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明麗
(魚臺縣工程建設標準定額站 山東 魚臺 272300)
建設工程預算定額是工程造價的計價基礎,它由人工費、材料費、機械費組成,而材料費在工程預算定額中約占70%左右,在工程造價中占主導地位。因此,工程造價動態管理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建設工程材料預算價格的動態管理,它既是工程造價動態管理的難點,也是市場各經濟利益主體反映的熱點。如何因地制宜,采取科學的方法,合理地做好建設工程材料價格的動態管理,是我們必須探討研究的主題。
建設工程材料價格的動態管理的主要方式是:由工程造價部門定期發布建設工程材料指導價格及價格指數,供社會各界進行建設項目投資決策、編制工程概算、編審工程預(結)算時使用。怎樣進一步將建設工程材料指導價格發布好,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談幾點意見:
現階段各省、市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雖然采取的形式和方法不盡相同,但其內容基本一致。對于材料市場價格變化所發生的材料差價,我省一般采取對工程造價影響較大的主要材料按單項材料計算差價即材料指導價或按實計算差價,對影響工程造價較小的次要材料按系數計算差價,即采取單項、按實和系數調整三結合的辦法計算材料差價。實踐證明,采用這種辦法調整差價是可行的,發布的指導價格基本符合市場客觀實際,反映了市場價格水平。既有助于施工企業在保證工期、質量前提下選擇最佳進貨時期,降低材料采購成本,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又為業主有效控制工程造價提供了重要依據。
調查搜集資料工作是編制市場材料價格的基礎。材料指導價格編制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各主體的經濟利益,因此應建立以工程造價管理部門為核心、吸收建設、施工等單位的專業人員參加,實行統一領導、分工負責制。以座談會的形式,全面分析實際情況,選擇好調查對象,制定合理可行步驟、方法、方案,對若干問題做出科學決策。建設工程材料市場指導價格的組成因素包括:材料原價、運雜費、材料場外運輸損耗、采購保管費,為此在調查工作中應做到適應市場,準確反映出市場價格構成的各種因素。其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
2.1 材料原價:要深入本地規模較大,技術設備先進,有質量保證體系的建材生產廠調查搜集。這些廠生產水平高,品種齊全,定價合理,這是調查搜集資料的重點;根據材料市場在不同區域,方位的分布情況,分別向經營不同類型材料廠家的代理商、經銷商進行調查搜集;向主要大中型施工企業調查搜集月(季)度材料平均使用量或采購供應量及其價格資料;對部分特殊的材料,如果本地沒有生產經銷單位,可向外地生產經銷單位進行調查搜集。在上述收集調查資料過程中,還應摸清批量采購享受優惠幅度以及當時付款與延期付款的材料價格差異。
2.2 材料運雜費:根據運輸市場費用及裝卸費實際價格行情資料,同一種材料如果有幾個貨源地供應時,應調查供應地點、供應量及供應比重,有無吊裝設備以及人工裝卸與機械吊裝各占的比例;同一種材料如果是通過多種方式運輸時,應調查清楚各種運輸方式中轉銜接情況;調查材料運輸起止點的道路情況,按合理流向確定最短運輸距離,選擇合理的運輸方式,并結合材料的不同性能和特點,研究確定其運費(噸公里或臺班)計算方法;調查清楚生產廠商送料到工地的材料品種以及各種材料 (包括輕浮貨物)在不同運輸工具中的技術裝載量。
2.3 材料的場外運輸損耗率。
2.4 有關材料的包裝費(租賃費)和包裝品回收值。
2.5 材料的單位容量和換算。
2.6 測定材料的采購及保管費率。
新型材料是通過加工單位進行加工配送,直接使用到建筑工程項目中,而現行建筑工程預算定額又缺乏其預算價格。這樣就給材料價格的確定提出了新的課題。例如施工中使用的冷扎帶肋鋼筋、冷扎鋼筋,現行工程定額中仍未列有該項材料的制作安裝子目,因此,在確定該種材料價格時就應通過市場調查,分析測算,合理地確定其組成因素。即該種材料仍作為材料對待,其價格中不應包含除銹、調直、下料彎勾等工序,因為施工單位在購買時,要求加工單位按其提供的下料清單制作,其購買價往往包含了定額制作工序內的費用。一般按定額以光面圓鋼制安子目套用,該種材料施工單位購買價中包含了應由其自行完成的工作內容。所以在確定冷扎帶肋鋼筋和冷扎鋼筋指導價格時不應包含上述定額制作工序的費用。
對已經調查搜集到的各類資料,要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測算和加工整理,研究掌握市場材料價格的變動規律,剔除資料中不合理部分,采取類推比較法進行分項計算。在由市場決定價格的前提下,依據國家省、市制訂的有關政策規定,測算編制建設工程材料指導價格,其測算的重點應是材料原價和材料運輸費。
4.1 材料原價的測定
從目前材料市場實際情況看,某些同一品種不同規格的材料,其銷售價格已趨于一致。如直徑6.5mm、直徑10mm的圓鋼。對這些材料按照一定的規格范圍確定一個平均原價。但是,同一品種不同規格的材料,往往具有兩個以上的貨源渠道,和不同的銷售價格,對于這種情況就要測算其平均價格作為其指導價格的原價,其方法是根據同一品種一定規格范圍內材料的總需用量(或采購量)和各貨源渠道的供應量,采取加權平均方法測定其原價。用公式表示為:
加權平均原價=(Q1C1+Q2C2+Q3C3+……+QNCN)/(Q1+Q2+Q3+……+QN)
式中Q1、Q2、Q3……QN各貨源地的供應量或各不同使用地點的需用量;C1、C2、C3……CN各貨源地材料原價。
4.2 材料運雜費的測定
由于建設工程材料使用量大,運雜費的計算應以材料的不同貨源地或使用地,采取加權平均方法計算為好。可用公式表示為:
材料運輸費=(Q1T1+Q2T2+Q3T3+……+QNTN)/(Q1+Q2+Q3+……+QN)
式中Q1、Q2、Q3……QN各貨源地的供應量或各不同使用地點的需用量;T1、T2、T3……TN各不同運距的運費。
建設工程材料指導價格要從有利于建設工程的招投標報價,建設單位、材料供應商、施工承包方的材料結算關系出發,分別按月發布招投標工程的材料報價,按一年四季發布建設工程材料結算價,更好地適應工程造價計價改革的需要,解決材料價格時間差的問題,進一步調節建設工程市場各主體的經濟利益關系,這樣能使工程造價更為合理。同時,工程造價管理部門還應明確,材料指導價格實行與工程施工合同工期掛鉤的辦法。在合同工期內竣工的工程,根據該項工程在不同時期完成的工程量,按照造價管理部門發布的相應時期的材料指導價格進行結算;因工程承包方責任拖延工期至下一個報告期完成的工程量,按合同期與報告期中較低的材料指導價格調整材料差價,非工程承包方責任造成的延長工期所完成的工程量,按實際施工階段各報告期相應的材料指導價格進行價差調整。
總之,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發展和工程造價管理的改革,建設工程材料指導價格的調查、測算、編制和發布以及材料指導價格的形成有待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只要我們不斷總結經驗,積極探討科學的調研方式,采用科學的統計方法,在市場基礎上,遵循價值規律,就能夠把建設工程材料價格的動態管理提高到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