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榮,羅小瑩
(廣東省韶關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廣東 韶關 512000)
韶鋼從1999年產鋼150萬t到2010年500萬t,產能增長了3倍多,隨著韶鋼新區的擴建和原有廠區的改造,不可避免地對范圍內原有的樹木有所影響。大樹資源的稀缺及生態效應和歷史價值促使大樹的保護成了韶鋼基建技改前期工作的一個重要課題。韶鋼對這項工作也高度重視,在1999年就出臺規定大樹只能原地保護或進行保護性移植,不允許砍伐。2001年在北區生活區建設中為保留兩棵胸徑約90cm的大葉榕調整規劃方案少建一棟樓;2005年在集團公司辦公大樓改擴建中有意識把范圍內的全部大樟樹進行了原地保留。但在建設公司鋼結構制作基地建設中由于5棵大樟樹正好在廠房的中間,而且標高相差約2.3m,經過設計人員多次修改規劃仍無法保留這5棵大樟樹,只能進行保護性移植。由于當時工期緊,必須在8月底到9月初移植完畢。在一年中最熱的季節,如何采取有力措施確保大樟樹移植的全部成活,對大樟樹的保護具有很大的經濟社會價值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對同類型的大樹移植也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根據園林行業規定,胸徑在20cm以上的落葉喬木和胸徑15cm以上的常綠喬木,均稱之為大樹。移栽這種規格的樹木,稱為大樹移植(李多君,2008)。日本、英國、德國等國家很早就大樹的移植做了大量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日本在舉辦“90花與綠博覽會”時移植了大量的大樹,效果十分明顯。我國也早在1959年,天安門廣場就成功移植了大批油松、元寶楓。樟樹移植的季節性很強,樟樹在每年的大寒前后有一段生長緩慢的休眠期,這是華南地區最適宜移植的季節,其他季節移植成活率很低。
一棵直徑30cm懸鈴木,其葉面積約為其樹冠覆蓋地面面積的14倍。據測定,大樹吸收CO2、制造O2的功能是草坪的5倍,1hm2樹木每年可吸收CO216t,釋放O212t,吸塵量是草坪3倍,年可滯塵0.9t,可吸收SO2300kg,蓄水1500t,空氣濕度可增加54%,管理成本是草坪的1/10(王沙生,1991)。可見,大樹產生的生態效益是非常明顯的。而且大樹的形成需要有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漫長過程,大樹已成為一種稀缺資源和一個地區歷史的見證,因此大樹移植還具有深遠的社會效益。
(1)生境相似原理。樹木的生態環境是一個比較綜合的整體,主要受溫度、光照、土壤等環境因子的影響。大樹常年在一個地方生長已適應當地的條件,而且大樹移植時一般損傷較大,長勢較弱,移植后的生境優于或近似原生生境,移植成功率較高。因此,移植前一定要對大樹原植地和定植地的土壤條件進行實地踏察分析,以提高大樹移植的成活率。
(2)樹勢平衡原理。樹勢平衡是指喬木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須保持平衡。移植大樹時,如對根系造成傷害,就必須根據其根系分布的情況,對地上部分進行適量修剪,使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生長情況基本保持平衡。因為,供給根發育的營養物質來自于地上部分,對枝葉修剪過多不但會影響樹木的景觀,也會影響根系的生長發育。
(1)大土球。移植時有5棵樹,胸徑最大的有65cm,最小的為37cm,為盡量少地傷及根,土球最大達3.7m,最小為2.5m。應最大限度保證樹木代謝平衡。
