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李 宇,楊樂華
(1.福建江夏學院 人文系,福建 350108;福建江夏學院 電子信息科學系,福建 350108 2.吉林警察學院 中外語言系,吉林 長春 130000)
英語學習行為模式研究
李冬梅1,李 宇2,楊樂華1
(1.福建江夏學院 人文系,福建 350108;福建江夏學院 電子信息科學系,福建 350108 2.吉林警察學院 中外語言系,吉林 長春 130000)
文章通過對非英語專業學習者英語學習行為模式的調查與研究,從課內英語學習行為、課外英語學習行為以及課外英語交際行為三個方面對其學習模式進行歸納,并針對其中出現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教學意見。
英語學習;學習行為;學習模式
英語學習過程一直是學習者和研究者們重視和不斷探索的問題,掌握正確的學習模式對學習者的外語學習至關重要,研究者們也不斷對外語學習相關理論進行修改和發展,影響比較大的理論主要有Krashen的監察模式,Bialystok的策略模式,Spolsk的第二語言學習通用模式等。三種理論從不同角度對英語學習進行分析。非英語專業學生作為外語學習的一個重要群體,在英語學習期間一方面遵循著外語學習的共同規律,同時也顯示出自身的某些特點,對其學生外語學習行為模式的研究有助于對其外語學習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同時為英語教學提供有力參考依據。本文擬通過對128名非英語專業學習者學習過程的調查研究,歸納和描述該類學習者的外語學習模式,并針對發現的問題為教學提出建議。
調查對象來自福建江夏學院本科一年級學生,他們分別來自人力資源管理系、信息技術系。他們在大學中學習外語已有將近一年的時間,初步形成了自身的外語學習風格。
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問卷包括三個部分,分別涉及學習者的課內學習行為、課外學習行為及課外活動交際行為。
本文擬通過對學習者學習行為的調查了解其在大學期間形成的外語學習方法及交流方式,并了解什么樣的教學環境及方式對促進學習者外語水平提高效果最為明顯。在調查分析基礎上歸納出現階段學習者在大學期間的外語學習行為模式,力圖為外語學習和教學提供有益的參考意見。
課內學習行為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考察:課前預習情況,做課堂筆記情況,課堂發言,課上交流,參與課堂活動情況。
1、64%的學生沒有進行課前預習的習慣,其中超過半數的學生表示不預習是因為對英語不感興趣,英語只是公共基礎課只要期末考試能夠通過就可以,沒有專業課程那樣重要,而且課上內容與四六級考試相關性不大,沒有必要花費過多的時間。另有19%的同學時而預習時而不預習,影響因素主要包括:課前是否有充分預習時間,對課文內容是否感興趣以及課前是否處于良好的學習狀態。只有17%的學生每次課前都能夠很好地完成課前預習,對課上要學知識做初步了解,做到心中有數。
2、53%的學生對參與課堂活動沒有表現出積極的態度,如分組討論、情景表演、辯論等。部分原因是他們認為自己的英語口語“不夠漂亮,拿不出手”,擔心開口說出的英語會引來同學的嘲笑。其中一些學生平時就比較內向,在與同學日常交流時話就比較少,因此用英語在課堂上交流更使其望而生畏。有些學生對課堂活動的主題不感興趣或不了解,不能吸引其主動參與其中。27%的同學有時積極參與,參與程度取決于當時的學習狀態及對課堂話題的感興趣程度。30%的學生表示總會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他們表示在課堂上用英語交流對自己來說是一項挑戰,如果每次開口說時都會比之前流利一些的話他們會獲得很大的成就感,進而增加英語學習和交流的信心,有一部分同學表示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和用英語交流是一種樂趣,用英語可以表達很多用中文時不想說的話。
3、68%的學生在課堂上是被動的學習。他們喜歡聽老師講解,并記筆記,而不愿在課堂上主動提問或發言。22%的學生在聽老師講解、記筆記的同時能夠積極思考,及時對所學知識作出反思,針對存在疑問的地方提出問題,或者主動提出自己不同的想法。
1、76%的同學能夠及時地完成老師布置的課后作業,并及時背誦單詞。他們認為單詞量的積累及習題的練習對英語提高比較有幫助。明確英語學習的目的,能夠及時主動地完成任務。
2、23%的學生經常閱讀英文報紙或雜志,30%偶爾閱讀,47%基本不閱讀。這取決于學習者對英文報紙或雜志感興趣的程度以及是否能夠長時間堅持閱讀,養成閱讀習慣。
3、62%的同學經常觀看英文電影,英語節目,收聽或者主動學習英文歌曲。隨著文化全球化的飛速蔓延,學習者接觸英語電影和節目的機會日益頻繁,其中一部分同學對歐美大片或廣受歡迎的英語節目本身十分感興趣,通過觀看大量的英語影片和節目,學習者在無意識的情況下記住了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對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還有一些同學認為影片中的人物比較“酷”,喜歡模仿他們的語言和說話方式,因此記住了一些地道的英語對白。有一些同學認為有的英文歌詞寫得很優美符合自己在一段時間內的心境所以能夠輕而易舉地記住這些英文歌詞。
參與課外交際行為主要包括參加英語角、英語演講、辯論等活動。與外國人交流,與老師同學用英語進行交流等。
1、43%的同學經常參加英語角、英語演講等活動。他們認為這些活動對其英語水平的提升有極大的促進作用,這些活動豐富了他們的課余生活,使其能真正融入到大學校園生活之中,活動的同時還提升了人際交往的能力,對今后個人的發展有很大幫助。而57%的同學很少或幾乎不參加此類活動。他們認為這些活動占用了大量的課余時間,對英語水平的提升效果不明顯,或者因為有些英語晨讀活動在早上,他們“早晨起不來”。也有一些學生仍因為對自己的英語水平不自信,從而排斥參加一些與英語相關的活動。
2、18%的同學曾用英語與留學生、外教或國外游客進行交談。并反映當與外國人交談的時候才意識到自己掌握的英語知識太有限了,以至于不能自如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有的還出現了只會說“yes”“no”的初級對話的尷尬。部分同學表示通過與外國人的交流大大刺激了學習英語的動力,意識到英語是有“用武之地”的。部分同學在與外國人交流時也學習并記住了一些新的英語表達方式,并且記憶深刻。
