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西博(山東省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 山東 濟南 250001)
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的要素包含開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所涉及的科學精神,科學知識、技能,科學方法、能力,以及科學行為、習慣等四部分。
1.1 科學精神。培養青少年科學精神是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目標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對科學的基本看法、意識、思維活動和自覺的心理狀態,及其在言行中的表現。科學精神大多表現為追求真理的勇氣,尊重規律、習慣于理性思考等特征,它們構成一個人科學素質的最關鍵的部分。在每一個年齡階段的教育內容中都應該把這部分的內容放在重要位置。
1.2 科學知識、技能。主要包括生命科學、基本物質科學、地球與空間科學、軍事科學、科學前沿與高新技術、實用技術、科學技術發展史七方面。每一個方面根據青少年年齡特征,都應該體現由近及遠,由零星到系統,由具體到抽象,由現象到本質,由客觀到微觀的一般規律。
1.3 科學方法、能力。科學方法是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的重要內容,主要包括觀察、操作與實驗的方法以及參與探究活動的方法,收集與利用信息的方法。
1.4 這四部分以科學精神為核心,科學知識、技能和科學方法、能力為基礎,科學行為、習慣為外在標志,形成一個綜合性整體目標。各部分內容既有側重,又相互聯系。上述內容,科學知識、技能對青少年來說是間接經驗,以學到為主,可以通過探究、理解、鞏固、應用等過程掌握;科學精神與科學行為、習慣對青少年來說更多的表現為直接經驗,以習得為主,可以通過主動參與、體驗、內化、外顯等活動方式形成;科學方法介于兩者之間,需要綜合運用探究、討論、實踐等多種活動來掌握。因此,在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內容與目標的實施過程中,必須注意不同的內容與目標,應采用不同的傳播途徑與方法。
首先,青少年科技教育對于推進素質教育,賦予教育創新功能,提高青少年科學素質,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具有重要的決定性作用。其次,素質教育呼喚模式創新。實踐表明,傳統的科技教育教育模式,已不能滿足新時期教育改革和青少年素質教育的需要。要解決這一問題,僅僅依靠教育戰線外部(科協系統、專業科技教育工作者和社會各界)的努力,尚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國中小學科技教育教育的落后狀態。此外,因循傳統的中小學教育教學模式,也無法實現從城市到農村的不同地域,大面積實施科技教育教育的戰略任務。第三,模式創新是實施青少年科技教育教育的關鍵。構建一種能夠結合課堂教學主渠道,對學生產生引力、動力進而對社會產生影響力的科技教育教育機制,使廣大中小學教育工作者自覺投身于科技教育教育,必須進行模式創新。要整合社會科技教育資源,并集成應用。有效地將校內外各種教育資源,課程教學、互聯網絡、大眾傳媒、科技館所等教育手段有機結合起來,將教師、家長、科技界和社會各界力量有機結合起來,形成科技教育合力。這就要求我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突破傳統教育觀念,調查研究、系統分析,依據城市、農村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狀況,以及青少年科技教育對象的獨特性、情境性、豐富性和社會性特點,制定多元化、多樣性的科技教育教育新模式。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中,探索創新并構建能夠發揮學校教育主渠道作用,融科學課程教學、家庭教育、社區教育和社會教育為一體的科學可行的科技教育教育新模式勢在必行。
3.1 創新青少年科技教育學校模式
以科技教育的層次理論為指導,結合教育部“新課標”,研究和探索如何以知識經濟時代新的教育理念,改革傳統學校教育單純傳授有限知識的做法;實現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大面積提高學生的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思想水平,分層次分年齡培養中小學生的科學素養。研究科學素養教育進入學校正規教育的渠道和途徑,組織有關學校進行科技教育教育的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的開發實驗。利用課程進行科技教育,開展校內大型科技教育活動,營造濃厚的科技教育教育環境。
3.2 創新青少年科技教育教育校外模式
要積極探索學校與社區、科技場所、科技教育基地、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圖書館、高新技術企業、大眾傳媒和家庭聯合開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教育活動的新模式和新方案,充分調動各種社會資源參與青少年科技教育教育活動。通過展覽、演示、講座、影視和參與操作等形式,向廣大青少年傳播科技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向他們形象、直觀地介紹我國科技發展的成就及其對生產力發展和生活質量提高的作用,促進廣大青少年對科學、技術與社會相互關系的理解,從而有利于青少年科學素質的培養和全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要進一步發揮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以及青少年自身教育作用,家長要支持孩子參加校內外組織的科技教育活動,在全社會營造崇尚科學,追求真理,勇于創新的良好氛圍,并根據實際情況為孩子科技素質的培養創造基本的物質條件。
3.3 創新青少年科技教育教育信息模式
以信息化理論為指導,利用教育部大力普及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契機,探討如何利用科技教育網絡,組織開發和整合網絡科技教育教育資源,組織學生對科技教育資源進行“研究性學習”或“探究性學習”實驗。研究在網絡教學的新形勢下,如何幫助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開展適當的科學研究活動,樹立主動學習和合作研究觀念,促使科學學習內容和方式向更加科技教育化的方向發展。
3.4 創新科技教育隊伍培養模式
選擇思想素質好,熱愛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的教師擔任專(兼)職科技輔導員。培養一批具有較強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較高的綜合科學文化素養,熟悉進行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具有不斷獲取信息更新臫知識的能力,能夠從學生實際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并設計研究性課題,善于引導學生獨立地合作的方式進行科學探索,具有指導學生開展小發明,科技小制作或社會調查的能力。科技活動課的指導教師應具有進行問題教學模式的精髓。學校要建立評估表彰激勵機制,對在科技教育工作中做出重要貢獻的科技輔導教師,予以表彰和獎勵,提高科技輔導的積極性。學校要積極支持教師進行科技教育活動的培訓和繼續教育的學習。開展科技教師的國際、省、市、區交流與合作,探索科技教師培訓及交流活動的經驗與模式。因此,培養合格的科技教育輔導教師,就成為搞好青少年科技教育的關鍵。
建立健全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監測評估制度是提高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想過的重要手段。
4.1 開展青少年科技素質評價方案研究。建立各年齡段學生的科技素質標準和評價指標,明確學生科技素質的測評方法與表述形式,形成學生群體(班、學校、區域)科技素質的評價方案。
4.2 開展各主體(學校、家庭、社區、科技中心、科技館)實施科技教育水平評價的研究。建立各主體實施科技教育水平的評價標準和指標體系,開發科學的、簡便實用的評價方法和評價工具。
4.3 探索構建以學校為主體、社會力量聯動的共同推進青少年科技教育教育活動評價機制研究。
青少年科技教育教育是提升全民族科學素質的奠基工程,青少年科技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創新,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基礎教育領域的觀念更新,校內、校外科技教育教育資源的整合利用及傳統教育教學模式的改革。在知識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要圍繞“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結合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實踐,形成一個自主、探究、合作與創新的科技教育教育文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