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光
糖尿病是一種典型的慢性終身性疾病,目前糖尿病的發病率很高,呈不斷增高的趨勢,而且以中老年人居多,患者大多在門診治療。因其治療十分強調患者的自我保健,很多治療要求患者自己來進行,這就要求患者能較好的掌握糖尿病的有關知識,使其能良好的遵從醫生的治療方案。為此我們在小區糖尿病患者中進行了臨床調查,現報告如下。
1.1 資料 共在社區內調查2型糖尿病患者260例,其中男196例,女64例,年齡最大88歲,最小38歲,平均57歲。107例有高血壓,88例有高血脂。病程10個月~22年,患病20年以上42例,為16%,10~19年84例,為32.3%,<10年124例,為51.7%。
1.2 方法 采用自制的調查表,向前來就診的患者說明調查的目的,由患者如實填寫調查表,答完后當場收回,完成后對調查表進行統計分析。
調查結果如下表1。

表1 260例糖尿病患者的調查結果
從結果中我們可以看出:有31.7%的患者能按醫囑用藥。有23.6%患者能定期檢查血糖。有55.3%的患者查過餐后2 h血糖,只有37.3%的患者能比較合理的控制飲食,有33.4%的患者相信廣告宣傳,而只有19.2%的患者了解胰島素。
從以上結果中我們可以看出,仍有相當多的患者對糖尿病缺乏足夠的了解,糖尿病知識比較缺乏。主要有以下問題:
首先是不能很好的遵從醫囑。治療糖尿病要求患者能很好的遵從醫囑,認真按時服藥,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的控制糖尿病,延緩并發癥的發生。而很多患者往往憑感覺用藥,并且由于并發癥出現的相對較晚,使患者在短期內看不到治療不當所帶來的嚴重后果,導致用藥不積極。
其次是不能定期進行糖尿病的相關檢查,往往不是依照檢查結果指導用藥,而是根據自己的感覺,藥吃完了自行購買,而很少去檢查血糖,從而造成嚴重的后果。而導致治療結果血糖要么是控制不佳,要么是發生低血糖。而且很多患者尤其是不注意餐后2 h血糖的檢查,有很多患者不了解餐后2 h血糖的臨床意義,對于更換藥物,調整劑量均主要依賴于空腹血糖。有流行病學證據支持負荷后血糖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間存在相關性[1],這說明必須加大餐后血糖的宣傳力度。
再次是現在由于糖尿病的發患者群主要是中老年人,他們普遍文化水平偏低,尤其是老年婦女,糖尿病知識的來源少。加之現如今有很多人打著免費講座等的晃子,進行虛假的廣告宣傳,吹噓幾個療程就可以治愈糖尿病等,欺騙患者,出售沒有批號的所謂純中藥膠囊,從而耽誤了有效的治療,造成并發癥的發生及加重。
并且有很多患者不能進行合理的飲食控制,不能認真的鍛煉身體,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而且片面的認為大米白面不象水果那樣含糖高,造成普遍主食超量。再加上我們的國情是往往是一家幾口人一起就餐,并且多數沒有分餐,這就更加不利于糖尿病患者的飲食控制。
最后從調查中得知,胰島素的宣傳和普及仍然還很不夠,到目前為止仍有相當多的患者對胰島素缺乏足夠的了解,對使用胰島素心存疑慮,很多都認為一旦用了后就會終身依賴。從早期的動物胰島素到基因重組人胰島素再到胰島素類似物,再到現在的超長效胰島素的出現都很難改變他們對胰島素的認識和看法。目前正規的二級以上醫院均設有內分泌科,在那里就診或者住院治療的患者均能得到良好的糖尿病知識的宣傳教育。但大部分的糖尿病患者或出院后的患者會選擇離家不遠的小區門診治療。而這里的醫生大多不是內分泌專業的醫生,他們本身的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識的就不是很豐富,從而使患者得不到詳細而周到的糖尿病知識的宣傳教育,繼而失去了及早注射胰島素所帶來的益處。
綜合以上所發現的問題和不足,我們認為,應該大力加強糖尿病知識的宣傳教育,使各種虛假宣傳沒有安身之地,通過教會患者進行自我管理,教給他們所需的知識,主要依靠他們自已解決糖尿病給日常生活帶來的各種生理與心理上的問題[2]。不僅要加強患者本身的宣傳教育,還要對他們的子女及配偶也要加強宣傳教育,使他們能深深認識到糖尿病的危害程度,能及時督促患者配合治療和進行相關檢查,教育他們養成分餐的習慣。通過宣傳教育,可以改變他們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及保持合理的飲食,運動與體重,這樣不僅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的風險,而且是經濟、方便、安全有效的預防措施[3]。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的控制好糖尿病,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廣大患者的生活質量。
[1] STEFANO DEL PRATO.糖尿病血糖正常的探索:控制餐后血糖.國外醫學(內分泌學分冊),2003,23(3):155-158.
[2]傅東波,傅華.慢性病自我管理.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2,10(2):93.
[3]韓萍,何冰.2型糖尿病是可發預防的(從循證醫學得到的啟迪).遼寧實用糖尿病雜志,2003,11(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