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毅
植物造景就是應用喬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來創造景觀,充分發揮植物本身形體、線條、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幅美麗動人的畫面,供人們觀賞。其主要特點是強調植物景觀的視覺效果。
隨著景觀學的發展,與其交叉的學科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建筑學、城市規劃、藝術、生態學、植物學等等這些交叉性學科本身都與植物造景有著密切的聯系,而且隨著學科的發展對不同植物種類、造型及配置的應用有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我們對植物造景的特性在其中發揮的作用更加了解,并能夠充分的應用于景觀設計中。
在景觀中,植物的功能作用表現為構成室外空間,遮擋不利景觀的物體,護坡,在景觀中導向,統一建筑物的觀賞效果以及調節光照和風速。園林植物造景,不僅可以改善生活環境,為人們提供休息和進行文化娛樂活動的場所,而且還為人們創造游覽、觀賞的藝術空間。在設計中,植物除了上述功能外,它還能解決許多環境問題,如凈化空氣、水土保持、涵養水源、調節氣溫、提高環境質量等。
對于景觀環境的總體布局和空間的形成而言,植物造景的構造功能非常重要,主要是指它能充當構成因素,就如建筑物的地面、天花板、墻壁一樣,是景觀空間中的圍合物。
所謂空間感是指由地面、垂直面以及頂平面單獨或共同組合成的具有實在的或暗示性的范圍圍合。在室外景觀的三維空間中,植物以其自身的特性和形態直接或間接的圍合出不同性質空間,給人不同的空間感受。高大喬木的樹干猶如豎立在空間中的柱子,它以暗示的方式而非實體的形式界定出某種空間,例如行道樹就是以列植的方式暗示出一個特定的帶狀空間。而高大喬木的枝葉則類似于建筑的屋頂,起到覆蓋空間的作用,限制了通向天空的視線,并影響著垂直空間的尺度。灌木所圍合出的空間就較為明確,可直接圍合出所需的空間形式。地被在界定空間的力度上最為微弱,但它的特殊質地還是將鋪裝和道路等其他景觀要素分開,形成了特殊的空間邊界。這些直接或間接構成空間的植物要素都跟植物本身的形態、特性和季節有著密切的關系。
1)開敞空間。在景觀設計中,開敞空間給人的感受是廣闊沒有遮蔽的。因此在用植物創造這樣的空間時,應用低矮的灌木及地被植物作為空間的限定因素。這種空間四周開敞,無隱密性,并完全暴露于天空和陽光之下。
2)半開敞空間。該空間與開敞空間相似,它的空間一面或多面部分受到較高植物的封閉,限制了視線的通透。這種空間的開敞程度較小,方向性指向封閉較差的開敞面。此空間在用植物造景時應選用地被與低矮灌木相結合,并在需要封閉的一側空間種植喬木,但數量和密度不應過多過密,使得開敞面和封閉面較為明顯。
3)封閉空間。這種空間的四周被中小型植物所封閉,利用綠籬和小喬木用較密集的種植形式圍合出空間,用具有濃密樹冠的遮陰樹封閉上部空間。在景觀設計中,這種空間多用于創造森林景觀。該空間無方向性,具有極強的隱密性和隔離感,但安全性較差,應多注意加強安全措施。
4)覆蓋空間。覆蓋空間與封閉空間不同的是,它只用高大且樹冠濃密的遮陰樹圍合了頂部空間,而四周空間是開敞的,利用覆蓋空間的高度,能形成垂直尺度的強烈感覺,人們可在樹冠和地面之間的寬闊空間穿行或駐足,而遮陰較強的行道樹能創造出綠色長廊的效果。
5)連接空間。連接是指在景觀中,通過植物材料將其他孤立的景觀要素以視覺形象將其連接成一完整的有序列感的空間。如相對獨立的建筑之間,可用大量的喬灌木線性的種植形式使其構成連續的空間圍合。植物的這種連接空間的作用還能改變建筑之間的空間,利用植物的組合將建筑間生硬的空間分割出一系列有變化的小空間,使得空間布局更加豐富生動。
6)障景。在景觀設計中植物既可獨立的創造出各種類型的空間,又可成為其他景觀要素的障景。植物的障景功能可控制人們的視線,將所需的美景收于眼里,而將俗物障于視線以外。障景有時需要將主要景物完全遮擋,有時需要使得景物若隱若現,因此對于不同的景觀設計要求在植物的選取有不同的要求。當需要完全遮擋時應選擇枝葉茂密緊湊的植物,在不需要完全遮擋的時候選用枝葉相對稀疏的植物,同時也可形成漏景的效果。還應注意季節對景觀效果的影響,即常綠和落葉樹種的選擇。
在景觀設計中,植物造景除了能創造出各種空間外,它的另一個重要價值在于它的美學特性,而美學功能的應用則主要體現在它的觀賞特性上。其中包括植物的大小、色彩、形態、質地以及與總體布局和周圍環境的關系等。
