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海軍
(徐州機電工程高等職業學校 江蘇 徐州 221011)
創造和創新的核心是創新思維,因為創造性結果主要是創新思維的產物,因此培養創新思維是培養創新能力的關鍵。但是,我國長期以來從小學以致大學的教育教學方法過于機械模式化和書本格式化,嚴重影響了對人的思維的培養,尤其是對創新思維的訓練與挖掘。
《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科學探究不僅是一種學習內容,而且是一種學習方式。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一個創設的學習環境中,從日常生活、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中,針對某一個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展開,讓學生親歷探究的全過程,以解決問題和表達、交流結果。這一過程中可以把科學知識與觀察、推理和思維結合起來,從而可以能動地獲得對科學的理解。通過科學探究活動,對科學探究的手段、使用證據的規則、形成問題的方式、提出解釋的方法等一系列問題有了親身的體驗,而不僅僅是聽到或記住有關的知識或結論。可以逐步形成好觀察、好提問、好探究的心理傾向;進而形成善于質疑,勤于思考,樂于表達思想、交流成果,并且樂于嘗試創造創新活動,在自主探究中獲取新知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最終形成較持久的科學探究的興趣和較強的實踐、探索、創新的欲望和能力。
創新思維是人們在學習、生活、工作或問題解決過程所表現出來的能夠產生新穎獨創性產品與觀念的一種思維方式。提高創新能力的根本是提高創新思維,是進行創新思維的培養和訓練。
創新思維是一種很復雜的思維形式,其基本操作因素是整合思維和發散思維。整合思維是指在思維的過程中針對需要解決的問題,重新組織過去所得的若干觀念并找出唯一正確的答案,是創新思維中求同的形式,是創新思維不可缺少的前提。
整合思維所追求的目標是:做出正確的選擇或者決策,并力求在最短時間內解決問題。科學探究需要“制定計劃與設計完成”,要根據探究的目的和已有條件,選擇正確的方案,并且整合已有的知識概念來選擇需要的裝置和器材,這正是一個整合思維的過程。在“分析與論證”過程中,對搜集的諸多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并且要求根據所觀察到的現象和數據等進行高效率的整合思維,得出正確合理的結論,并排除干擾因素求取唯一正確的結論。在“評估”過程中,對發現的新問題制定解決方案,并吸取經驗,從經歷的過程中獲取新知識并用來解決新問題,通過不斷改進找到最佳的途徑,這些都是在整合思維中進行的。
發散性思維包括流暢性思維、變通性思維、獨創性思維、精致性思維等。在“提出問題”過程中,盡可能多的發現問題可以培養流暢性思維;從不同于一般的角度來發現問題可以培養變通性思維。在“猜想與假設”過程中,盡可能多的提出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假設,并且要盡快地提出猜想和假設,這樣就會很好的鍛煉和培養流暢性思維。在“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過程中,要根據目的和現實條件,盡可能多和快地提供活動方案,來培養流暢性思維;如果設計的實驗或者方案方法與眾不同,角度更加新穎,獨辟蹊徑,則就會使獨創性思維受到鍛煉培養。當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時,為了培養流暢性思維可以盡量多的而且以最快的速度來提出具體的操作方式。
直覺思維是對客觀事物的直接判斷或抉擇,猜出問題的關鍵所在。在“提出問題”過程中,使發現問題的時間盡量縮短;在“猜想與假設”過程中,對問題的解決方案迅速做出判斷,并且能根據客觀條件迅速而且大膽對實驗結果做出預測,這些刻意采取的措施都是對直覺思維的培養。
想象性思維是對已有的表現進行加工改造而創造新形象的過程。在“猜想與假設”過程中,可以根據現有的條件或者現象,對實驗或者問題的答案進行想象,想象其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來做出預測。在“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過程中,要在大腦中時刻想象實際操作中可能會出現的情況或者需要注意的問題,還要想象到相關因素的參與干擾,以便使計劃和實驗設計更加嚴密,以及盡量的減少意外情況的發生。在“分析與論證”中,對造成實驗或者活動結果的原因進行想象,以做出更加合理的解釋和更加準確的描述。這些都有利于想象性思維的培養。
科學探究是一種創新活動,是推動創新思維的一種強烈和穩定的動力源泉,也是創新教育的關鍵環節。在實際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要充分運用科學探究的方式,采用科學探究的內容,學會發現新問題,發現新思路,形成科學的創新思維培養模式。
[1]楊林.機電類高職院校課程整合的策略與實施探析.職業教育研究.
[2]劉生,鄒艷林.關于高職院校課程優化與整合.職業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