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牛牧
中國人的“幸福與尊嚴”底氣何來?
文/牛牧
幸福和尊嚴這兩個詞語,中國詞書和漢語言詞匯中早已有之。一般來講,老百姓都基本懂得什么是幸福和尊嚴,而且祖祖輩輩為之奮斗不止,只是在實際生活中,因為一般人難于達到各自的理想境界,也就不刻意追求了。
去年“兩會”前的新春來臨之際,溫家寶總理先是提出,讓人民活得幸福,接著又提出讓人民活得有尊嚴。這樣,幸福和尊嚴就成為全國上下的熱門用語了。“讓人民幸福”,現(xiàn)又成為今年兩會的主題詞。
其實,什么是幸福,怎樣才算幸福一類問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報刊上都辟出專欄,讓大家討論“什么是幸福”;教科書也有《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的課文;老師也常以“什么是幸福”“人怎樣才活得幸福”為題,讓學生作文。當時的一些共同觀點大體是,“為人民服務,就是幸福”,“為國家為人民作貢獻,就是幸福”,“為了別人犧牲自己,就是幸福”,等等。這樣想,這樣說,這樣寫,一定得高分。原本就是對的。千真萬確,決無差錯。
作為世界上萬事萬物之一的人,無不以物質為基礎,任何精神的東西都離不開物質。但人同時也有思想,會思維,即便同一事物,難免生出不同想法。如果只強調人的精神一面,而忽略物質基礎,在人的腦子里不但會生出異議,精神必將無法持久。
改革開放以后,情況大變。國家允許一部人先富起來。人們對物質條件的追求,不僅合理合法,還會受到贊許。升官發(fā)財成為一部人的追求目標,幸福和尊嚴的標準似乎有所改變。錢多的人就幸福,官大位高的人才有尊嚴,而金錢又與特權緊密相連。在拜金主義行時,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社會風氣之下,一般人的“幸福和尊嚴”感悄然大打折扣。

當然,按照中國人“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傳統(tǒng)文化觀念,只要人品好,有本事,有氣節(jié),對國家對人民有貢獻,應該還是有幸福感的。但如果整個社會不這樣看,別人不認可,即便你是跟“餓死不吃美國糧”的朱自清那樣有骨氣、那樣高尚的人,只要你是一個貧窮而地位低下的人,在社會上就還是照樣沒有尊嚴。
那么,人民怎樣才能真正活得幸福,活得有尊嚴?幸福與尊嚴底氣何來?有兩點非常重要:一是要活得有精神、有氣節(jié);二是要活得富有,能過上豐衣足食的日子。有了這兩點,就有了充足的底氣,就能高高興興地活得像個人樣兒。
如前所述,精神和物質是密不可分的一個統(tǒng)一體。世界上萬事萬物都離不開物質。經濟是基礎,作為觀念形態(tài)的思想文化則是上層建筑。一個人只有精神和氣節(jié),而沒有經濟作基礎,長此以往那是精神不起來的。像朱自清先生和古代伯夷那樣有氣節(jié)的人,最后也只能是餓死告終。對于廣大蕓蕓眾生來說,經濟條件、物質基礎尤為重要。只有衣食足,才會禮義興。也只有民富,才能國強,而民富國強,才是長治久安的充要條件。
如果說幸福和尊嚴的底氣來自于精神和物質,那么國家對民生的關注,則使幸福和尊嚴有了具體的保證。國家在平穩(wěn)地實現(xiàn)7%的經濟增長率的同時,如果食品、住房和其他生活必需品價格上漲得以控制,消除輸入性、結構性通脹因素,增加教育、醫(yī)療和保障性住房的支出,并保證持續(xù)提高民眾的收入,使人民群眾日益增加的物質文化需求基本得以滿足。底氣不衰,中國人民就一定會活得幸福,活得有尊嚴。
不過,從長遠來看,改善民生的關鍵,還在于改革制度,制定政策,給民眾以自主發(fā)展的空間和機會,在政府的幫扶下,讓他們自己去發(fā)展、改善自己的生計。說不定政府會更省力,民生狀況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