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平
(上海科技管理學校 中國 上海 200433)
計算機技術課堂教學從誕生起就沿用傳統的講、練結合的教學模式,它的特點是以教師的權威講解、演示為主,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灌輸知識,這種截流式教學培養的人才不會從實際出發思考和解決問題。而發現式教學模式的優點在于讓學生去發現知識,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掌握發現的方法和探索方式。
“支架”(Scaffolding)原是建筑行業的術語,是建筑樓房時施予的暫時性支持。當樓房建好后,這種支持就撤掉了。普利斯里等人為“支架”所下的定義是根據學生的需要為他們提供幫助,并在他們能力增長時撤去幫助。某種程度上這種形象的比喻迎合了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發展成為今天的“支架式教學法”。
從“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各種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學方法都在促進著教學實踐的發展。支架式教學作為建構主義的一種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體現了信息化社會的需求。本文從幾個層面對支架式教學法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并依據教學實踐,用具體的案例加闡釋。
支架式教學(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建構主義的一種教學模式。它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目的的教學方法。
支架式教學法的最直接理論基礎源至于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斯基(Vygotsky,1978)的“最鄰近發展區”理論。維果斯基認為,最鄰近發展區是指,學生獨立解決問題時的實際發展水平(第一個發展水平)和教師指導下解決問題時的潛在發展水平(第二個發展水平)之間的距離。可見,第一水平也就是不需要任何幫助學生就可以獨立完成的已有的知識水平;第二水平就是學生自己不能獨立完成,但在教師或他人的合理幫助下可以達到的發展水平;第二水平以外區域則是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也不能達到的知識水平,完全超出了學生的能力。這里的合理的幫助就是指教學中在最鄰近發展區所做的工作——搭建恰當的支架。
如何在計算機技術課堂教學中實施“支架式”教學呢?支架式課堂教學模式一般可分為以下5個環節:“情境導入→引導探索→自主探索→協作學習→效果評價”。
2.3.1 情境導入。將學生引入一定的問題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個節點)。通過創設有趣味的情境,結合知識本身的特點,吸引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在活動中完成任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本能,有意識地營造“問題解決”的氛圍,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促使學生對新事物產生興趣,能自覺主動地觀察事物,從而找到問題的特點和解決思路,及時點燃他們的思維火花,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進入到較為理想的求知狀態。
2.3.2 引導探索。引導探索,即“搭建支架”,這是教師引導學生探索問題情境的階段。首先,教師要幫助學生確立目標,為學生探索問題情境提供方向;其次,教師要圍繞當前的學習內容,為學生提供探索學習所需要的概念框架(使其內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該概念框架應置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再次,教師要逐步引導學生進入探索問題情境,教師的引導要隨著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增強而逐漸減少。
2.3.3 獨立探索。教師放手(試著拆支架),讓學生獨立探索,完成任務。探索開始時要先由教師啟發引導,然后讓學生自己去分析;探索過程中教師要適時提示,幫助學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導幫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漸減少——愈來愈多地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最后要爭取做到無需教師引導,學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繼續攀升。這時,不同的學生可能會有不同的方法去完成任務,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個性和特點。
2.3.4 協作學習。進行小組協商、討論,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協商討論,可以交流獨立探索的成就,共同解決獨立探索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在共享集體思維成果的基礎上,達到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比較全面正確的理解,最終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2.3.5 效果評價。對學習效果的評價。評價的目的是為了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評價包括個人的自我評價和學習小組對個人學習的評價,這種評價依然是與問題探索過程融為一體的,既要關注學習結果,又要關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實際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評價內容包括:自主學習能力;對小組協作學習所作出的貢獻;是否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以上各個環節只是支架式教學模式的一般形式,在具體實施中,可根據具體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作優化和調整。當然,任何統一的模式都有其局限性,支架式教學模式也只是我們初步研究的過渡階段,隨著我們研究的不斷深入,支架式教學將貫穿于學習的整個過程。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支架式教學強調在有教師指導的情況下的發現,但支架式教學同時強調教師指導成分的逐漸減少,最終要使學生達到獨立發現的目的,將學習和探索的責任由教師為主逐步向學生為主轉移。
3.1.1 知識目標
1)網站的創建方法與技巧
2)制作 Loading場景
3)制作片頭場景及動畫
4)了解項目制作流程
3.1.2 技能目標
1)能使用動作腳本自如控制動畫
2)能熟練地對Flash軟件知識進行綜合應用
3)能實現動畫跳轉與外部文件導入的技巧
3.1.3 態度目標
1)能從應用的角度考慮動畫產品的完整及個性化制作
2)充分發揮個人主動性、積極性,并依靠團隊完成產品的制作
運用以學為主的“支架式”教學策略,為學生的有效探究提供了支持和幫助,提高了課堂效率,發展了學生的科學思維,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質。
3.2.1 情境導入
將學生引入全Flash網站制作—Flash數碼網站,整個站點分三大部分:“loading”、“片頭”和“網站”。其中“片頭”和“網站”兩大部分是學習的重點。通過創設有趣味的情境,播放預先做好的網站動畫效果,結合知識本身的特點,吸引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進入到較為理想的求知狀態。
3.2.2 引導探索
教師幫助學生確立目標,啟發整合組分配每個小組的具體任務,設計任務驅動分組教學,讓學生充分參與,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其自主學習的激情,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
3.2.3 自主探索
三個項目小組分別在各自制作的場景中設計動畫,將做好的動畫提交整合組整合,通過團隊合作完成整體項目。每個學生在網站設計這個崗位上進行實戰訓練。
3.2.4 協作學習
由學生演示整合好的產品,點評制作過程中出現的典型問題,引導學生討論,找出產品存在的問題,對重點問題(時間軸設置、動畫銜接)提出解決方案。在修改方案的基礎上,各小組繼續進行產品修改,完成產品。
3.2.5 效果評價
每一個同學對本節課個人表現進行自我評價,學習小組對個人學習也要進行評價,這種評價既關注學生的學習水平,更關注他們在實際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評價內容包括:自主學習能力;對小組協作學習所作出的貢獻;是否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本節課,通過搭建一系列支架,有力地突破了教學重點和難點,實現了三維一體的教育目標。教師較多地運用了范例型支架、問題型支架、建議型支架、圖表型支架。就整堂課而言,教師搭建的支架發揮了有效而巨大的作用——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勤于觀察,樂于動手,課堂學習氣氛熱烈、輕松、和諧,學生學有所得,最終促進了學生知識的自我構建,如期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