(2)就近移植。采用大吊機,一次吊裝到位,中途不用汽車轉運,最大限度地減少移植過程中對樹木的損傷,而且就近生境與樹木原生長地基本相同,最大限度保證樹木對移植后生態環境的適用。
(3)移植后進行特別管護,采用了竹子搭設陰棚,頂部加設噴霧裝置,最大限度地減少水分蒸發。
(4)輕度修剪。由于要求盡可能保持樟樹的原貌,因此只對樟樹頂部進行必要的修剪整形,仍然保留原有的高度。
大土球是樟樹移植成活的基礎,對樹木的挖掘分為兩步,第一步先用挖掘機把樟樹四周的土按土球直徑的一倍進行開挖,挖深約3m,挖出土球的毛坯,然后用人工慢慢往中間削,根據地形土球直徑保證為胸徑的8~10倍,土球的高度則為直徑的2/3左右。遇到樹根時一律采用把根周圍泥土清開后鋸斷,不允許鋤斷或砍斷,并涂上愈傷膏,最大限度地減少根部損傷。
保證大土球在吊裝過程中完好是移植成功的關鍵。根據韶鋼的特點,我們采用了鋼筋網加固法,就是在土球周圍用直徑φ 12mm的鋼筋焊接成功200mm×200mm的網絡,在網絡外圍包裝帶打包固定,在土球的頂部和底部各用4條槽鋼焊接成為吊裝用的承重架,承重架與鋼筋網焊接在一起,增強了土球的整體性,承重架的4個角作為吊繩著力點,實踐證明,盡管土球最重一棵達到37t,但在整個吊裝過程中,全部土球完好無損,達到了預期效果。在回填土過程中,為保持土球的完整性,種植前只拆除土球上綁帶和黑網,對鋼筋網和吊裝架不折除,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土球和樹根的破壞。
由于要求盡可能保持大樹的原貌,因此只對樹枝進行輕度修剪,將病枯枝、過密枝、交叉枝、徒長枝、干擾枝剪去,骨干枝全部保留,這樣既減少葉面蒸騰作用,維持樹木水分平衡,又不影響大樹的景觀效果。
種植樹坑選在離廠區不遠的北區大道公路邊,主要考慮到2點,即這5棵樟樹成活后為鋼結構制作基地和北區大道的一道風景線發揮了最佳的效果;同時公路邊離原樹木所在地約20m,用200t的吊機可以一次吊裝到位,中間不用汽車轉運,符合方案要求。樹坑的挖掘采用勾機挖掘成5m×5m的樹坑,為防止樹坑積水爛根,對回填土提出了嚴格要求,采用砂和黃泥比例1:1拌合土,并保證樹坑底部0.5m深的拌合土。吊裝就位時保持樹木直立,確定觀賞面的朝向后,邊回填土邊夯實,回填到穴深的2/3時澆定根水,澆定根水的必須澆透,但澆灌時水量不宜過大;邊澆邊用木棍插實,保證根部與泥土充分接觸。
4.5.1 大樹支撐
吊裝到位后,由于樹冠高達15m,用一般的樹撐無法支撐,采用鋼絲繩進行固定,具體做法是在樹干約10m處用包裝袋包扎大約法0.5m長,防止鋼絲繩給樹皮造成損傷,然后用鋼絲繩綁好從3個不同方向與地面預先埋好的錨樁連接拉緊。
4.5.2 遮陽與澆水
由于樹冠較多,保證移植后水分代謝平衡是成活的保障,搭設陰棚,即用竹子搭設一個棚,棚的高度超過樟樹最高點約50mm,在棚的頂部用遮陰用的黑網覆蓋,并四周垂下1m,減少水分蒸發和太陽對移植樹的傷害;在棚的頂部均勻安裝4個霧化噴頭,晴天每天隔2h噴1h,在移植樹的樹根吸水能力還沒有完全恢復的情況下人為制造一個溫濕小環境,減少樹葉水分的蒸騰,保證水分代謝平衡。
韶鋼建設公司鋼結構制作基地工程內5棵大樟樹反季節移植全部成活,而且長勢良好,配合其他綠化苗木點綴,已成為韶鋼的一個綠化亮點;在技術上是韶鋼大樹移植技術一個新的突破,保護了一大批大樟樹,為以后7號高爐和電廠建設68棵大樟樹成功移植以及炮師擴路建設232棵大樟樹成功移植打下了基礎。
[1]莊雪影.園林樹木學[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
[2]李多君.非適宜季節大樹移植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08,14(19):230.
[3]王沙生.植物生理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