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卡將成“銀行卡”
國務院新聞辦于2011年8月30日上午10時舉行新聞發布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助理李東榮向媒體介紹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障卡加載金融功能的相關工作情況。
據悉,隨著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業務的發展,城鄉居民、靈活就業人員在參保繳費、領取各項待遇、醫療費用實時結算等方面,需要社保卡更多地與金融服務相結合。正是出于這樣的考慮,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與中國人民銀行聯合發布了《關于社會保障卡加載金融功能的通知》,決定在社會保障卡上加載金融功能。
李東榮表示,加載金融功能的社會保障卡是持卡人享有社會保障和公共就業服務權益的電子憑證,它既具有社會保障服務的基本功能,又具有銀行服務的功能,可依托銀行現已遍布全國的支付結算網絡,為參保人實現持卡繳費、待遇領取、費用結算支付以及異地資金劃撥,現金提取消費等提供支付結算手段。
首先是醫療保險的范圍。從去年的情況來看,全國參加職工醫療保險、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人員已經超過12.6億人,其中有9.4億人次在醫保當中發生了結算關系。
社??ǖ墓δ芡卣怪饕丘B老保險的待遇領取,以及養老保險的個人繳費。新農保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開展并且迅速普及之后將有1.6億人領養老金,每年就算領12次就發生幾十億次的支付關系,更不用說還有上億人在個人繳費環節要發生結算關系。
此外,200多萬失業保險金領取人員,200多萬生育保險待遇領取人員,150多萬工傷保險待遇享受人員,也可以通過這張卡享受到社會保障的服務。
現在我們發行的社會保障卡的芯片容量成倍于居民身份證,除了基本信息之外,還記錄了大量動態信息,包括每一次繳費、每一次領取待遇、每一次就醫的資金支付等等。但是居民身份證本身的功能定位主要是社會管理,它不太可能提供非常廣泛的公共服務。所以從目前的情況看,一證一卡都是政府提供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重要載體,現在不太可能相互取代。
李東榮表示,從目前我們掌握的情況看,社??ㄔ旒俚目赡苄允菢O其低的。我們這個卡一開始定的要求是采用密碼算法,采用芯片技術合作,有很嚴格的密鑰管理體系和審批程序,這個審批和過去不同的是兩個部門都要審批,所以從審批管理層次來說是非常嚴格的。
考慮到加載金融功能社??ㄊ欠沼趶V大境內的參保人,所以使用范圍也是在境內。
胡曉義說,現在全國有7千多家縣及縣級以上的社保機構,任何一家社保機構都可以查詢記錄。現在還有19萬基層的社保服務站點,在鄉鎮、街道、社區,我們的目標是這些基層服務站點將來全都可以查詢。
社會保障卡作為政府的一項公共服務職能的體現,主要費用是由政府承擔的。這個主要的費用不是我們見到的這張卡,而是在卡后面的系統建設、維護,以及人工成本的大量支出,主要費用是由政府來承擔的。而這張卡本身是對持卡者原則上只收取工本費,據我們了解,就像居民身份證在發證時也只是收取工本費是一樣的。
發卡成本和收費都是由各省財政部門和物價管理部門共同制定標準的,大致的工本費是20—25元。雖然有這樣的標準,但許多地區在發卡過程中是減免費用的,特別是對生活困難的群體。還有的是利用各種資源來分攤成本,減少甚至免去了第一次發卡的費用。
持卡者也應該保護好這張卡,不要出借,避免丟失,盡量避免破損,因為如果補卡還是需要費用的。補卡費用也是為了引導形成一種機制,就是為了讓大家能夠保護好自己的權益。
(本刊記者陳萌綜合整理)
□ 編輯 陳 萌 □ 美編 閻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