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節約集約為抓手
國土資源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物質支撐,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始終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戰略性地位。實踐證明,節約集約利用國土資源,是破解資源供需矛盾、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唯一出路,是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手段。它不僅關系當前經濟發展,而且事關整個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建議,更是明確提出節約優先戰略,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是可持續發展之本。
黨的十六大以來,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號角聲中,推動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提上了科學發展的議事日程。各地因地制宜、開拓創新,以富有創造力的實踐,不斷深入破解影響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難題,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果,為保障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作出了貢獻。但也要看到,當前我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尚低,與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和國際先進水平比,還存在不少“短板”。比如資源節約集約的社會共識尚未形成,人們對落實“兩個最嚴格”制度以及合理開發利用礦產資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還缺乏足夠認識;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管理體制、政策體系、技術標準還不夠健全與完善,政府和企業節約集約的內在動力不足;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法律法規、城鄉規劃、產業發展、財稅、社會保障政策等,還不夠協調配套,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科學機制尚待探索;等等。對這些問題,現實催逼我們再也不能熟視無睹、無所作為,而必須拿出積極的行動和舉措,銳意改革創新,主動破解難題。
不失時機地開展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市)創建活動,是國土資源部門貫徹落實中央關于節約資源決策部署的具體行動,是緩解資源供需矛盾、提升國土資源利用和管理水平、以資源利用方式轉變倒逼發展方式轉變的勢在必行之舉。在當前國土資源供需矛盾日趨尖銳、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日益緊迫的大背景下,以創建活動為平臺和抓手,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進而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尤其具有特殊而重大的現實意義,也是當下被實踐反復證明最切實有效的抓手。只要方向不變、堅持不懈、務實跟進,創建活動一定會有力促進全社會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共識的形成,有效引導資源節約集約科學政績觀的建立,加速完善保障和促進科學發展新機制的構建,卓有成效地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兩型社會的建設。
創建活動的本質在于創新。我們要在創建活動中,高度尊重基層的創新精神,鼓勵基層大膽實踐創新,及時總結、規范、提煉基層經驗,還要抓住契機將基層成熟的經驗、做法,適時上升為制度,從而逐步完善節約集約利用國土資源的制度體系和運行機制。力求做到徐紹史部長要求的那樣:“加大工作力度,積極探索創新,不斷豐富創建活動的內涵,不斷增強創建活動的生命力,使之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爭取在通過資源利用方式轉變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上早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