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黎娟 周品眾
江蘇省江陰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檢驗科,江蘇江陰 214400
醫院污水在無害化處理前含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化學有害物及放射性污染物等,對周圍環境具有極大的危害性,是引起水源污染與傳染病暴發流行的潛在傳染源。因此醫院污水處理是醫院控制院內感染的重要環節之一,做好醫院污水的消毒與監測,保證醫院污水排放達標,對控制醫院感染,保障人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市衛生局要求每家醫療機構每月對醫院污水檢測,筆者所在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承擔委托檢驗任務。2010年從某鄉鎮醫院送檢的一份污水中檢出嬰兒沙門氏菌。
在醫院處理后污水排放點,用滅菌玻璃瓶采污水樣品500 mL×2瓶。
亞硒酸鹽增菌液(SF增菌液),二倍濃度SF增菌液,SS、WS瓊脂,微量生化管等,購于杭州天和微生物試劑有限公司。沙門氏菌診斷血清由寧波天潤生物藥業有限公司提供。
取200 mL污水,加5% Na2S2O3中和余氯。用滅菌濾膜抽濾,用100 mL二倍濃度SF增菌液將濾膜上的雜質洗脫到滅菌三角燒瓶中,充分搖勻,置于37℃培養24 h后劃線接種于SS、WS瓊脂平板培養24 h,挑取WS瓊脂平板上無色透明或中心黑色,邊緣藍綠色,直徑2~3 mm菌落,挑取SS瓊脂平板上無色透明或中心黑色,直徑2~3 mm菌落,每個平板最少挑取5個菌落接種雙糖鐵37℃培養24 h,在雙糖鐵瓊脂上如不發酵乳糖,發酵葡萄糖產酸產氣或只產酸不產氣,一般產生H2S,有動力者做生化反應,生化反應符合者[1],于沙門氏A-F群O多價血清作玻片凝集,凡與O多價血清凝集者,再與O因子血清凝集,以確定所屬群別,然后用H因子血清確定血清型。
醫院污水中檢出1株嬰兒沙門氏菌。
樣本中檢出的嬰兒沙門氏菌為革蘭氏陰性,兩端純圓短桿菌,無芽孢,一般無莢膜。
沙門氏菌需氧或兼性厭氧,適宜生長溫度37℃,最適宜pH 7.2,WS平板上生長良好,菌落大小一般為2~3 mm,菌落顏色藍綠色,中心黑色,邊緣整齊,表面光滑濕潤。SS平板上生長良好,菌落大小一般為2~3 mm,菌落顏色無色半透明,中心黑色,邊緣整齊,表面光滑濕潤。
雙糖(-/+)、硫化氫(+)、靛基質(-)、動力(+)、氰化鉀(-)、尿素(-)、賴氨酸(+)、葡萄糖產氣(+)、甲基化(+)、V-P(-)、阿拉伯糖(+)、肌醇(+)、鼠李糖(+)、木糖(+)、氧化酶(-)、硝酸鹽還原(+)、枸櫞酸鈉(+)、衛矛醇(+)、苯丙氨酸(-)、蕈糖(+)。
分離出的可疑菌株與沙門氏菌屬診斷血清(寧波天潤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提供,56種,診斷血清在有效期內使用)進行玻片凝集試驗,A-F群O多價血清(++++),O:7(++++), H多價1(-), H多價2(-),H多價3(++++),H多價4(++++),H:r(++++), H:5(++++)。綜合以上生化試驗及血清學分型鑒定的結果,分離出的可疑菌株為嬰兒沙門氏菌。生理鹽水陰性。
調查發現,該醫院采用儀器持續加氯消毒,儀器中途發生故障,工作人員未能及時發現,故導致該批污水中檢出嬰兒沙門氏菌。沙門氏菌為人畜共患的病原菌,存在于患者與病畜或正常人畜的糞便中[1]。由于沙門氏菌在水中有相當的抵抗力,醫院污水中含有多種病菌、病毒、寄生蟲卵和一些有毒、有害物質,如果不處理或處理不徹底排放,必將造成對水源的污染[2],而水又是傳染病的重要傳播途徑之一。
本研究報道的嬰兒沙門氏菌主要侵犯新生兒和嬰幼兒,可能與其全身和消化道局部免疫功能低下有關[3]。處理后排放的醫院污水應既無感染性危害,又不破壞生態環境。從現場調查與監測結果情況分析,絕大部分醫院污水處理采用儀器不間斷持續加消毒藥液的方法。因為儀器加藥消毒定量準確,可以24 h不間斷地持續消毒,提高污水處理質量。另外可大大減輕污水處理人員的工作量,降低醫院污水處理成本。
現場調查中發現,有兩家大型綜合性醫院已采用新型環保型消毒劑二氧化氯進行消毒。因為用含氯消毒劑對水進行消毒后會產生數百種對人體有害的有機物[4],其中以三氯甲烷問題最為突出,其排放到自然環境后又會污染環境。而二氧化氯消毒效果不但數倍于含氯消毒劑,且在消毒水的過程中幾乎不形成三氯甲烷及揮發性有機氯,并且可去除水中的鐵、錳,破壞水中的酚類化合物,還可除藻,使處理過的污水清潔并消除異味。因而宜使用二氧化氯持續加藥消毒儀器對醫院污水進行處理。
[1]劉蕊.醫院污水中檢出蒙得維亞沙門氏菌報告[J].職業與健康,2001,17(4):63.
[2]劉茂賢,汪定成,王茂賁,等.嬰兒沙門氏菌引起的醫院內感染的報告[J].臨床檢驗雜志,1991,9(2):103.
[3]何小青.衛生防疫細菌檢驗[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9:304-312.
[4]金伯坤,潘維良.規范醫院污水處理防范醫院感染事故[J].中華現代醫院管理雜志,2004,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