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艷,叢日鳳
(黑龍江省寧安市環境保護局環境監測站,黑龍江寧安157400)
目前,我國關于農村飲用水安全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較為規范的說法有2004年水利部和衛生部聯合發布的《農村飲用水安全衛生指標體系》,該體系被分為安全和基本安全2個檔次,由水質、水量、方便程度和保證率4個指標構成。4項指標只要有一項不達標就不能說飲用水安全或基本安全。
在水質方面,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標準》(GB5749-1985)要求的為飲水安全,符合《生活飲用水準則》要求的為飲水基本安全。在水量方面,每人每天可獲得的水量不低于40~60L為安全,不低于20~40L為基本安全。在方便程度方面,人力取水往返時間不超過10min為安全,不超過20min為基本安全。在供水水源保證率方面,供水水源保證率不低于95%為安全,不低于90%為基本安全。
全國農村飲用水安全現狀調查的結果表明:農村飲水中不安全人口約為3.2億人,占我國農村人口的34%。其中飲水水質不達標的人口為2.26億人,占飲水不安全人口的70%;水量低、保證率低以及取水不便的人口為9 558萬人,占飲水不安全人口的30%。全國農村人口中的分散式供水人口為58 106萬人,是農村人口的62%;集中式供水人口36 243萬人,占農村人口的38%。農村的分散式供水多為戶建戶用,其中淺井供水占67%,直接取用河水、坑堵水占21%,引泉占9%,集雨工程占3%。農村的集中式供水多數為單村集中式供水,占總工程數的91%,這類供水工程只有水源和管網,沒有水處理過程和水質檢測設施;配備有水處理設施的聯村集中式供水工程僅占8%左右。
寧安市轄7鎮5鄉,243個行政村,387個自然屯,現有342個自然屯喝上自來水,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7%。受益人口為236 226人,受益率為82%。大約有35個村屯,23 334人飲用含氟超標的飲用水,主要分布在沙蘭、三陵、臥龍等鄉鎮;有 42個村屯34 602個飲用含鐵超標的飲用水,有11個村屯7 605人飲用含錳超標的飲用水,主要分布在江南鄉、鏡泊鄉、寧安鎮;有 16個村屯 19 300人飲用碘缺乏的飲用水,主要分布在馬河、海浪等鄉鎮;有2個村屯2 506人飲用水源污染嚴重的地下水。
2.3.1 部分農村飲用水提取方式存在安全隱患
在各地,使用各種水源的農戶分布不均衡,例如部分農戶的飲用水提取方式為自家打井(手壓井),井水水位都很低,最深不過6m,沒有遮蓋措施,使用井水的村民不注意飲用水安全,生活垃圾、污水等經雨水沖刷滲透到井里,造成井水污染。
2.3.2 部分農村飲用水已被污染
一些地區被來自城市的生活污水污染和工業廢水污染的現象越來越嚴重,農村生態環境日趨惡化,“污染下鄉”正嚴重影響著農民的身體健康。農村一些小作坊、小企業、畜禽養殖業等對環境的污染以及農業的面源污染,更加重了飲用水水質的污染。
2.3.3 政府關于飲用水安全的宣傳不到位
農民從來沒有接受到政府對飲用水安全的宣傳,對政府解決農村飲用水安全問題的政策、法規,以及政府對農民實施安全飲用水設施建設給予的支持、鼓勵等措施從不了解。
2.2.4 思想觀念的落后和生產方式的粗放
一些地區農民的環境意識不高,不合理或落后生產生活方式對環境造成了污染,致使飲用水安全受到威脅。農村改水工程因資金和其他如技術上的問題而未能實施,已再建的飲用水工程因為資金、技術等問題而被迫中斷。在農業生產方式上,延續了很長時間的粗放式農業生產方式一時很難轉變成更加先進的集約式生產式,在生產方式沒有根本轉變的前提下奢談農村環境保護和農村飲用水安全問題是沒有意義的。
2.2.5 農村環境保護的法規還不健全
農村環境保護監督管理的力量還比較薄弱,現行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主要側重的城市的環境保護,無論是《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城市供水條例》等,無一例外的是側重城市的環境保護和城市污染防治,對農村環境保護和農村水污染防治涉及很少,只是有一些關于農村環境保護的零星的規定。在農村環境保護監督管理方面,還存在力量薄弱的問題,一些基層的環境保護監督管理部門,限于資金、技術、人員方面的限制,往往不能很好地履行環境監督管理職責。
2.2.6 缺乏農村飲用水水質監測
我國開展的飲用水水質監測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在保障飲用水安全方面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是只在全國重點水域和城市進行了水質監測,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由于水源分散、規模小等問題,農村飲用水水源的水質檢驗缺少正式的檢驗制度安排,現階段在農村全面開展水質監測工作還很困難。
2.2.7 科技力量薄弱
目前一些基礎性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一些技術還不是很成熟,對農村水源地保護的研究還沒有開展,對一些如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還處于實驗階段,在科技力量相當薄弱的農村推廣節水措施時機還不成熟。
過去飲用水水質超標大多表現在感觀和細菌學指標方面,現在由于工業污染飲用水水質越來越多地表現為化學甚至毒理學指標超標。一些農村靠近工業區,工廠排放的廢水經過多種途徑直接進入村民飲用水源,工廠廢氣中的有害物質通過降雨、直接沉降等多種方式也進入到飲用水源。
