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宏義 韓冬梅
河南省焦作市第四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河南焦作 454000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競爭和工作壓力增大,年齡在18~45歲之間成人的非外傷性腦實質性出血[1]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且起病急驟,癥狀兇險,易被忽視,誤診致殘率高,同時也對患者及其家庭成員生理、心理及精神狀況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本資料就近5年來在筆者所在醫院就診青年腦出血患者的病因、臨床表現、并發癥及其他臨床特點作進一步分析。
44例患者均為筆者所在醫院5年來住院和康復患者,年齡25~40歲。根據1999年第4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標準經頭顱CT或MRI證實為腦出血,排除外傷性腦出血。
基底節區22例,腦葉14例,腦干3例,小腦3例,多部位2例。
全部為急性起病,肢體功能障礙26例,頭痛、頭暈28例,意識障礙5例,眩暈4例,腦膜刺激癥6例,不明原因10例,急性期出現幻覺、妄想、情感高漲者3例。
高血壓病26例,腦血管畸形3例,血液病2例,腦瘤1例,系統性紅斑狼瘡1例,其中合并糖尿病患者5例,不明原因者10例,發病前酗酒者8例。
患者入院后給予脫水、降顱壓、改善腦組織代謝及對癥治療,出血量大于30 mL伴意識障礙者,給予經顱骨穿刺抽血外科手術治療。合并精神病癥狀者,請精神科醫師會診,給予合適新型抗精神病藥物口服,必要時給予鎮靜、約束等。
痊愈:癥狀與體征消失,生活自理,癱瘓肢體肌力4級以上;顯著進步:癥狀與體征明顯好轉,癱瘓肢體肌力提高2級以上;好轉:癥狀與體征有進步,癱瘓肢體肌力提高1級以上;無效:癥狀與體征以及癱瘓肢體肌力均無改善。
治愈21例,顯著進步8例,好轉7例,死亡8例。
肢體功能障礙、不同程度的力弱28例,在治愈和好轉患者中合并不同程度的抑郁狀態患者共19例,占52.7%。合并癲癇癥狀患者5例,
本組資料顯示高血壓病仍為主要原因,與國內張春林、徐忠寶[2]報道相一致。出血部位以基底節區最多,隨著影像術的不斷提高,CT、MRI及DSA的廣泛普及腦干與小腦出血的檢出率越來越高,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腦出血以及腦血管病出現的精神癥狀也應引起神經內科醫生的高度重視。糖尿病發病率逐年升高并呈年輕化趨勢,長期大量酗酒引起血壓急驟升高,也是青年人腦出血一個獨立危險因素。
腦出血患者出現情感高漲,夸大嫉妒、被害等幻覺妄想癥狀,多發生于腦出血的急性期,由于患者病情重,絕大部分神經內科醫師對精神癥狀認識不足,識別率低,有文獻報道僅為15.9%[3],給臨床治療和護理帶來一定困難,因此臨床各科醫師尤其是神經內科醫師應提高對精神癥狀識別和處理能力,盡早請精神科醫師會診,對精神癥狀干預和治療,選擇合理的抗精神病藥物,提高綜合治療水平,降低致殘率,縮短住院時間,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抑郁狀態的發病率高,多發生于腦血管病的恢復期,由于致殘率高,給患者帶來嚴重的情緒障礙,表現為抑郁、沮喪、悲觀,工作和社會活動受到暫時的影響,對自己的未來過度擔憂。
青年人腦出血的治療要針對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療方式,對于AVM合并動脈瘤的腦出血,出血部位常見于腦葉,臨床出現局灶定位體征少,易誤診,內科保守治療效果差,復發率及死亡率均高,應積極介入栓塞或外科手術治療。
青年人處于事業的上升期,是家庭的支柱、單位的骨干,保健意識差,工作時間長、強度大,睡眠不足,忽視體檢,高血壓知曉率低,治療不規范,依從性差,因此普及健康知識、改變不良生活方式、積極治療基礎病、控制血壓仍是控制青年人腦出血的重要環節。注重身心健康,腦出血遺留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負面情緒明顯,抑郁的發生率高。青年人腦出血經急性期治療后,應盡早進行康復訓練和心理疏導。對于抑郁癥狀嚴重者,必要時加用抗抑郁藥物,使患者早日康復,提高生活質量,減輕家庭和社會負擔,盡早回歸社會。
[1] 趙潔. 腦出血患者的臨床護理體會[J]. 中國醫藥導報,2009,6(27):78-79.
[2] 牛宇潔,趙建會,焦明雅. 30例重癥腦出血病人的護理體會[J]. 中國現代醫生,2007,45(5):57.
[3] 于德華. 我國會診—聯絡精神病現狀及對策[J]. 臨床精神病學雜志,2003,13(1):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