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文中
(林同炎國際工程咨詢(中國)有限公司,中國 重慶 401121)
在十多年前的一個演講會上,有人提問“造橋藝術的境界如何界定”。我當時的答復是把它定為“能、會、美、雅”4個階段。后來不斷有人提問這4個字是什么意思。所以,我趁這個機會跟大家談論一下。
工程是一種藝術,而不是科學。科學的目的是發掘大自然已存的真理。真理是絕對的,只有對與不對,沒有好與不好。工程是藝術,造橋當然也是藝術。藝術是憑個人的能力去創造。工程的目的是以人的智慧去改變大自然,使人類的生活更美好。藝術沒有對與不對,只有好與不好!可以說,能符合要求的工程都是對的。但符合要求本身就是好不好的事情。因為工程設計的基礎不是真理,工程設計的基礎是累積的經驗。經驗不等于真理。雖然,工程師在設計過程中也應用許多科學的理論,但這些理論只是工程師設計時使用的工具。如何利用科學和其他學術的理論來幫助一個工程師去設計,也是工程藝術的一部分。
既然工程是藝術,藝術只有好與不好,那就是說,橋梁工程也只有好與不好的分別。好與不好由評價表達。對于每一門藝術會有不同的評價方式,對一座橋梁的評價,大概可以根據“安全,實用,經濟,美觀”四個基本要求來衡量。在衡量這四個基本要求的時候,同時要加入“生命周期”(Life Cycle)的理念。貫徹一個“全壽命設計”的觀念。很簡單的,如果一座橋剛通車時很好看,幾年后就變得難看的話,它的評價應該是很低的。
在討論橋梁工程的評價之前,先看看其他藝術如何評價。現就用書法為例。
書法是藝術。寫字的目的本來只是要記錄和傳達信息,但在傳達信息這個基本目的之外,對書法還有美的評價。這個“美”,就是藝術。這里,我說的是書法,不是文學。
當一個人能夠拿起筆,他就能夠寫字。起初可能是雜亂無章,但是可以模仿人家的字體。這是“臨帖”的階段,這是第1階段。多學習,慢慢就會了解寫字有不同的筆法,也會明白書法家用筆的技術,而不一定單是模仿了,這是第2階段。再進一步,就可以加入自已認為是美的成分。嘗試如何把字寫得好看,這是第3階段。加上更高深的修養,再進一步,就是自成一家了!當然,能自成一家的書法家不多: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王羲之,等等,千多年來也就不過可數的幾位吧!
上面闡述的過程,一個書法家的修養從剛入門后漸漸提升,從一個學會了執筆寫字的階段到自成一家,要經過很多努力,很多修練,才能得到提升,穿越不同的境界。但一個人能達到哪一個境界,就乎每個人的修練了。其實,所有的藝術都可以用同樣的辦法去衡量。把這幾個境界名為“能,會,美,雅”。我這個工程師的文學修養淺薄,是否恰當不敢自作評論。但如老子說:“有名萬物之母”,譬如,“天”是早已存在的東西,但“天”這個名卻是人下的定義。工程師的工作辦法之一就是把要表達的事物下一個定義,讓大家都明白所代表的是什么意思,那就一切都簡單了。
下面是我嘗試予以定義。
技術和藝術不同,技術是機械的,可以按步就班地學習;藝術是靈活的,必須在技術上再加上精神意境。也可以說,技術可以建造一座橋的身軀,藝術創造了一座橋的靈魂。一個橋梁工程師,從學校里當然已經學會了很多東西:力學,材料,結構,鋼和混凝土設計,電腦的應用,等等。同時也認識了不同的規范。這些都是技術。這樣一個工程師應該“能夠”完成一座橋梁的計算,使它達到安全的要求,可以說這個工程師是達到了“能”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工程師比較多。
比方說,如果某個工地需要一座500 m跨徑的大橋,找一個人家已經完成的500 m跨徑的橋梁作為基本方案,或者遵從一個較高級的工程師制定的方案,依照規范的荷載計算修改,應該是每一個合格工程師都可以做到的事情。這就是”能”!
澳洲悉尼港有一座大拱橋(Sydney Harbor Bridge),看起來很宏偉,可以照樣造一座;美國舊金山有座金門大橋(Golden Gate Bridge),是很漂亮的懸索橋,也可照樣建造。美國喬治亞洲有一座譚美橋(Talmadge Bridge),看起來是很清爽經濟的斜拉橋,也可以建一座。事實上,這些大橋在中國都已經復制了。基本上業主要什么橋,都可以照辦。所謂“依樣畫葫蘆”,并不困難。這也就等于是“臨帖”的階段。這是作為一個工程師起碼的水平。達不到這個水平,就不能算是工程師了。

圖1 金門大橋,悉尼海港大橋,譚美大橋Fig.1 Golden Gate Bridge,Sydney Harbour Bridge,Talmadge Bridge

