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歌]
請勿折斷我們的翅膀
————上海世博會閉幕式演講
[陳凱歌]

各位來賓:
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結束的日子,有機會登上這個講臺發表自己的感想,是一個光榮。2008年,北京成功地舉辦了奧運會;兩年后的2010年,上海又成功地舉辦了世博會,并以超過七千萬以上的觀眾人次而成為一次真正的人類盛舉。奧運會和世博會在中國的舉辦都強烈地暗示著世界大格局的變動,站在曾經停滿外國軍艦的黃埔江邊,回望上海過去150年間的歷史,不能不讓人感慨:中國從一個受人拒絕、飽受侵略的國家,成為人類盛會的舉辦地。無論奧運還是世博,對于中國人民來說,都具有強烈的指標意義,那就是:一個曾經受欺侮的民族終于可以昂起頭來,揚眉吐氣了。
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上海無疑是讓生活變得更美好的地方。無數的高樓拔地而起,無數的人群涌入城市,無數的燈光照亮夜空,無數的夢想在這里受到時代的檢閱。無論上海作為中國第一座現代城市的歷史多么久遠,改革開放的三十年才使它真正地實現了光榮的綻放。不僅在上海,在中國許許多多的城市中,人們享有現代化的交通工具,現代化的通訊工具,千里眼、順風耳這樣的古代神話,早已成為生活中的現實,創新成了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在一定程度上,今天的人們已經過上了神仙日子,享受著技術進步帶給我們的一切便利。
但我在此刻卻想起了一位上海的導演吳貽弓先生在30年前拍攝的一部電影,叫做《城南舊事》,電影寫的是我的故鄉,舊的、老的北京城。那時沒有手機,沒有電腦,沒有數以百萬計的汽車,那部電影里只有“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歌聲,有秋風落葉的小院,巍峨城樓上的飛燕和北京人歷經滄桑的笑臉。這部電影似乎準確地預見到,30年后,我們將和這一切告別,“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真是一句殘酷的話。我們同時喪失了端著飯碗就可以走進鄰居家同吃,夏夜里和同院的孩子們在樹下同睡,遇到危難有人同你站在一起,愛你,和你同心。一句話,城市的和諧在于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這才是城市的靈魂,這才是未來社會的方向。
一座城市的美是時間打磨的,漫長的歲月才能鑄造出這座城市的性格,城市的性格影響著城市里的人。在中國近代史上,上海發生了多少波瀾壯闊的事件,出現了多少風流人物?是上海城市的性格成就了偉大的上海人。偉大的北京人已經失去了他們的城墻,四合院,秋月與春花。這是歷史的必然。但舊的老的不一定是壞的。臺灣的白先勇先生為挽救中國的昆曲《牡丹亭》做了多少令人感動的努力?難道他所要挽救的只是一段清音妙曲?他只是想通過復活《牡丹亭》挽救屬于我們的“獨特”。我們常常用有味道來形容一個地方或一種文化,“獨特”就是它的味道,它的香氣。偉大的城市都有它的味道,上海有,北京有;偉大的文化都因獨特而偉大,但我們又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們已很難保持我們文化的獨特性。在變化的浪潮中,今天的中國人站在價值觀的十字路口。
對技術革命成果的過分依賴,使我們被機器控制。用鍵盤打字將使漢字書寫的美永遠被我們的后代遺忘。過度舒適,將使我們永遠喪失從艱難中汲取力量的能力。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與隔膜,將使我們無法用“我們的血肉,鑄起我們新的長城”。
在一個充滿變化的時代,我們知道失去的才是最珍貴的,因為失去了就永不復返。所以我們應該珍惜我們的文化和傳統,珍惜我們的記憶。就像一位獻身的青年革命領袖說的:人愛自己的歷史就好像鳥愛自己的翅膀,請勿折斷我的翅膀。珍惜過去,珍惜舊的存在。我們是誰是因為我們父輩是誰,祖輩是誰。今天的舊正是昨天的新,明天的新也一定由過去和今天一同創造。珍惜快樂,也珍惜苦難,所有快樂的花朵都在苦難中綻放。所有的苦難在時間母親的懷抱里都不是白白的付出。
我是一個電影導演,我愿像小學生識字一樣,逐漸認識我們的文化,介紹我們的文化,讓我們的文化幫助我們重新撿起我們曾經擁有過的:對自己的信心,對他人的信心,對將來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