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汶潯 陳萍文
城市是人類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城市的起源的原因和時間及其作用,學術界尚無明確定義。一般認為,社會生產力除了能滿足人們基本生存需要外,尚有剩余產品是城市出現的基本條件。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圍內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城市的形成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飛躍。
1.1.1 城市規劃的含義與內容
1)含義。
人們通常把在一定時期內實現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確定城市性質、規模和發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協調城市空間布局和各項建設的綜合部署和具體安排稱之為城市規劃。它是由城市權力機構制定,并經上級政府批準的在一定年限內關于城市性質、規模和發展目標等部署,以及城市用地、建筑和設施等布局的地方性法規或法律效力的文件。
城市規劃是一門自古就有的學問,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知識組成。城市規劃(urban p lanning)研究城市的未來發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綜合安排城市各項工程建設的綜合部署,是一定時期內城市發展的藍圖,是城市建設和管理的依據。要建設好城市,必須有一個統一的、科學的城市規劃,并嚴格按照規劃來進行建設。城市規劃是一項政策性、科學性、區域性和綜合性很強的工作。它要預見并合理地確定城市的發展方向、規模和布局,作好環境預測和評價,協調各方面在發展中的關系,統籌安排各項建設,使整個城市的建設和發展達到技術先進、經濟合理、“骨、肉”協調、環境優美的綜合效果,為城市人們的居住、勞動、學習、交通、休息以及各種社會活動創造良好條件。
城市規劃又叫都市計劃或都市規劃,是指對城市的土地和空間發展進行的預先考慮。其對象偏重于城市的物質形態部分,涉及城市中產業的區域布局、建筑物的區域布局、道路及運輸設施的設置、城市工程的安排等。
2)內容。
城市規劃的內容包括城市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
城市總體規劃是對一個城市進行宏觀的戰略安排,是一定時期內城市發展的目標和計劃,是城市建設的綜合部署,也是城市建設的管理依據,它與許多學科密切相關。城市總體規劃是引導城市及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依據和重要綱領性文件,也是調控城市空間資源指導城市建設發展、維護社會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眾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直接關系到城市總體功能的有效發揮,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城市詳細規劃是在城市總體規劃的基礎之上進行的展開和完善,其主要包括城市定位、城市形態、城市功能分區、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等幾個方面。
1.1.2 可持續發展的含義與內容
1)含義??沙掷m發展是指經濟、社會、人口與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既滿足當代人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又不損害滿足子孫后代生存發展對大氣、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礦產等自然資源和環境需求的能力。
2)內容。可持續發展的內容包括生態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三個方面。生態可持續發展:以保護自然為基礎,與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相適應。在發展的同時,必須保護環境,包括控制環境污染和改善環境質量,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地球生態的完整性,保證以持續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資源,使人類的發展保持在地球承載能力之內。經濟可持續發展:鼓勵經濟增長,以體現國家實力和社會財富。它不僅重視增長數量,更追求改善質量、提高效益、節約能源、減少廢物,改變傳統的生產和消費模式,實施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社會可持續發展:以改善和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為目的,與社會進步相適應。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內涵應包括改善人類生活質量,提高人類健康水平,創造一個保障人們享有平等、自由、教育等各項權利的社會環境。
城市規劃的基本任務就是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是城市規劃和發展的戰略目標,可持續發展對于城市規劃的意義在于它拓展了城市規劃的責任,特別對城市總體規劃而言,迫使我們將目光由規劃期所界定的時限,投向更遠的未來,由規劃邊界所界定的城市建設區投向更廣闊的區域生態遠景,由相對單純的物質空間投向更復雜的社會空間。城市規劃就不僅是建設規劃,而是在城市化、工業化的過程中,為城市開發、建設、發展的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和可供選擇的方案。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保證今天的開發、建設的決策不給未來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即可持續發展問題。城市可持續發展體現在城市規劃方面,主要是空間上的協調發展和發展的連續性問題。城市規劃的基本價值取決于對決策過程的影響,城市規劃只有通過實施才能發揮作用。在實施過程中,要正確處理全局與局部的關系,長遠發展與近期建設的關系。
