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煥德
(中國海洋大學 山東 青島 266001)
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明確要求。造就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濰坊市是山東省確定的農村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調研和試點市,為深入把握農村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規律,對濰坊市農村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問題作了調查和分析。
農村社會工作人才是指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一定的社會專業知識或技能,直接從事農村社會服務與管理、社會工作教育和研究等工作,為構建和諧社會和新農村建設做出積極貢獻的人員。根據調查和統計分析,濰坊市農村社會工作人才主要有四種類型:一是市、縣、鄉三級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中從事農村社會工作的人才,其報酬全部由政府財政承擔。二是在政府購買服務領域中從事農村社會工作的人才,其報酬主要由政府財政承擔。三是從事村級農村社會工作的有關人才,其報酬由財政轉移支付和村集體承擔。四是從事農村社會工作的一些行業組織、協會、研究會、合作社的負責人,其報酬主要靠自我發展,自籌解決。
近年來,圍繞農村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主要抓了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抓平臺搭建。因地制宜,與農村綜合改革銜接配套,在鄉鎮(街道)成立了社會事務專門機構的基礎上,通過建立農村社區、發展農民合作組織、建立慈善救助超市等方式,增加社會工作元素、搭建工作平臺。二抓崗位設置。按照市直部門“垂直一條線設置”、農村“網格狀劃分區域、橫向全面設置”的辦法,不斷加大農村社會工作崗位開發和設置力度。三抓教育培訓。以“提高專業理念、提供專業服務”為重點,強化專業技能和知識培訓。四抓綜合開發。發揮市場配置主體作用,進一步豐富完善包村寄宿、包村扶貧等有益做法,大力實施“三支一扶”計劃和“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構建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協同機制。市里還成立了社工聯盟、濰坊義工、鳶都義工等公益性組織,形成了“社工引領、義工輔助”的良好局面。五抓激勵評價。市里組織800多人報名參加全國首次社工資格考試,壽光市制定出臺了《優秀社會工作人才選拔管理暫行辦法》,評選表彰了20名業績突出、影響力大、公認度高的社會工作人才。
上述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一是促進了公共服務向農村基層延伸。通過部門職能下沉,近距離提供有效社會服務,使社會工作成果逐步向農村基層和社會公共服務薄弱環節轉移,推進了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二是促進了社會工作人才價值實現。變原先浮在面上抓管理為走村入戶送服務,建立起了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新機制,促進了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務型的轉變。三是解決了農村熱點問題。通過提供農村多樣化、個性化服務,有效解決了農民群眾最直接、最現實、最關心的利益問題,促進了農村和諧穩定。四是拉近了黨群干群關系。農村社會工作人員在零距離、面對面為民服務過程中,改進了工作作風,拉近了干群距離,提高了為民服務的能力和水平。五是加快了鄉村文明進程。在為農民群眾提供快捷高效服務的同時,有力推動了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促進了農村社會文明進步。
一是思想認識不到位,社會認同度不高。有的地方不能正確看待建設新農村、構建農村和諧社會和加強農村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的辯證關系,存在著“重經濟人才,輕社工人才”的思想;有的職能部門開展社會工作缺乏熱情,工作方式方法比較落后,沒有將其與開發人的潛能、維護人的尊嚴結合起來,更沒有作為提高社會整體質量的有效環節。同時,社會普遍認知程度較低,對社會工作人才內涵、外延和作用還不夠了解。
二是人才總量不充足,面上工作不平衡。據初步統計分析,目前全市平均1個農村社會工作人員要為55名重點對象提供服務,工作面廣量大。同時,由于機構設置不平衡,加之各類民間服務組織發展相對滯后,導致社會服務工作的力度、廣度存在欠缺。
三是人員素質不適應,服務能力有欠缺。據統計,目前農村社會工作人員年齡結構45歲以上的占60.3%,學歷在高中以下的占47.7%,大部分沒有接受過系統的社會工作培訓。此外,思想觀念、工作方法也較為落后,無法有效應對和解決新的、復雜的社會問題。
四是保障措施不落實,作用發揮不明顯。農村社會工作人才工作在農村基層一線,其工資待遇低、難落實的現象依然存在。由于財政轉移支付有限,農村經濟發展緩慢,難以提供強有力的經費支持和物質保障。績效考核機制不健全,獎懲不分明,導致部分農村社會工作人才責任心不強,榮譽感欠缺,直接影響了隊伍的穩定性和積極性。五是工作機制不完善,合力作用沒形成。從外部環境看,黨委統一領導、政府職能部門密切配合、有關方面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尚未真正形成。從內部環境看,人才的選拔、評價、使用機制沒有建立健全。
3.1 建立健全組織領導機制。把農村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納入各級黨委的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當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納入人才隊伍建設規劃的重要方面。要成立社會工作專門機構,配齊配強工作人員,實現有專門機構抓、專門人員管。
3.2 建立健全社會聯動機制。堅持與農村綜合改革銜接配套,在鄉鎮成立綜合性社會服務機構(社會事務辦公室),具體負責本地社會工作。對鄉村養老院,要積極探索國家、集體、個人、合資合伙等多種形式并存的發展格局;探索建立鄉村兩級慈善超市,著力幫扶農村弱勢群體。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和成功模式,大力推行“政府購買服務”。對自發形成的一些專業協會、合作經濟組織等,要加強正確引導,著力進行鞏固完善和提高;對農村社會法制、養老保障、留守兒童管理和婦女權益維護等,可通過成立民間組織或建立各類基金,健全農村社會工作長效機制。
3.3 建立健全選拔使用機制。采取公開招考、市場招聘等形式,廣開引才引智渠道,暢通各類社會工作人才到農村就業創業的“綠色通道”;逐步加大輪崗、交流力度,探索采取職務職級分離等辦法,促進人才合理流動和綜合開發。突出抓好素質能力提升,著力提高農村社會工作人才執行政策、服務發展、組織協調、工作創新“四種能力”。
3.4 建立健全教育培養機制。積極開辟學習教育的新途徑,實施“一人一技”工程、“崗位素質提高”工程,采取掛職鍛煉、外派交流等形式,培養一批學得快、用得上、養得起的農村社會工作人才。按照分級分層分類培訓原則,堅持條條為主、條塊結合,逐步加大對農村社會工作人才培訓的廣度和密度。在高等院校、職業院校增設社會工作專業,開設社會工作課程,培養專門社會工作人才。
3.5 建立健全激勵評價機制。切實貫徹落實人事部、民政部聯合發布的《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評價暫行規定》和《助理社會工作師、社會工作師職業水平考試實施辦法》,全面實施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評價制度。各級黨政機關要加快職能轉變,充實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部門,配備社會工作人才。要真情關懷、真心愛護、真正重視農村社會工作人才,落實目標責任、政治榮譽、情感關懷、榜樣帶動和物質利益“五位一體”的激勵辦法,政治上,積極吸收農村社會工作人才中的先進分子加入黨組織;在黨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中,適當提高農村社會工作人才比例。
3.6 建立健全政策保障機制。根據農村實際,建立包括職業資格、崗位培訓、繼續教育、從業規范、登記管理、人才選拔等在內的一系列制度,出臺崗位開發與設置、人才使用與管理等一系列相關政策措施,探索設置合理的薪酬標準,真正體現農村社會工作人才的價值。設立農村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專項經費,發揮縣級財政的投入導向作用,形成縣為主體、鄉為帶動的財政投入機制。加大農村轉移支付力度,有效落實社會工作的人才待遇。制定隊伍建設考核細則,納入全市人才目標責任制考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