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端端
(哈爾濱龍運物流園區有限責任公司)
中國應急物流優化研究
徐端端
(哈爾濱龍運物流園區有限責任公司)
應急物流是近年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在當前這種突發事件頻發的形勢下,研究應急物流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在分析了我國應急物流研究現狀和目前存在問題的基礎上,聯系國外的應急管理經驗進行了優化研究。
應急;物流
應急物流在生活中處處可見。對國家而言,戰時的后勤物資供應、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市博會;對社會而言,每年的春云、旅游黃金周等;對企業而言,銷售高峰期、決策者失誤等也都會帶來應急物流的需求,從我國唐山大地震到美國“911”事件,從 SARS、“禽流感”、“雪災”到頻發的礦難,還有“大地震”,人們在突發事件目前表現出的被動局面均暴露出現有應急機制、法律法規、物資準備等多方面的不足,而我國屬于自然災害高發國家,公共衛生設施、國家處突的經驗等方面均存在諸多亟待改進的地方,急需對應急物流的內涵、規律、機制、實現途徑等進行研究。
應急物流的快速實現不僅直接對災害救災、事故處理、減少損失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對物流基礎設施、信息系統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具有促進和推動作用。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發生重大自然災害、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突發事故和重大險情時,應急物流能夠快速實現,保障有力,就能夠減少損失和危害,縮小影響范圍;如果應急物流保障不好,不能快速實現,就會擴大損失,造成更加嚴重的后果,給國家或地區帶來災難。
應急物流的快速實現還關系到物流基礎設施、信息系統和信息技術的發達程度。換言之,應急物流的快速實現必須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信息系統開發,發展先進的物流信息技術。應急物流的快速實現還為我國應急機制的建立、應急物資保障、應急法律法規和完善提供實踐基礎。另外,從社會效益角度出發,應急物流的快速實現有利于受災群眾生產自救,減少生命和財產損失,穩定民心,有利于維護黨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良好形象,可謂影響深遠。
應急物流是指為應對嚴重自然災害、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及軍事沖突等突發事件而對物資、人員、資金的需求進行緊急保障的一種特殊物流活動,以追求時間效益最大化和災害損失最小化為目標。它具有突發性、不確定性、非常規性、弱經濟性,政府與市場的共同參與性等特點。
與我國相比,歐美發達國家對應急管理體系的建設較早,美、日、歐等世界主要國家經過多年探索和發展,大都形成了運行良好的應急管理體制。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應急救援系統,并且逐漸向標準化方向發展,使得包括應急物流在內的整個應急管理工作更加科學、規范和高效。
美國常設救災物流專門機構,美國建立了完備的應急體系,形成了以“行政首長領導,中央協調,地方負責”為特征的應急管理模式。所有防救災事務由聯邦應急管理署實行集權化和專業化管理,統一應對和處置。
日本對救災物資分階段管理,由于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地質條件,經常遭受地震、臺風等自然災害的侵襲。在設計防災、救災計劃,以及開展防災、救災演習上,日本政府形成了以“行政首腦指揮,綜合機構協調聯絡,中央會議制定對策,地方政府具體實施”為特征的應急管理模式。
德國民間組織發揮巨大作用,德國擁有一套較為完備的災害預防及控制體系,德國的災害預防和救治工作實行分權化和多元化管理,在應急物流管理中由多個擔負不同任務的機構共同參與和協作。
盡管各國應急物流模式因國情不同而各具特色,但都存在一些共同的特點,其表現為:建立并完善應急管理協調機制;制訂并優化應急管理行動流程;制訂并完善應急管理法規體系;搭建應急管理信息平臺。
我國目前應急物流存在的主要問題。
(1)應急預案不規范。一些地方政府官員防災意識淡漠,對危機管理的意識不夠強,平時演練不夠實戰,缺乏系統性、科學性、針對性、可操作性的應急預案。