農民生活與農業生產過程中,由于不合理使用農藥化肥等,以及人畜糞便和垃圾隨意排放使氮和磷等營養物質、農藥及其他有機或無機污染物質,通過地表徑流或農田滲漏,造成對江、河、湖泊等水體污染。農業面源污染具有影響范圍大、因素多、方式復雜、強度難以定量評估等特點。全市90%村屯垃圾隨意丟棄,無垃圾場、無堆肥場、無柴草場,村莊臟、亂、差問題嚴重;80%的村屯有庭院養殖業戶,只有極少的養殖戶有簡易的污水和糞便儲存池,養殖污染已成為威脅牡丹江水質和地下水水質不容忽視的環境問題。
農村地區集中供水率低,大部分地區都是直接從河道、坑塘、山泉、水庫、淺層地下水取水,供水設施簡單,無凈水處理設施,飲水工程建設標準低,管理設施不完善,造成飲用水中細菌學指標污染物、有害礦物成分超標等嚴重問題。農村飲用水源水質監測還基本處于空白狀態,存在底數不清、監測力量嚴重不足的問題。
每到枯水期江河水量減少,各工業企業及農業生產用水量又逐年增加,致使部分村屯地表水及地下水需求量出現不足,飲用水安全受到威脅。部分地區地下源水超標對飲用水的影響。以寧安市為例飲用水中病原菌和有害微生物、鐵、錳、氟等存在超標問題。
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具體內容,政府在解決這一問題上應發揮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做好解決飲水安全的規劃,統籌各方力量,制訂全面農村飲水市場管理規范,加強對農村飲水市場的監管。應正確處理好領導與協調的關系,統一協調水利、建設、地質、衛生、國土、環保等各有關部門,統籌監管與使用有限的水資源。
農民由于自身知識結構的限制,對于環境保護及飲用水安全等知識知之甚少。要提高廣大農民朋友的思想意識,就要求各級政府與相關部門加大宣傳,采用不同的宣傳形式,才能提高廣大農民保護環境與保障飲用水安全的意識。
轉變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切實加強對農村水污染的防治,保護好農村飲用水源。在嚴格控制污染源的同時,必須加強面源污染治理力度,走生態農業發展道路。應充分考慮農村區域特點,實行農資、農技一體化,推廣高濃度復合肥及作物專用配方肥,運用科學施肥技術及優化耕作制度,減少氮肥施用量。嚴禁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推廣生態養殖,推進畜禽糞便和農作物秸稈的資源化利用,有效防治來自農村與農業生產的面源污染。針對工業企業,開展清潔生產,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當前我市正處于經濟持續較快發展的機遇期,雖在大力倡導水污染的防治,但實際的污染負荷要降低很難。要搞好農村飲用水安全工程建設,要高度重視飲用水污染防治問題,貫徹在工程實施過程的規劃、選址和建設,涵蓋運行管理的全部過程,保證飲用水的水質安全,保證工程能夠發揮長遠效益。
進一步加大解決農村飲用水安全問題的工作力度,采取集中供水、分質供水、分散供水以及農村衛生環境整治等工程措施,重點解決污染水以及嚴重缺水地區的飲用水安全問題。繼續加大農村飲用水工程建設投資,加大對存在飲用水安全隱患地區的重點扶持,有條件的地方盡早實現城鄉統籌供水。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屬于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和農村公共衛生體系的組成部分,工程量多、分散、規模小、建設和運行成本較高,需要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政策,由政府公共財政給予強有力的扶持,要通過爭取國家投資、加大省級投資、落實市到配套資金和鄉村群眾自籌資金、吸引社會力量投資“四輪驅動”的方式,使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資金得到保障。要強化農村飲用水工程項目管理,切實做好前期工作,并嚴格按照規劃要求和建設程序實施。要建立良性循環的供水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確保工程項目充分發揮效益。
完善農村飲用水安全監測體系,加強對農村飲用水源的環境管理。要摸清未達到飲水衛生標準的人口情況、飲用水質狀況和地區分布,制定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重點建設和實施方案。重點開展對人口較為集中的大型村鎮飲用水源地的監測工作。對集中式供水工程,要加強水源、出廠水和管網末梢水的水質檢驗和監測。
應加強對飲用水的水源、水廠以及用水點的監測工作,對取、制、供實行全過程的管理,及時掌控飲用水的水源環境、供水水質等狀況,做好定期檢查。供水單位則應建立起以水質為核心的質量監督管理體系,建立好取樣、檢測以及化驗制度。水廠應采取必須的消毒和凈化,以保證水質達標。以較大規模的供水站為基礎,在各區域設立好監測點,為小型供水站提供全面的水質檢測服務。強化水質檢驗和監測工作,并完善農村飲水的安全監督體系以及衛生宣傳教育。
結合新農村的建設規劃,各級政府要建設類型不同的農村飲水安全典型示范地區,加強對示范地區的指導。示范地區應將農村飲水的安全建設與新農村的建設有機結合,在飲用水安全的發展方法、技術線路、管理和運行機制等多方面創造有效經驗,樹立標桿和樣板,以輻射的方式帶動類似地區的農村飲水安全的工程建設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