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陟縣國土資源局局長 吳煥發
我們是怎樣節約集約用地的
□武陟縣國土資源局局長 吳煥發
近年來,隨著國家、省、市一些重點項目的落地,武陟縣的區域優勢逐步顯現,經濟實現跨越式騰飛,綜合經濟實力在全省的位次大幅提升,建設用地也隨之逐年遞增。
經濟要發展、“紅線”要堅守,在處理保障與保護的關系中,我縣按照“控制總量、用好增量、盤活存量、提高質量”的總體工作思路,認真貫徹落實保護耕地、保障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節約集約利用轄區土地資源,在保障縣域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基礎上,連續11年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2009年年末,全縣耕地保有量46109.73公頃,比2008年年末凈增加1089.80公頃。基本農田保護面積41382.2313公頃,保護地塊1537塊。2010年6月,我縣被確定為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創建活動試點縣。

為了在全社會形成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共識,我們加強對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經驗推廣和政策宣傳,每年的礦法宣傳日、“世界地球日”、全國“土地日”等法定宣傳日,都會通過懸掛張貼宣傳標語、發放宣傳單、設立咨詢臺、向社會各界贈閱專刊、展出宣傳版面等形式大力宣傳,增強全社會的節約集約用地意識。
2010年6月,我縣被確定為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創建活動試點縣后,我們通過召開各級干部會議、在電視臺反復播放宣傳節目、在報紙上刊發多篇宣傳文章,深入宣傳節約集約用地的重大意義,營造了濃厚的輿論氛圍。
為了加強對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領導,縣政府下發了《關于成立武陟縣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創建活動領導小組的通知》,成立了以主管副縣長為組長的節約集約用地領導小組;出臺了《武陟縣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創建活動實施方案》,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的節約集約用地監管格局;對耕地動態平衡考核實行“一票否決”,將節約集約用地工作列入目標考核內容,從項目管理、供地要求、批后監管、存量盤活等方面提出具體要求,年終進行綜合考核評價。
通過修編《武陟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我們提出了“工業向集聚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村民住宅向中心村集中”的思路,并制定了剛性規定:凡投資3000萬元以上項目,必須進入產業集聚區;凡投資1000萬元以上項目,必須進駐標準廠房;投資1000萬元以下項目,不再單獨供地;一般工業投資項目必須建多層廠房;縣里把新村建設分為整村搬遷型、舊村改造型、城中村改造型,進一步細化新社區規劃布局,控制戶均占地面積。
縣政府將閑置低效利用土地處置工作列入年度目標考核,與各鄉鎮簽訂了處置閑置及低效利用土地責任狀,出臺了產業集聚區標準廠房建設使用優惠辦法和新農村示范村建設暫行辦法,制定了對企業建設標準廠房、利用內部空間高效開發、收購兼并低效用地企業等挖潛節地項目給予財政補助、減免收費的優惠政策,并對企業投資強度、容積率等剛性指標進行嚴格考核,把考核結果與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指標掛鉤,對節約集約用地成效顯著的鄉鎮優先解決用地指標。
對征而未建、征多用少的項目,逐個發出限期整改通知書,并簽訂協議書。對違背合同約定且符合收回條件的低效用地、閑置土地,依法予以收回,有計劃逐宗盤活。3年來,我們先后盤活閑置土地59宗,面積1545畝。
