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英 ,牛雪梅 ,李明華
(1.東阿縣水務局,山東 東阿 252200;2.菏澤市水利局,山東 菏澤 274000)
東阿縣屬魯西平原,緊臨黃河,總面積729 km2,臨黃總長度56.6 km。建國以來,特別是“十一五”期間,隨著黨中央出臺的各項惠農政策的逐步實施,東阿縣農田水利建設得到了快速發展,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農田灌溉排澇體系,為全縣農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東阿縣境內現有聊城市位山灌區和東阿縣郭口灌區兩大引黃灌區,位山灌區控制灌溉面積2.18萬 hm2;郭口灌區控制灌溉面積2.48萬hm2。全縣共有排水溝道555條,總長度1 221 km。
自1998年以來,針對配套工程標準低,工程老化、淤積、損毀、滲漏嚴重,渠系水利用系數低等灌區現狀,位山、郭口兩大灌區先后被國家發改委、水利部確定為全國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增效示范項目。截至目前,基本完成了主要骨干渠道的高標準襯砌任務,提高了灌區的灌溉能力,緩解了水資源供需矛盾,改善了農業用水條件,促進了灌區的經濟發展。
到2010年底,東阿縣機井保有量達到7 985眼,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3 566.66 hm2,建成農村自來水工程24處,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13.8%。
東阿縣現有的排灌配套工程基本由鄉村兩級管理,缺少整體規劃和資金投入,而配套工程特別是渠道工程數量多、距離長,疏挖任務大,鄉村很少組織大規模清疏,只是發動村組各自為戰,搞 “百節工程”,致使渠道內雜草叢生,污泥淤積,滲漏嚴重,“有水排不出,缺水灌不進”的現象非常普遍。
東阿縣位于位山灌區上游,由于灌區經過長期運行,泥沙淤積嚴重,造成沿渠部分干、支渠分水口引水困難,部分引水口門淤死,引水條件惡化。干渠和沉沙池渠沿岸堆積了大量清淤棄土,并向兩岸不斷展寬、加高。清淤棄土占壓耕地,使當地農民人均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土地沙化嚴重,區域環境日漸惡化,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受到很大影響,泥沙處理矛盾日益突出。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黃河來水量明顯減少,國家不斷加大對黃河引用水的監控力度,并規定對引黃灌區實行限量引水,這使東阿縣依靠引黃供水的工農業生產受到嚴重影響。
一是水利工程大多是社會公益性工程,受益的主體范圍、受益的份額有時難以準確界定,傳統的“誰受益、誰負擔”的投入機制有時難以落到實處。
二是財政投入往往受人員增資、城市建設等因素的影響,國家規定的預算資金比例有相當一部分難以到位。
三是受農村稅費改革的影響,“兩工”逐步取消,“一事一議”政策大多用于修橋補路等項目,用于農田水利建設的投資比例較小。
四是鄉鎮企業逐步改制,原有以工補農、以工建農資金正逐漸減少。五是面廣量大的已建水利工程因長期以來沒有很好落實管理經費,老化失修嚴重,相當一部分工程設施雖已到了更新階段,但無法實現更新。
長期以來,農田水利設施都是集體建、集體管,重建設、輕管理,建管脫節現象嚴重,管理體制不健全。農民種的是“責任田”,用的卻是“大鍋水”,利益不直接。水利工程只運行不維修,或者只是簡單維修,致使其損壞老化現象嚴重,效益衰減,守著工程卻澆不上地、用不上水。
高效、協調的水資源統一管理體制尚未全面建立,部門利益、地區利益、短期行為對水資源統一管理體制的建立制約較大。農田水利工程在管理上存在工程產權不清晰、工程維修費用難以落實,管理人員能力薄弱、部門職責不明和管理職能不到位等問題。農田水利設施失竊現象較多,打擊不力。基層管理機構不完善,管理服務人員素質不高,文化層次和專業技術水平較低,管理和服務職能不到位。
根據現階段東阿縣農村經濟和發展的需要,以搞好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以及末級渠系改造工程為重點,把解決水資源短缺放在全局戰略性位置,統一規劃,綜合開發,灌溉排水、以井保豐和生態環境建設兼顧,突出重點,構筑起全縣以河道治理工程為主,其他工程為輔的水資源開發體系,進一步實現科學引用黃河水,積極推行節約用水,大力攔蓄地表水,合理開發地下水,加大農村生態建設與環境整治力度,實現全縣農村水利與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
對郭口灌區東干渠、西干渠、新西干渠以及所屬9條支渠進行襯砌節水改造,對位山灌區舊城分干、大林崔分干及其所屬7條支渠進行襯砌節水改造。通過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的實施,達到節約灌溉用水,增加、改善和恢復灌溉面積的效果,使灌區內灌溉水利用系數達到0.59。
目前東阿縣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3 946.7 hm2,其中,低壓管灌節水工程3 886.7 hm2,大棚蔬菜滴灌節水工程60 hm2。建立新型農業節水機制是節水型社會建設的重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尤其灌區末級渠系作為農田水利設施發揮效益的關鍵環節,是灌區的毛細管,是灌區發揮效益的終端網絡,如果這些毛細管被堵塞或網絡被破壞,一方面必然導致灌溉系統“上通下阻”,農田澆不上水;另一方面致使國家投入巨資改造的大型灌區不能發揮應有效益,造成用水苦樂不均和水資源利用效率低下,農民減產減收,經濟承受力下降。
建設完善骨干引水和供水工程,實施水系綜合治理,全面提高水資源的安全保障和應急能力。加強區域內水資源調度,提高綜合利用率;深化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完善水價形成機制;建設水量水質調控體系和監控系統,實現各類水體按功能區水質目標全面管理是現階段加快農田水利發展的需要。
在金、臨兩堤之間的引黃灌溉困難區,實施井灌工程,并通過管灌、噴灌、微灌,以及農業、管理等節水措施,使區域內田間水利用系數提高到0.98。
通過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解決全縣60個行政村,3.4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使全縣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得到徹底改善,農村自來水普及率提高9%,全縣農村飲水安全保證率達到100%,農村飲用水源供水保證率達到95%以上。
通過實施農村生態建設與環境整治,使水土流失區域人均基本農田面積達到0.13 hm2。對縣內主要排澇河道進行綜合治理,使流域面積大于100 km2的河道防御洪水能力達到20年一遇的標準;30~100 km2的河道防御洪水能力達到10年一遇的標準;治理長度215.1 km,兩岸綠化面積650 hm2,達到“水清、岸綠、景美”的目標。
通過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初步建立起符合東阿縣情、水情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水利工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最終實現理順體制、搞活機制、機構合理、人員精干、服務優質、運行高效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