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海成,陳勇超,胡永富
(1.密山市富密灌區水利水保總站連珠山分站,黑龍江密山 158300;2.密山市湖濱澇區水利水保總站白泡子分站,黑龍江密山 158300)
密山市旱田澇災分析及防治對策
耿海成1,陳勇超2,胡永富2
(1.密山市富密灌區水利水保總站連珠山分站,黑龍江密山 158300;2.密山市湖濱澇區水利水保總站白泡子分站,黑龍江密山 158300)
澇災已成為制約密山市糧食生產的主要因素,應根據坡耕地澇災成因和耕地特點,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采取分割外水、提高排澇標準、截短坡耕地坡長、搞好工程配套、加強工程管護等基本措施進行排澇田間工程建設,大幅度增強農田抗御澇災的能力,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確保國家糧食生產安全。
澇災分析;分割外水;提高標準;截短坡長;工程配套;對策
密山市屬穆棱—興凱湖平原,地貌類型為山丘區、山前臺地區、河谷平原區、低平原區4種。分別占市屬面積的35.50%、23.00%、16.40%和 25.10%,海拔高程 200~600 m,氣候特征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降雨量531.2 mm,夏季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60% ~80%。夏季的多發局部暴雨造成局部不同程度的澇災,部分農田減產或絕產,農業生產損失較大。據統計一般年份全市遭受澇災面積4 667~5333 hm2,成災800~1 000 hm2,澇災已成為制約密山市糧食生產的主要因素。
根據2000~2009年10 a降雨與澇災數據統計資料粗略分析,以24 h為降雨時段,當降雨量為30 mm時,受災面積為800 hm2;降雨量達到50 mm時,受災面積為3 733 hm2,占旱田面積的3.7%,增加的梯度為146.7 hm2/mm;降雨量達到70 mm時,受災面積為8 866.7 km2,占旱田面積的8.9%,增加梯度為260 km2/mm。由分析結果看出,降雨30~50 mm出現一般澇災,降雨50 mm以上時,出現嚴重澇災。
經過多年建設,密山市排澇骨干工程網絡已經形成,但渠系沒有完全配套,有1/3的排水支渠沒有修建,田間工程沒有統一建設,配套程度較低;全省自農田水利建設“黑龍杯”竟賽活動結束和農田建設勞動積累工取消后,沒有進行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建設活動,群眾出工較少,排水渠道整修和清於明顯滯后,排澇工程能力下降,排水不暢、出槽淹地等現行經常發生。
隨著種植業收益的大幅度增加,擴大種植面積成為農民的主要增收手段,部分農民將田間排澇渠道平掉,開墾種植農作物;由于水稻超早育苗沒有規劃、確定取土場,取土時間安排不合理,化凍較早的堤防和渠堤成為農民取土的首選,使大量的渠堤遭到破壞。
密山市的旱田地大多分布在山前崗地,3°以上坡耕地10.65萬hm2,占旱田面積的94%。加上白漿土土壤面積大,表土疏松,底土黏重,透水不良,吸水能力弱,抗蝕能力低,遇暴雨產生經流造成土壤侵蝕,沖毀和埋壓農田,加重澇災損失。
現行的灌、澇區項目規劃一般做到支渠以上,田間工程采用典型區設計,用于概算田間工程量,對整體田間工程建設起不到規劃設計的作用。農民修建田間工程只為解決局部地塊排水,進行不合理的私挖亂建,造成災害轉移,引起水事糾紛。
根據密山市坡耕地澇災成因和耕地特點,排澇主要采取“科學規劃,分割外水,提高標準,截短坡長,配套工程,加強管理”這6項基本措施。
根據灌、澇區整體規劃設計和灌、澇區外排澇骨干工程規劃設計,對田間工程進行局部規劃,從幾畝到幾十畝,細化到地塊,使農民的排澇田間工程建設有科學依據。水利部門要切實負起行業管理責任,加強對排澇田間工程建設的技術指導,做到及時、準確,使田間工程建設達到技術標準,充分發揮排澇工程的整體效益。
在坡耕地地塊上緣與林地、荒地接壤處,開挖截流溝,將坡水排除,防止坡水進地,增加排水流量,加重坡面侵蝕。截流溝設計標準要高于田間排水標準,一般按10~20 a一遇設計。沿等高線開挖,并按不沖不於流速控制縱向比降。做好截流溝與承泄溝道的銜接,避免出現陡坡,造成溝道沖刷。
提高田間排澇工程標準有重現期和排水模數(排水流量)兩個方面的內容。我省規定的田間排水標準重現期為5 a一遇,以延續運用了30多年。決定田間排水工程標準的因素有很多,但國家和投入主體的經濟能力是主要因素。1980年密山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16元,2007年為5 010元,提高了4 794元;國家的財政收入已列為美國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無論農民還是國家的經濟條件都具備了提高田間排澇工程設計標準的實力。由于農民對農田大量施用化肥和減少深松次數,使農田土壤板結,犁底層變淺,土壤雨水下滲量減少,使地表徑流增加,與30 a前相比較,同等下墊面相等降雨量的排水模數增大,所以,要定期對排水模數進行修正,做到規定的排水模數與實際基本相符。
3°以上的坡耕地坡長>500 m的,要在坡耕地的中部設置水流調節林,攔蓄來自上部的雨水和融雪徑流,分割和減緩水勢,防止對下游耕地的沖刷。3°~6°坡耕地每隔150~300設置一條林帶;6°以上坡耕地每隔50~100 m設置一條林帶。林帶寬度:耕地坡度3°~5°的為2~4 m,5°~10°的為4~6 m,10°以上的為6~8 m。樹種宜采用胡枝子、紫穗槐等灌木,避免喬木歇地,增加實施難度。
田間工程配套是建設基本農田的必要條件,也是促進農業發展的基礎設施。各級政府要實施政府行為,積極組織農民投工、投資進行田間工程建設;國家要從保障糧食生產安全的戰略高度加大對田間工程配套的投入。
以工程項目為范圍,以受益種植戶為主體,成立工程管護組織機構,對排澇工程進行整體管理。制定切實可行的管護方法和措施,落實管護責任。管護投入以受益戶投工、投澇為主,盡量減少資金投入,減輕農民負擔。
經過3~5 a的配套和整修,密山市的排澇工程體系將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基本達到現行5 a一遇標準,大幅度增強農田抗御澇災的能力,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農業生產向高產穩產方向發展,確保國家糧食生產安全。
[1]于衛紅.城市排澇規劃的要點問題探析[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2010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重慶:中國城市規劃學會,2010.
[2]于曉芝,李寶林,何艷秋.黑龍江省墾區澇災治理及有關建議[J]. 水利科技與經濟,2001,7(3):134-135.
X43
B
1007-7596(2011)05-0153-02
2011-01-28
耿海成(1959-),男,黑龍江密山人,助理工程師;陳勇超(1963-),男,黑龍江密山人,助理工程師;胡永富(1974-),男,黑龍江密山人,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