在景觀設計中,不同體量的植物所創造出來的景觀效果是不同的。而植物的大小的應用直接影響著空間的范圍和結構關系。
大中型喬木:大于12m的為大喬木,9m~12m的為中型喬木。這類植物因其高度和面積在景觀中成為顯著的觀賞要素。在景觀整體布局中,這種植物往往起到骨架和豐富立體輪廓的作用。在空曠地或廣場上,大喬木所創造出的景觀首先吸引著游人的視線,可使得空間感更加突出。此外,樹冠群集的高度和寬度是限制空間的邊緣和范圍的關鍵因素。在夏天高大的喬木還可形成面積較大的陰涼地起到遮陰的效果。
小喬木:凡最大高度為4.5m~6m的植物為小喬木和裝飾植物。小喬木的通透性能夠在垂直面上暗示空間邊界,并使得空間更加深遠。也可作為焦點和構圖的中心,例如在建筑前的小廣場上,入口附近和景觀空間的末端等處。此類植物適合于受面積限制的小空間中,或要求較精細的地方。
灌木:最大高度為3m~4.5m的稱為高灌木,最高在0.3m~1m的稱為矮小灌木。在景觀中灌木猶如一堵堵圍墻,能在垂直面上構成空間的閉合。高灌木能構成強烈的長廊型空間,將游人的視線和行動直接引向終端,例如在有紀念意義的陵園處可烘托出肅靜的氣氛。灌木還可取代質地僵硬沒有變化的圍墻和柵欄,形成綠色的屏障。低矮灌木能在不遮擋視線的情況下限制和分隔空間,如種植在人行道或小路兩旁的矮灌木,具有不影響行人的視線,又能引導行人方向的作用。由于矮灌木的尺度較小,在體現自然生境時應大面積使用,才能獲得較佳的觀賞效果。
地被植物:地被植物高度一般在15 cm~30 cm之間。各種地被植物形態、色彩、質地各異,起到暗示空間邊界襯托主要景物的作用,還能將獨立的景觀要素連接起來。地被植物通常的種植手法是圍繞一開放草坪邊緣作為邊緣種植。
植物的色彩不但表現在樹葉上,還體現在植物花果的差異上。園林植物色彩一般以對比色、鄰補色、協調色來體現。對比色相配的景物能產生對比的藝術效果,給人們強烈醒目的美感;鄰補色較為暖和,給人以淡雅和諧的感覺;協調色給人視覺上的漸變,顯得自然,渾然一體。
隨著季節的變化,許多彩色葉樹種產生出不同的效果。如銀杏,在秋季樹葉變為黃色,顯示出秋天碩果豐收的景象。垂柳初發葉時由黃綠逐漸變為黃色,這些色葉樹木隨季節的不同,變化出復雜的色彩。
所謂植物的質感,是指單株植物或群體植物直觀的粗糙感和光滑感。它受植物葉片的大小、枝條的長短、樹皮的外形、植物的綜合生長習性,以及觀賞植物的距離等因素的影響。在景觀色設計中,不同質感的植物會產生不同景觀形象。通常將植物的質地分為三種:粗壯型、中粗性和細小型。
粗壯型:粗壯型植物大都是外形高大挺拔,葉片大而濃密。這種植物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可作為景觀的焦點,以吸引游人的視線。在較大的景觀空間中使用,可縮短游人視距,統領空間。但在面積較小的空間中則不宜使用,因為它會使得空間更加局促。
中粗型:中粗型植物是指那些具有中等大小葉片、枝干,以及具有適度密度的植物。這類植物的透光性較差,但輪廓明顯。中粗型植物可連接整個布局中的各個成分使之統一。
細小型植物:細小型植物長有許多小葉片和小枝以及具有整齊、密集的特性。細小型植物最適合在布局中充當重要景觀要素的中性背景。這類植物在緊湊狹小的空間中尤為適用。
植物造景是景觀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植物自身的特性,通過合理的配植,體現出形態各異的優美空間,豐富著城市的景觀。植物是有生命的材料,不同于建筑、繪畫等,它隨著季節的變化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所以在應用中我們要根據植物的自身特點,結合藝術形式,盡最大可能地把它的姿態、色彩、風韻等美的特點展現出來。
[1] 蘇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4.
[2] K?布恩.風景園林設計要素[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9.
[3] 王曉俊.風景園林設計[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4] 王 波,王麗莉.植物景觀設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5] 吳 揚.論植物生態學在園林植物配置中的應用[J].山西建筑,2010,36(4):346-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