3、24%的學習者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英語與朋友、同學或老師進行交流,他們認為這是鍛煉英語口語的好機會,而且用英語能夠更好地表達自己。還有些同學認為用英語交流是一件比較時尚的事,看到別人的羨慕而贊賞的眼光時會使自已心情愉快、信心倍增。53%的學習者經常用英語打招呼。23%的學習者在日常生活中幾乎不使用英語。
以上是對非英語專業的學生課內外英語學習情況進行的調查,根據調查結果可對其進行以下歸納:
1、學習者的課內學習行為多數屬于被動學習行為,需要進一步培養其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活動的意識,將被動學習發展為主動學習,才能進一步增加課堂英語學習效果。
2、學習者大多屬于工具型學習,學習英語僅以通過期末考試和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為目的。并認為英語學習與今后的日常生活和職業生涯關系不大,這種單一的學習目的會在潛意識中限制學習者的學習動力,使學習過程中動力不足,影響學習效果。因此要運用各種手段使學習者認識到英語的重要性,如在課堂中增加特殊目的英語教學內容,盡可能多的設計與學習者專業相關的英語知識,增加英語知識與學習者所學專業的聯系。
3、有一定數量的學習者還未形成良好的外語學習習慣,不能夠利用或創造有利的學習條件,根據個人需要摸索總結合適的學習方法和策略。
課內學習行為可分為兩類:一類為“靜態學習行為”,指語言接收型技能(即聽和讀)的使用;另一類為“動態學習行為”,主要指口語表達技能在課堂過程中的使用。經初步統計,這兩類行為各占課內學習行為的70%和30%。
課外學習行為分為“主動式”和“被動式”兩類。主動式指學習者自愿從事的學習活動,如課前預習;被動式則指學習者被要求從事的學習活動,如完成課后作業。初步統計,這兩類行為各占課外學習行為的30%和70%。
課外交際行為分為互動式行為和單向交流行為。互動式行為主要指學習者參與的雙向語言交流活動如與外國人交流、英語辯論等活動。單向交流行為指學習者使用單向語言技能參與的活動,如英語演講等活動。這兩類行為各占課外交際行為的37%和63%。
以上外語學習模式是通過對學習者外語學習過程的觀察和外語教學的體驗以及對調查結果的分析歸納出的。探討這些模式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學習者英語學習的概況和特點,對學習者的學習行為的認識更加清晰、有條理,并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探討更加有效的教學方式,從而促進學習者外語水平的提高。
1、在課程設置上應增設以技能型、運用型和知識型為主體的特殊目的英語教學及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教學,以提高英語學習與專業知識學習的聯系,使二者相互促進。從課程設置角度促進學習者英語學習習慣和風格的改變。實現從英語基礎科向雙語教學的順利過渡,提高學習者良好的學習動機的形成,提高英語學習積極性。
2、課堂設計方面,選擇更有趣味性和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交際性素材及活動,有助于調動學習者的參與意識,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及方式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3、豐富學習者英語使用環境。要多開展英語角,英語講座、英語戲劇大賽等活動,同時多聘請外籍英語教師,使學習者能有更多的機會與英語本族語使用者交流,并從專業的角度進行指導,使其英語交流水平得到提高。
[1]Skehan,P.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2]Tarone,E.&Yule,G.Focus on the Language Learner.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3]戴煒棟,束定芳.試論影響外語習得的若干重要因素[J].外國語,1994,(4):51-60.
[4]羅立勝,何福勝,楊芳.大學英語綜合教學模式概述[J].外語界,2001,(4):48-54.
[5]王初明.應用心理語言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15-26.
[6]楊永林,黃仁峰.英語寫作研究:挑戰與創新[A].高校基礎英語教學[C].胡文仲主編.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32-50.
Research on English Study Model
LI Dong-mei1,LI Yu2and YANG Le-hua1
(1.Fujian Jiangxia University,Fujian 350108;2.Jilin Police University,Changchun Jilin 130000)
On the basis of the survey of he non-English majors'learning behavior,this paper has made a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learning behavior and communication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lassroom and worked out a model for their behavior.At the same time,some suggestions have been proposed for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in the survey.
English learning;learning behavior;learning model
H319
A
1673-2014(2011)06-0110-03
2011—10—10
本文系福建江夏學院院級科研項目(2010C041)。
李冬梅(1981—),女,滿族,吉林鎮賚人,碩士,主要從事英語語言學研究。李 宇(1983—),女,吉林長春人,碩士,主要從事英語語言文學研究。楊樂華(1983—),男,江西撫州人,碩士,主要從事計算機英語、數據挖掘研究。
(責任編輯 晉 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