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軍
(湖南省農林工業勘察設計研究總院,湖南 長沙 410007)
全球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最大威脅和挑戰,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正處于工業化、現化化的過程中,應對氣候變化,一條重要途徑就是增加森林面積,充分發揮森林的固碳功能,通過森林碳匯來進行間接減排。發展平原林業,大力植樹造林,加強森林保護,成為我國增加森林碳匯總量、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湖南平原林業發展已邁入了新的階段,人民群眾對平原林業發展狀況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只有通過不斷總結、探索,才能把湖南平原林業建設推上新臺階。
湖南位于洞庭湖以南,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平原湖區面積達291.94萬hm2。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頒布的《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和《湖南省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形成大區域、高效能、可持續發展的平原湖區綜合防護林體系。10多年來,湖南省各級林業主管部門在平原林業建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的成效也非常顯著。特別是在平原綠化一、二期工程建設后,湖南省內平原湖區已形成了綜合的防護林體系,大大地提高了整個湖南地區的生態環境質量。湖南平原林業的發展帶來的還不僅是城市格局的改變、環境的改善,更是提高了湖南省的整體形象,這對提高湖南的品位,促進湖南旅游業發展,加大人流量,促使外來人口到湖南定居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1)增加了森林面積,提高了森林覆蓋率。近10年來,全省各級林業主管部門根據平原湖區的立地條件,進行了科學規劃,栽植了適合湖區速生的楊樹、水杉、池杉等優良樹種,提高了林分質量,共完成營造林16.35萬hm2,改善了湖區的生態環境,降低一部分自然災害發生的可能性。
(2)提高了基本農田林網控制率,到2010年已建農田防護林網折算面積54409hm2,已建防護林網的保護農田面積287777hm2,基本農田林網控制率達到67.98%。
(3)綠化和美化了村莊和主要道路。到2010年已開展園林化建設的鄉鎮123個,造林綠化面積3197.0hm2,園林化鄉鎮建設率71%;已開展村屯綠化的村1780個,造林綠化面積14012.0hm2,開展村屯綠化率46%。公路綠化對汽車尾氣的凈化有很大幫助,緩解了城市環境壓力。
(4)森林蓄積量增加,林分質量提高,平原湖區2010年森林蓄積量增加到1432.17萬m3,森林蓄積量增加了403.64萬 m3,增加了 39.24%;“十一五”期間蓄積量增加了 302.05萬 m3,增加了26.73%。
(5)通過平原綠化工程建設,增加了森林植被,減少了水土流失面積,降低了土壤侵蝕總量。
(6)農田林網和片林的建設減緩了風速對農業產量的影響,改善了氣候,給依賴森林、綠色植被的生物提供了廣闊的棲息地,生物的多樣性增加,生態結構變好。此外,平原林業的發展還創造了經濟、社會、生態多方面效益,增加了就業機會,增加了當地農民收入。
3.1.1 落實領導責任
全省平原林業工程建設縣都成立工程建設領導機構,以主管副縣長為項目建設領導小組組長,下設辦公室,對工程規劃、進度、質量及資金管理等進行統一協調,并層層簽訂責任狀,把工程責任、目標和任務層層落實到鄉鎮。有的項目單位領導還繳納了造林風險抵押金,把工程建設納入黨政領導目標責任狀的內容進行統一考核。
3.1.2 落實部門責任
項目建設首先組織召開由林業、發改、財政等有關部門成員參加的聯席會議,充分征求相關部門對規劃設計、工程實施的意見,建立了由政府牽頭、各部門齊抓共管的工程建設工作機制。
3.1.3 落實施工責任
項目單位實行業績考核制,把造林任務、造林成活率與保存率作為干部年終考核的主要指標,與晉級獎勵掛鉤。林業技術人員負責指導工程施工,分片包干,嚴把工程質量關。
平原林業工程建設要想全面提高林業的經營水平,必須走科技興林之路。為了確保工程建設的高質量、高標準,在工程建設過程中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充分發揮科技人員的作用,組織科研攻關,科技示范、運用新技術。如在楊樹造林中采用一年生楊樹苗進行截桿扦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育苗上采取ABT生根粉浸種技術、容器育苗技術為平原綠化提供了優質壯苗。