(2)保障體制不健全。我國現行的應急物流保障機制缺乏系統的法律規范和約束,具有以行政命令為主要手段、不計物流運作成本和代價高的特點。
(3)應急物流配送體系不健全。政府整合和調度社會資源力度不夠,未建立政府、社會、行業、部隊、物流企業等組織之間的協同式應急物流配送體系。
(4)應急物流指揮體系不完善。沒有建立軍地聯合的指揮體系,造成了應急物流交通運輸的聯系渠道不暢,多頭指揮,各自為政,權責不明。
(5)應急物流信息化程度偏低,GPS、GIS、RFID等先進技術在應急物流領域應用較低。
借鑒國外應急物流管理經驗,結合中國具體現狀,使應急物流進一步優化其運作,達到理想的效果。
從供應鏈視角對應急物流進行審視,將現代物流知識充分運用到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管理中。自然災害發生前,通過預測救災物資需求量和實施救災物資庫存的動態檢測,避免了過高的庫存水平和較高的儲存成本;自然災害發生后,根據災害實際,適時地選用物資供應的供應推動方式或需求拉動方式。
各國都依據法律建立立體化、網絡化的應急管物流理體系,從上到下的常設專職機構,及相關專業人員組成的搶險救援隊伍,嚴格而高效的政府信息發布系統及明確的政府職能和部門合作,超前的災害研究和事故預防機制,普遍的災害意識培養和全社會的應急培訓,充足的應急準備和可靠的信息網絡保障。我國有必要根據我國的政府結構和物流的運作流程,建立一個常設的、專業的應急指揮中心,專門用于救災指揮工作,物資的籌措、運輸、調度、配送,保障應急物流高效順利地實施。
(1)應急物流法律法規政策體系。主要指應急物流法律法規和政策環境,用以規范各相關利益主體的權利、職責和義務,做到有法可依。
(2)應急物流基礎性支撐體系。主要由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物資儲備等基礎設施,應急物流通訊和信息平臺以及應急物流裝備和技術支持平臺等構成。
(3)應急物流物資儲備系統。主要通過政府儲備、國內外及社會各界捐贈、政府有關部門通過多種方式采購等組成,根據可能發生的不同災情,對各類救災物資的需求進行科學預測,依此建立規模適中、布局合理的應急救援物資庫,這些應急救援物資庫平時儲放應急物資,一旦發生自然災害,則由專業的物流公司迅速從應急救援物資庫提取救災物資,送往災區。災害發生后,社會采購或捐贈的救災物資需要匯集至應急救援物資庫,在應急救援物資庫分類揀選后統一配送至災區。
(4)應急物流配送系統。有效整合社會資源,以市場化的手段與國內網絡覆蓋面廣、硬軟件設施齊備、行業信譽度高的大型專業物流企業簽訂協議,以取得其幫助;大力推進國內電子商務業的發展,著重優化電子商務系統的應急物流配送網絡,加強應急物流指揮中心與電子商務業的聯系,減少物流環節,簡化物流過程,提高應急物流配送的快速反應性能。
由政府統一負責指揮自然災害預防、救治的所有工作,包括制定防災計劃、定期開展防災救災演習、開展應急物流演練等,預案還根據不同類型的自然災害事先規劃陸、海、空運輸替代路線,如在地震災害中,會伴隨發生道路阻斷、泥石流、滑坡等災害,常規道路交通將難以發揮機動靈活、“門到門”的優勢,這時需要選擇空運或海運等適宜的替代運輸方案,實現救災物資的及時運送。此外,還將民間組織以及志愿組織等非政府部門納入到防災救災體系中,配合政府工作,齊心協力順利完成應急物流的全過程。
目前,在應對各類重大突發性公共事件實踐中,我國已經具備了較高應急物資保障能力,但如何更好地在第一時間把合適數量、質量的應急物資以合理的方式快速送達各類公共事件突發目的地,對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迅速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盡可能減少各類損失,最大限度降低對經濟社會等方面的不利影響,還有待進一步加強。應積極學習先進國家的經驗,盡早建立高效、快速的應急物流體系與現代應急物流機制。
[1]姜玉宏,顏華,歐忠文.軍地物流一體化下的物流研究[J].
[2]高冬椰,劉新華.淺論應急物流[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3,(23):16-17.
[3]太原日報.國外應急物流發展現狀與特點[N].2009-10-16.
[4]陳斯衛.應急物流系統建設初探[J].職業圈,2007,(11).
[5]魏雯青.我國應急物流的現狀及優化研究[N].2009-4-1.
[6]謝如鶴,宗巖.論我國應急物流體系的建立[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U492
C
1008-3383(2011)12-0100-02
2011-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