素質和實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