(2)大力開展科技培訓,為了搞好平原林業工程建設,省、市、縣多次舉辦學習班,進行人材培訓,提高了林業技術人員和各鄉鎮林業員的林業技術水平。
(3)在加強服務體系建設的同時,為科技人員創造一個寬松的外部環境,調動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
胡錦濤主席在世界氣候大會上提出“大力增加森林碳匯,爭取到2020年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 hm2,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 13億m3”。因此,增加森林面積,是發展平原林業、開拓平原湖區的新局面的基礎。湖南省通過多年的努力,在大面積的植樹造林、提高森林覆蓋率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據有關資料顯示,到2010年湖南省平原綠化工程累計完成營造林163466hm2,其中新建林帶和荒灘荒山荒地造林130476hm2、林帶改良和鄉鎮綠化 32990hm2。平原湖區現有森林面積778088hm2,這就說明了湖南省平原林業發展的基礎是造林綠化量的積累。森林面積的增加,森林覆蓋率的提高,對改善人民生活環境,改善周邊動植物生態環境,甚至于對整個地球的生態環境都將帶來好處。這是發展平原林業的第一步,這種量的積累也是最直觀、最有效、最直接讓老百姓感受到的。繼續從量上發展平原林業,仍是未來平原林業發展所必須的。具體方法是,充分的利用現有土地資源,大量營造平原湖區防護林。
當量的積累無法滿足民眾更高要求時,要更多地通過質的改變來完善。或者在積累量的同時,我們也并不忽略質的建設,量的積累是無法一朝一夕成就的。當平原湖區綠化水平已經較高,森林覆蓋率也讓人滿意時,不能只滿足于森林面積對于空氣凈化的單純要求。選用什么樹種來滿足綠色生態的功能,這就是體現了質的不同。湖南是我國南方的林業大省,造林綠化工作一直在全國名列前茅,平原林業發展也處于全國領先之列。通過多年的平原綠化工程建設,湖南省平原林業在質量上已大大不同。在布局上,形成了綜合型的防護林體系,基本農田林網控制率大有提高。林帶、片林、村鎮綠化,多種形式植樹造林,道路兩旁綠樹成蔭,不但改善了因汽車排放尾氣造成的惡劣空氣質量,更讓人們從審美上感到愉悅。從這方面來看,如何布局平原林業,從質上著手仍是未來要發展平原林業的重點。
部分地方農田防護林網的老化。有些鄉鎮雖然平原林業建設很成功,但后續保護、維護工作還沒有落實到位。有些防護林造林時間較早,現今大多可能達到了過熟齡,需要進行更新采伐,重新營造農田林網。少數林地的林分質量不高,由于以前造林投資少,或者造林地選擇、樹種選擇不科學,有些造林后管護不到位,形成了質量不高的林地。因而需要加以補植、施肥,增加管護措施。建設模式有待完善,監督機制有待加強。在過去的平原林業建設過程中,少數單位強調整齊劃一,忽視了適地適樹,有的鄉土樹種被遺棄,造林時樹種搭配、密度和造林措施,也存在一些不足,造林模式單一,林種結構不合理,嚴重影響了造林成效,使之無法充分發揮多種功能。近幾年來由于受市場價格的影響,其他農產品價格上漲較快,而木材價格漲幅太小,一些林權單位采伐林木后沒有及時地采取有效的更新措施,恢復森林植被,或者造林后不加管護,重造輕管,年年造林不見林。
(1)在造林樹種的選擇方面,避免采用單一樹種造林,以免導致病蟲害爆發。近年來有許多科學家建議,湖區單一的營造楊樹將影響生物多樣性的發展。
(2)盡量營造混交林,混交林能促使林業有害生物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同時可提高森林自身的抵御力。
(3)提高土地利用率,可以利用“三邊”地造林,結合城鎮綠化、農田林網建設,充分利用可以造林的土地植樹造林。
(4)適當發展經濟林,積極引進、推廣產量高,經濟效益好的經濟林樹種,通過平原林業的項目建設,增加項目區農民的經濟收入。
(5)增加觀賞樹種的栽植,在城鎮綠化時選擇觀賞價值高的樹種,綠化美化環境,園林的建設不單實用而且美觀。而且能項目區的旅游品位。
(6)提倡全社會重視平原林業的發展,提高公民的綠化意識,充分利用全社會的物力、財力建設平原林業,傾聽更多來自社會各界群眾的聲音。發揮群眾的力量和智慧,使湖南平原林業的明天得到更好的發展。
[1]岳文友.姜新會.阜南縣平原林業發展的實踐[J].安徽林業,2009(1):17~18.
[2]李蘇榮.發展平原林業的實踐體會[J].理論導報,2009(7):61~62.
[3]王瑞金.劉繼合.徐津紅.關注平原林業[J].中國林業,2005(5):45~46.
[4]侯秀巖.范有志.王華.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提高平原林業效益[J].林業科技,2007(7):31~32.
[5]王良桂,蘇世偉.江蘇平原林權制度改革思考[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8(12):141~143.
[6]王新生,馮 濤,倪 民,等.渦陽縣平原林業生態效益淺析[J].安徽林業科技,2006(8):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