建國以后,約有 150個城市進行了初步規劃,有些城市還編制了部分詳細規劃。1958年后,城市規劃的發展出現了失誤;文化大革命期間,城市規劃工作幾乎停滯,導致一些城市發展失控,管理混亂,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損失。1979年以來,城市規劃工作重新受到重視,得到了迅速恢復和發展,我國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但與此同時,在許多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現了諸如水資源緊張、能源短缺、廢棄物污染、大氣環境質量惡化、中心區人口過密、基礎設施特別是道路交通設施嚴重滯后等現代城市通病。這些問題一方面對城市居民的生長、生活帶來了現實的負面影響,同時也給城市系統的正常運轉和今后的長期發展埋下了不容忽視的隱患。有鑒于此,從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出發,探索與之相適應的城市規劃的理論和方法,以城市規劃為首要環節,保證實現城市社會、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節約用水和水污染防治。要認真落實國務院關于城市節水和水污染治理的各項政策,運用市場規則,利用價格杠桿促進水資源的節約和優化配置,完善城市各類用水的區別水價和超額累進加價收費制度,調整污水處理費征收標準。要加大節水技術和設施的普及推廣力度。以污水資源化為目標,加快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步伐,加強中水回用技術與設備的開發應用,處理好設施布局集中與分散的關系,注重污水處理的安全性和生態效應,努力建設節水防污型城市。
2)大力改善人居環境。加強城市綠化建設,是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的基礎性工作。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城市綠化建設的通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城市綠化水平。推進城市綠化建設,必須尊重客觀規律,從當地實際情況出發,宜樹則樹,宜草則草。城市綠化要鼓勵采用節水技術和廢水利用,盡可能減少綠地養護的水消耗。要鼓勵農民結合農業結構調整發展城郊綠化,引導社會資金用于城市綠化建設,增加城市綠化建設用地和資金投入,盡快把城市綠化建設提高到新水平。
3)積極推進城鎮供熱體制改革。計劃經濟和福利分房舊體制下形成的福利供熱制度,已經不能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和住房分配貨幣化新體制的需要,也是造成采暖能源浪費嚴重的重要經濟根源。推進城鎮供熱體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變暗補為明補,逐步停止由房屋產權單位或職工所在單位統包的傳統用熱制度,改為由居民家庭(用熱戶)直接向供熱企業繳費采暖,實行采暖用熱商品化,采暖補貼貨幣化。采暖地區的城鎮新建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凡使用集中供熱設施的,都必須設計安裝具有分戶計量及室溫調控功能的采暖系統。現有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也要按照分戶計量、室溫可控的要求逐步進行改造。積極推行按用熱量分戶計量收費辦法,逐步取消按面積計收熱費,更好地保證消費者的權益,提高采暖舒適度和熱能利用效率。城鎮供熱體制改革關系廣大城鎮居民的切身利益,既要積極,又要穩妥。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做好低收入居民家庭的冬季取暖保障工作,維護社會穩定,保證改革的順利推進。
4)加強城市環境綜合治理力度。要積極創造條件,加快舊城有機更新,重點解決城市建成區特別是中心區開發強度過大、人口密度過高、公共設施短缺、交通擁擠、環境臟亂等問題,堅決關?;蜻w移城區內污染嚴重的項目,清除違法違章建筑。要促進建筑節能技術的普及推廣,改善城市民用燃料結構,減少和控制城市大氣污染。以通達、低污染、低能耗為目標,實行公共交通優先的城市交通政策,推進現代通訊技術在城市公共交通調度管理中的應用,積極促進城市交通組織和管理的現代化。城市環境綜合治理,與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直接相關,必須推動全社會廣泛參與,密切合作,共同促進。城市的建設和發展,不僅是物質條件的建設和改善,還包括文化精神、道德意識的建設和改善,要將這兩個方面很好地結合起來,使二者互相促進,協調發展。
5)加強科技創新。城鎮是人口和經濟活動的聚集地,也是各類污染集中的地區。建設科技工作必須圍繞人居環境質量的改善,研究氣象環境與規劃布局、基礎設施建設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關系,努力控制城鄉建設活動可能造成的污染。在污水資源化、建筑節能、化學建材、建筑用鋼、智能交通、住宅產業現代化等影響和制約人居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的幾個關鍵領域,加強科研攻關,加強技術集成,加大技術推廣應用力度。完善配套技術經濟政策,推動建筑節能由局部試點轉向大規模推廣應用。強化先進適用技術在住宅建設中的應用,將經試點和示范工程實踐檢驗的成熟技術和部品,盡快轉化為生產力,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
[1] 袁亞琦.淺析生態規劃與城鄉法定規劃的銜接[J].山西建筑,2010,36(10):27-28.
[2] 郭菊彬,張 昆.城市規劃與可持續發展探討[J].四川建筑,2006(1):20-22.
[3] 馬武定.城市化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問題[J].城市規劃匯刊,2000(2):38-40.
[4] 陳科明.對生態城鎮的規劃建設發展分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1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