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明
(黑龍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哈爾濱150080)
混凝土防滲墻技術最早起源于意大利,20世紀50年代,一些國家開始相繼采用。我國于1958年開始研究出一整套混凝土防滲墻施工技術與工藝。1959年在北京市密云水庫砂礫石地基中創造出一套用鉆劈法建造深44 m、厚80 cm的槽孔型混凝土防滲墻的新方法,取得了巨大成功。此后防滲墻技術不斷向深度、難度和廣度發展,取得新的進展,并在國內開始逐步大規模推廣,技術也越來越成熟,目前已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黑龍江省在’98大水后開始采用塑性混凝土防滲墻技術,當時主要試用于堤防工程,2001年在磨盤山水庫供水工程中采用,這是我省首次在大型水利樞紐工程中采用塑性混凝土防滲墻技術
磨盤山水庫位于拉林河干流上游五常市沙河子鄉沈家營村上游1.8 km附近,壩址距哈爾濱市區約180 km,水庫壩址以上流域面積1 151 km2。是一座以哈爾濱市居民生活供水為主,兼向沿線山河、五常等城鎮供水,并結合下游防洪、農田灌溉、環境用水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水庫總庫容5.23億m3,最大壩高49.6 m。工程于2003年開工建設,2006年主體工程完工并開始向哈爾濱市供水。
河谷區表層上部為含細粒土細砂,厚2.0~3.2 m,工程地質條件不良,需清除;下部為混合土卵石,其滲透系數50 m/d左右,混合土卵石層較密實,抗剪強度較高,該層內摩擦角參考值為35°~40°,其間無軟弱夾層,抗壓和抗滑穩定條件較好;但其透水性強,需采取適當的工程處理措施。壩基基底由花崗巖組成,其巖體強度較高,整體穩定性較好,抗壓、抗滑穩定條件較好,強風化層較薄。
右壩肩巖體直接裸露,為花崗巖,山坡較陡,約45°~60°,在壩軸線上下游各發育有一條斷層破碎帶,與山體走向近于垂直,故不會影響壩肩穩定;右壩肩節理發育,其產狀對壩肩穩定無不利影響,但右壩肩透水性較強。
左岸斜坡區由上部的碎石混合土和下部的混合土卵石組成,上部碎石混合土層密實,滲透系數在0.01 m/d左右,為弱透水層,厚11.18~41.40 m,經現場原位非飽和剪切試驗,測得其抗剪強度指標為 C=33.3 kPa,ф=31.2°,無軟弱夾層,抗壓和抗滑穩定條件較好。下部的混合土卵石密實,內摩擦角參考值為35°~40°無軟弱夾層,抗壓和抗滑穩定條件較好,滲透系數在20 m/d左右。
根據壩基的地質條件,右壩肩由于巖石裸露,直接采取帷幕灌漿方式處理,對主河槽段壩基卵石混合土層、左壩肩碎石混合土及其下部的卵石混合土層,采用塑性混凝土防滲墻進行防滲處理,入巖后再進行帷幕灌漿。
塑性混凝土防滲墻厚度為80 cm,最大成墻深度42.4 m,成墻總面積12 370 m2,防滲墻底高程進入弱風化層基巖面以下1.0 m,下接帷幕灌漿,帷幕灌漿單排布置,孔距為1.5 m,深度至基巖吸水率5 lu以下5.0 m。灌漿采用墻內預埋灌漿管的方式。
塑性混凝土防滲墻的技術指標:抗滲標號為W10,防滲墻混凝土28 d抗壓強度宜為3.5~5 MPa,彈模為 500~1 000 MPa,抗滲允許比降須≥60,滲透系數≥1×10-6cm/s。
繼磨盤山水庫工程之后,伊春西山水庫工程、阿城西泉眼水庫維修加固等工程中也采用了塑性混凝土防滲墻技術,上述工程都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運行情況良好,防滲效果明顯,在城市供水、防洪、灌溉、環境供水等方面發揮了重大的社會效益和工程。同其它垂直防滲技術相比,該技術具有防滲效果可靠,施工速度快,適應性強等特點,隨著成槽設備及工藝的提高,墻體材料的發展,塑性混凝土防滲墻會在工程中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
[1]李煊明.塑性混凝土墻在病險土石壩加固中的應用[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9(06):79-81.
[2]黑龍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哈爾濱市磨盤山水庫供水工程初步設計[R].哈爾濱:黑龍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