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荷英,李海香
(玉山縣人民醫院婦產科,江西玉山334700)
次全子宮切除術后宮頸囊腫常有發生,玉山縣人民醫院從2005年起應用環形電切除術(LEEP),對30例次全子宮切除術后宮頸囊腫患者進行治療,追蹤1年效果滿意,報告如下。
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本院收治30例次全子宮切除術后宮頸囊腫患者,年齡43~45歲,均經陰道鏡、B超及病理學檢查確診。術后1~8年,平均3年。其中3例因陰道血性分泌物就診時發現,27例婦檢時發現。B超報告囊腫最小4 cm×3 cm×3 cm,最大8 cm×7 cm×6 cm,平均5.6 cm3。其中6例曾行穿剌抽取囊腫。
1.2.1 儀器
采用高頻電刀(廣東三瑞2000型)及電子陰道鏡(金科威SLC-2000型)。
1.2.2 術前準備
術前盆腔或陰道B超檢查了解宮頸囊腫的大小及囊腔的個數,陰道鏡了解宮頸囊腫表面情況,常規行分泌物涂片排除霉菌及滴蟲性陰道炎等生殖道急性或特殊感染。行液基細胞檢查、查出凝血時間正常,必要時活檢。均診斷宮頸囊腫并排除宮頸癌。
1.2.3 手術方法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常規消毒,暴露宮頸表面病變范圍,電子陰道鏡輔助觀察,根據囊腫大小及多少采用不同的術式。接通電源,啟動開關,調節功率,電刀為30~40 W,電凝60~80 W。用小環形電刀切除囊腫組織最薄或最外突出處,從左到右或從上到下緩慢均勻地連續移動電刀將最薄區病變切下組織(0.3 cm×0.3 cm大小),球形電極止血。等囊內液體全部流出后再觀察是否為多囊,對多囊的組織分次切割,待囊內液體全部流出后,修整囊壁;囊壁過大則分次切割至囊變較薄組織處。環形電刀切除中央部分組織時深度不易太深,以切開見囊液流出即可。視囊壁的具體情況,盡量切開所有囊壁,排出所有囊液后,球形電極點凝出血點凝創面即可。如囊壁較深,則切除部分囊壁,1周后囊內液流清、囊腔縮小,可辯清宮頸形態再行修整,切除囊壁行組織病理檢查。術后1周、1個月、2個月、3個月、半年、1年復查,注意陰道出血、分泌物的量、宮頸修復等情況,禁止性生活2個月。
術后1周、1個月、2個月、3個月、半年、1年復查時確定療效。治愈標準:宮頸形態基本恢復,可見再造的宮頸管,宮頸表面光滑,B超檢查無宮頸囊腫聲像。
手術均在門診進行,手術時間3~7 min,術中出血2~4 mL。術后恢復情況:術后1周內陰道有多量分泌物,1周后分泌物減少呈淡紅色,陰道鏡下見痂皮形成,持續約3周基本正常,1個月后復查可見宮頸創面基本愈合,囊腫大者可見再生的宮頸口稍充血,無一例明顯陰道出血。本組30例術后4~8周宮頸完全修復、外觀光滑,病理檢查結果為扁平狀鱗狀上皮。
LEEP對次全子宮切除術后宮頸囊腫的總治愈率為96.7%(29/30),手術一次成功率為96.7%(29/30);無繼發出血和感染的發生;隨訪1年未發現復發。
宮頸囊腫是慢性宮頸炎的一種主要表現,它是由子宮頸慢性炎癥愈合過程中,新生鱗狀上皮覆蓋宮頸腺導管或纖維結締組織壓迫腺管,導致腺體分泌物排出受阻,分泌物潴留在腺腔中,腺體逐漸形成囊形的囊腫樣病變。常單發或多發,大小不一,囊壁被覆單層上皮或立方上皮或扁皮上皮,囊腔液較清亮或膿液;因此,宮頸囊腫多發生于慢性宮頸炎,絕大多數伴宮頸肥大。宮頸囊腫分布在宮頸的前后唇、宮頸內外口,數量較多并且分散位于宮頸外口的向陰道隆突,在臨床上婦科檢查及陰道鏡檢查可以發現,而宮頸肌層壁間或頸管內的囊腫只能在B超下發現,其聲像圖表現多伴有宮頸肥大、宮頸部見圓形或橢圓形液性暗區。
對于子宮頸有輕、中度病變要求行子宮切除的年輕患者,予保留宮頸,次全切除術不失為一種理想的術式。次全切除術在保留子宮頸的同時,去除子宮頸管移形上皮,防止子宮殘端癌的發生;在保持盆底組織不下垂,保留陰道正常結構,提高生活質量方面具有較明顯優勢。尤其對于腹腔鏡下子宮次全切除術,很難保證準確、完整地切割宮頸黏膜和宮頸移形帶,宮頸黏膜不能完整切除,宮頸外鞘殘留過多,則原有的宮頸殘腔引流不暢、術后易發生宮頸潴留囊腫,這成為此種術式常見的術后并發癥[1]。
LEEP是經電極尖端產生的超高頻電波,能精細地完成切割、止血、消融、汽化、電灼等所有的功能,具有手術精確、微創,術后無瘢痕、恢復快、無痛、安全、手術時間短等優點,而且還可得到不影響病理檢查的組織標本。LEEP治療宮頸囊腫的手術時間短,術中、術后出血少,術后1周排液量多為囊腫內液,1周后創面焦痂脫落故陰道分泌物有少許血性。筆者的體會是LEEP不同于常規治療宮頸炎的手法,手術切除一定不能深,僅切開囊壁即可,囊壁血運不豐富出血不應多,采用點凝即可止血,減少血痂的形成避免術后陰道出血。
[1] 錢德英.宮頸錐切術的適應證及并發癥[J].中國實用產科與婦科雜志,2004,20(7):4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