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綏清
貴州省第二人民醫院婦產科,貴州貴陽550004
近年來,隨著婦女肥胖人群的增加,剖宮產率的增高及高頻電刀的廣泛應用,產科腹部手術術后切口脂肪液化率明顯增高[1]。本研究分析筆者所在醫院25例產科腹部手術切口脂肪液化的診治資料,現報道如下。
2008年2月~2011年2月筆者所在醫院婦產科行腹部手術1065例,發生脂肪液化25例,發生率為2.3%,合并肥胖8例,糖尿病1例,中度或重度貧血2例,妊娠水腫1例,術后咳嗽1例。25例患者中5例手術時間較同類手術延長20~40 min,7例與同類手術時間相當。
患者多無自覺癥狀,術后換藥時發現切口有淡黃色油狀滲出物及血性滲出液,切口外觀無明顯紅腫,但可見愈合不良,滲出物細菌培養陰性。25例患者中8例術后體溫升高,血常規檢查白細胞記數增高不明顯;10例患者術后3 d出現切口脂肪液化,9例術后5 d出現切口脂肪液化,6例患者出院后出現切口脂肪液化。
術后第3天行腹部切口換藥,發現切口有淡黃色油狀滲出液時,結合體溫、血象,常規作滲出液細菌培養,排除切口感染后及時擠出滲液,輔以微波理療20 min,2次/d;滲液較多或持續時間較長者,拆除該處縫線,充分清除滲出物,用甲硝唑、生理鹽水沖洗后加壓包扎,并放置引流條,2~3 d換藥1次。術后5~7 d后發現切口滲液較多者,在嚴格消毒下,清除液化壞死組織,隔日換藥1次。
25例患者經上述治療后無脂肪液化復發,切口愈合良好。1例患者切口全部裂開,在局麻下行Ⅱ期縫合術,輔以支持治療,2周后痊愈出院。所有患者自發現切口脂肪液化至拆線平均住院11.2 d,出院后1個月隨訪,切口愈合好,無異常。
切口脂肪液化的機制尚不明確,但臨床證實肥胖、電刀使用、糖尿病、貧血、營養不良、妊娠期水腫、手術操作是重要的誘導因素[2]。筆者對此總結如下:①肥胖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主要原因[3]。肥胖患者皮下脂肪厚度大,脂肪組織易發生缺血、無菌性壞死,產生滲液,影響傷口愈合。②高頻電刀的使用,有報道婦科手術切口脂肪液化使用高頻電刀者占36%[4]。③妊娠期水腫、營養不良、貧血均與切口愈合不良有關;④糖尿病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修復能力低下,術后切口愈合能力差,脂肪液化率增高。⑤切口與縫合技術也是影響傷口愈合不可忽視的因素。縫合過緊、過密,可能導致血運不佳,而縫合過松則可能出現漏縫而遺留死腔。另外,手術中機械刺激,大塊鉗夾結扎,手術時間長均可造成脂肪組織氧化分解,導致切口脂肪液化。
(1)積極治療原發病,糖尿病術前調節血糖水平,積極控制感染,糾正貧血。(2)術中謹慎操作:①盡量一次性切開皮下脂肪層;止血要徹底,盡量縮短電刀與脂肪組織接觸時間;縫合時應對合良好,不留死腔,縫線松緊適度,需要時應行減張縫合;盡量縮短切口暴露時間。②產程延長者要及時進行識別和處理,提高助產人員及產科醫生技術水平。(3)術后注意嚴密觀察:①術后換藥時,注意敷料上沾染滲液的色和量并觀察切口。②如切口無裂開,脂肪液化滲出液少,予消毒擠壓切口、更換敷料、包扎;滲出液較多,可拆除該處縫線,予擠壓、擦洗、引流、加壓包扎化。③輔以微波治療,可促進切口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水腫消退及滲出物吸收。
本研究結果顯示,積極探討產科腹部手術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治療及預防措施,有助于患者恢復。給予微波治療以加強切口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水腫消退及滲出物吸收,從而促進切口加速愈合。總之,預防切口脂肪液化的發生,需要術前、術中和術后多方面的注意和配合。
[1] 楊振萍,王榮梅,李數波.婦產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41例防治體會[J].中國婦幼保健,2006,21(16):2321.
[2] 陳麗函,朱楚刁.綜合物理治療對腹部手術切口脂肪液化的療效觀察[J].實用醫學雜志,2008,24(16):2813.
[3] 張小玲.婦產科腹部手術切口脂肪液化60例相關因素探討[J].實用新醫學,2007,8(12):1069.
[4] 古麗紅.婦產科腹部手術切口脂肪液化46例分析[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5,21(1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