為了做到節約集約用地,我們主要采取了三項措施:
一是項目預評嚴把審批關。按照“有保有壓”的原則,嚴控新增建設用地總量。凡是不符合規劃、無用地計劃的,堅決不予批準。對不符合產業政策的高耗能、高污染、產能過剩的項目,一律不予供地。2005年以來,我們先后拒絕不符合有關政策的項目32個,核減用地面積1200余畝。
二是土地出讓嚴把放行關。我們每年年初都要編制土地收購儲備和供應計劃,對土地一級市場實行計劃供應,對經營性用地和工業用地全面實行“招拍掛”,用市場調控手段促進節約集約用地。同時,指導用地單位精打細算,利用好每寸土地。斯美特方便面廠在建廠前期設計為兩層廠房,后來在我們國土部門的指導下,改為四層廠房,提高了用地容積率,僅此一項就節約土地80多畝。
三是項目竣工嚴把驗收關。我縣建立了項目竣工聯合驗收制度,對未達到出讓合同約定投資強度或建筑容積率的項目,暫停辦理土地和房產登記,并限期追加投資;對閑置土地時間超過兩年的,堅決予以收回。2010年,我們對河南宏基長期閑置的126畝國有土地依法收回了使用權,并出讓給了投資強度高、經濟效益好的河南大指造紙設備有限公司,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益。
通過加強宣傳、政策給力、部門聯動,節約集約用地創建活動在我縣開展得如火如荼,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正在滲透到全縣的每一個角落。我縣在大上項目、上大項目的經濟建設熱潮中既滿足了轄區項目建設的用地需求,又實現了耕地保有量的連年遞增。
在新農村建設中,我們按照村鎮體系規劃,將全縣原來的367個行政村優化調整到126個基層村、60個中心村,變一戶一宅為農民住宅樓或住宅社區,鼓勵農民向中心村集聚。目前,我縣正在實施和擬實施新村建設的村已有14個,投資總規模達4.97億元,建筑面積46萬平方米,群眾入住新村后,可騰出建設用地5637畝。
圍繞中原經濟區建設,我們按照“布局集中、產業集聚、用地集約”的原則,全面推進工業企業向集聚區、工貿區、功能區集聚,并制定了投資強度不低于每畝120萬元、容積率小于1.0的不得入駐產業集聚區的標準。同時,鼓勵企業進行技術改造,不用或少用新增建設用地,提高投資強度和建筑容積率,向存量要增量。利用財政集中投入、以點帶面的方式,強力推進標準廠房建設,規劃了20公頃的標準化廠房區,已建成廠房30棟21萬平方米,容積率超過1.5。目前,我縣產業集聚區已入駐企業122家,初步形成了以江河紙業、瑞豐紙業為龍頭的造紙及紙制品加工產業集群和以大指造紙設備、天創風電設備為龍頭的裝備制造產業集群等兩大主導產業集群,以及食品加工、醫藥化工、新能源三大配套產業集群。
在保障糧食安全、守好耕地紅線工作中,我們加大土地開發整理力度,對12萬畝黃河灘進行分期整理,平整、打井、修路、架線,完善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了農業產出,增加了農民收入,為實現全縣乃至全市的占補平衡儲備了足夠的后備資源。目前,我們通過黃河灘土地整理項目,全縣新增耕地4.1萬畝。
通過一系列措施,我們節約集約用地的成效正在逐步顯現:在工業集聚區,數十家企業入駐標準化廠房,既節省了耕地,又節約了成本、提升了效益;在黃河灘區,土地開發整理正在充分發揮效益,農田灌溉設施齊備,田間道路寬闊平坦,新開發的耕地上莊稼已實現規模化種植;在已實施和正實施的新農村建設中,大批農民從零散村和獨家小院搬進了功能齊全的中心村和多層住宅,騰出了大量的土地;在城鄉,閑置的“空心村”、磚瓦窯廠、工礦廢棄地被先后整理、復耕,變成了造福子孫的可耕地和建設儲備用地。
一系列的探索與實踐證明,我們所走的這條節約集約利用之路與國家所倡導的珍惜土地資源、實現土地資源循環高效利用的政策是相吻合的,它不僅是一條符合我縣實際的科學用地之路,也是一條保障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希望之路。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們將沿著這條節約集約之路,主動作為、加強服務,充分發揮國土部門在經濟建設中的參謀助手作用,為實現縣域經濟的長遠發展和農業大縣的糧食生產穩定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