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唐

在晚清時期,有不少洋人活躍在中國軍事領域,并產生了很大影響,比如擔任過北洋海軍總教習的英國人瑯威理,“洋槍隊”的首領美國人華爾,擔任新軍陸軍教官的德國人漢納根等。其中一個名叫畢乃爾的法國人,經歷頗為傳奇,他不僅加入中國籍,成為“洋女婿”,還是最早得到清廷冊封為勇士的外國人。
畢乃爾在中國的經歷與李鴻章的淮軍密不可分。19世紀60年代初,為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李鴻章開始組建淮軍。最初淮軍類似于湘軍,作戰武器以冷兵器為主,后來李鴻章摸索出一套強軍之路,要求訓練用洋操,兵器用洋器,延聘外國人為軍事教官。這時,法國軍官畢乃爾正好滯留上海,于是便在1862年成了李鴻章手下將領劉銘傳軍隊的軍事教官。
畢乃爾幫助劉銘傳推行改革,淘汰老舊火槍,增購近代化的新式步槍和新式火炮,成立了洋炮營,作戰方式也改成在火炮掩護下使用新式步槍實施突擊的新戰法。畢乃爾為劉銘傳的“銘軍”編寫的部隊操練教程還曾被清政府通報全國、全軍。畢乃爾不僅軍事訓練認真,還沒有西方人對待清軍的那股子傲氣,待人比較坦誠。劉銘傳因此對畢乃爾相當器重,把他從軍事教官提升為洋炮營的管帶。
經過畢乃爾調教的“銘軍”,在作風強悍的劉銘傳率領下,展現了超常的戰斗力。雖然當時的太平軍也有部分新式步槍、火炮,但在戰場上很難占到“銘軍”的便宜。難得的是,畢乃爾在戰場上還能身先士卒,親冒矢石。
因戰功卓著,畢乃爾屢受褒獎。隨著劉銘傳一路高升,畢乃爾也積功至賞戴花翎、記名總兵,并榮獲法什尚阿巴圖魯稱號。巴圖魯在滿語中有勇將、英雄之意,從清朝統治建立到咸豐年間,能夠獲得這個稱號的不過區區33人,再往后雖有大批漢人得到這一稱號,但洋人被封為勇士極為罕見。
由于長期待在中國,畢乃爾成功地融入中國人的生活。畢乃爾對中國文化很感興趣,他在軍旅途中學著講中國話,寫中國字,穿中國衣服,還把頭發理了,拖著一條大辮子。劉銘傳也待他若自家兄弟,給他起了個名字叫做畢華清,并主動為他撮合娶了安徽六安城的一位黃姓姑娘,畢乃爾從此成了中國女婿,可謂最早的一批洋女婿之一。有軍功、有財產的畢乃爾隨妻子在六安生活,成為當地豪紳。據說畢乃爾的人緣很好,當地人無論地位尊卑,他都樂意交往,有的老百姓見到他不知如何稱呼,就稱他“畢鬼子”,他也滿口答應,不以為忤。
畢乃爾在中國有業又有家,便要求把國籍也改了,做中國人,落戶在合肥。劉銘傳把這件新鮮事報告給李鴻章,后者特意在1866年初向朝廷上了《畢乃爾入籍合肥片》,稱畢乃爾愿意世世子孫為中國赤子,不再回法國。慈禧太后也感到這個事情很有意思,畢竟被洋人欺負了多少年,一直見到夷人變夏,沒見到什么洋人歸化,于是欣然恩準。
不過,這位入籍中國的洋人沒能在中國安定地生活。畢乃爾后來隨“銘軍”進剿捻軍,1867年2月,“銘軍”在湖北境內同捻軍相遇。劉銘傳貪功心切,不待友軍趕來,貿然出擊,結果被捻軍分割包圍,手下大將死傷無數,畢乃爾也在激戰中陣亡。后來,劉銘傳將他的棺木帶回六安厚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