圖2 悉尼海港大橋,巴拿馬運河美洲大橋,布魯克林大橋Fig.2 Sydney Harbour Bridge,Panama Canal America Bridge,Brooklyn Bridge
大部分工程師都會停留在“能”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工作是比較輕松的。人家已經做過的,可行的方案,差錯的機會比較少。上級交待下來的方案,那就更不需負責。沒有激情的工程師,就樂于沉緬在這個階段。
我并不是說因為悉尼造了一座大拱橋,我們也建一座就不夠高級。主要是看這樣一座橋在我們的橋位是不是適宜。500 m左右跨徑的大橋,可以建斜拉橋、懸索橋或者拱橋,甚至要建一座梁橋,雖然會昂貴,但也勉強可以。工程師必須根據許多當地的條件去選擇。譬如,這個跨徑,可能斜拉橋更經濟。要有能力做這樣的選擇,工程師就不能只停留在“能”的階段了。
“會”是“融會貫通”的意思。也可以說是“變通”的意思。周易系辭所謂:“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藝術不是死板的。明白道理之后,就可以變通。每一類橋型都有它的特性。為什么悉尼建一座那樣的大拱,為什么它在兩端有兩個塔,這些都有一定的原因。巴拿馬運河第一大橋——美洲大橋(Bridge of the Americas),橋型和悉尼的很相似,但并沒有塔。又例如紐約市的布魯克林大橋(Brooklyn Bridge),為什么是一座懸索橋卻又加上了斜拉索。
為什么佛羅列達州的阿考斯塔橋(Acosta Bridge)的兩個邊跨不對稱。它們的設計背景是什么?當一個工程師對橋梁結構“融會貫通”地了解之后,自然就能夠選擇最合理的結構,而不是臨帖式的抄襲了。四書中的治學之道:“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也可以作為從“能”到“會”的途徑。

圖3 阿考斯塔大橋Fig.3 Acosta Bridge
一個工程師要達到“會”的境界,自然要下很多工夫。今天這個信息靈通的世界,幾乎所有資料都是公開的。只要肯花時間和精力去研究,要達到“會”的境界應該不是太困難的事情。
對一座成功的橋梁來說,美是不可或缺的。這里,美不單是指外貌,也包括結構設計。可以把它們定義為“外在美”和“內在美”。外在美是指大家看得到的美:橋的造型,構件的比例,顏色的搭配,等等。內在美是指橋梁的結構,耐久性,安全度,等等。
外在美是指美觀。大家都知道,同是一座斜拉橋,為什么有些好看,有些并不好看?這就要看設計師對美的造詣了。美在人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一個不注重美的社會是一個很枯燥無味的社會。因為愛美是人的本性。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中,處處都記載著人們對美的追求。最顯著的是古希臘人對美的研究。他們的神廟建筑和雕像都遵循著他們嚴格的美的定律。羅馬人豪放的建筑也處處體現他們對美的追求。中國宮殿的金壁輝煌自然也離不開美。橋梁是城市的一部分,要讓一座城市美麗,市內橋梁的美觀當然是不可以忽略的。可惜今日的大學課程中大都沒有提供足夠的美學的訓練。工程師只好多用心研究,增加這方面的修養。
上面說過,一座成功的橋必須考慮“安全、實用、經濟、美觀”。美觀是外在的,是看得到的。而其他三項,安全,實用和經濟也同樣重要。例如,一座好看的橋還必須是健康的。有病害的結構不能算是美的結構。不實用的橋梁也不能算是美。對一般民眾來說,這些是不一定看得到的。可以說是結構技術上的內涵。所以,把它們定義為內在美。
“雅”要比美更進一步。一個工程師有自已的,創造性的好設計,他的橋不單只是美,而是令人向往。如傳世名畫,百看不厭。其作品也自成一家,正如王羲之的書法、八大山人的畫,那就是最高的境界了。
各家的書法不同,并不是每個人都喜愛同一家的書法。有些人喜歡王羲之的字,有些人喜歡顏真卿的字,米芾也有他的特殊愛好者。但是,喜歡顏真卿的人也都會承認米芾也是一代名家。造橋也一樣,一座成功的大橋,都會得到絕大多數人的認可。例如舊金山的金門大橋,我還沒有碰到過不喜歡它的人。
一般人心目中的藝術,常常是狹義的解釋,以為只限于繪畫、書法、音樂、雕塑、文學等純藝術。其實,所有做的事情都可以歸納為兩類:第1類是天道,研究天的工作,所謂天,就是大自然。研究大自然的真理是科學。真理是唯一的,科學家沒有選擇真理的權利,也沒有創新的空間。第2類是人道,所謂人道,就是人的事情。人的事情不是唯一的,都可以有好與不好的評價,都是不同選擇的累積。這就是藝術。藝術不但容許,而是鼓勵,甚至要求選擇和創新。
當然,造橋和書法雖同是藝術,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卻不一樣。書法是純藝術,造橋是應用藝術。寫字的本意是為了傳遞信息,書法卻不一定保留這個原意。許多書法家寫出來的東西看起來很美,很雅,但大部人都看不懂是常有的事情。這是因為書法已經脫離了文字的目的。又例如畫畫,畢加索的畫當然很高深,達到了自成一家的境界。左圖是他替他的經紀人,Kahnweller先生畫的肖像,從這幅“肖像”大概誰也攪不清楚Kahnweller究竟長得怎么樣!這就是純藝術,純藝術不需要滿足任何目的。造橋是應用藝術。那就是有用途的藝術。一座橋的基本用途是疏道交通。不能忽略這個用途,否則橋就不再是橋了。
橋梁工程的對象是人。橋梁工程是藝術,所以工程師有機會從“能”的階段,穿越“會”和“美”的階段,而達到“雅”的境界,從而成為真正的橋梁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