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苑二剛
城里“醫院”開進村
□ 本刊記者 苑二剛
1 0月29日一大早,81歲的閆寺鄉鳳凰集村村民李慶蓮沒有吃飯就出了門,昨天村里的廣播說市里的“農民健康服務行動”醫療車要來村里,可以免費為65歲以上的老人體檢。她這幾天腿腳有點沉,就決定也去體檢一下,讓城里的醫生看看怎么回事。
醫療車就停在村里的衛生室門口,等步履蹣跚的她來到時,醫療車前面已經排起了幾十人的隊伍了,村民都知道醫療車來一趟不容易,都早早來等候體檢了。
同全國很多地區一樣,山東省聊城市也面臨著城市衛生資源不均衡、農村衛生人才匱乏、技術水平低的問題。很多農民群眾,尤其是偏遠鄉村農民群眾的就醫需求還不能完全滿足,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時有發生。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2010年4月以來,聊城市通過開展“農民健康服務行動”,利用專用車輛和設備,選配城市衛生技術骨干下鄉進村,讓偏遠地區的農民不出村就能享受到市、縣級水平的醫療服務,并借此培訓了農村衛生人才,有效推進了城鄉醫療衛生服務事業的均等化發展。
一年多來,已經有22萬余偏遠農村的農民在家門口享受到了城市大夫的服務,節約醫藥費用1140余萬元。
“大娘,您高壓136 ,低壓86 ,血壓正常。” 考慮到李慶蓮老人年齡大了,參加這次“農民健康服務行動”的聊城市東昌府區婦幼保健院的醫生蘇靜讓老人插了個隊,用腕式電子血壓計為老人測量了血壓。
緊接著,老人登上“豪華”的體檢車,作了血常規、尿常規、心電圖、胸透、彩超和婦科等7項檢查。
一會兒,李慶蓮老人拿著檢查表高興地說:“你看,作了這么多檢查一分錢也不用花,這要是到醫院檢查得花不少錢呢。”此時,工作人員已經將老人的查體結果和相關信息納入了“農民健康檔案”。
在一些村民參加體檢的同時,隨車前來的護士還把一些醫療健康的宣傳資料免費派發到周圍圍觀的村民手里。
考慮到行動的持續性,并不是所有的健康服務都是免費的。“像李慶蓮這樣65歲的老人,還有退伍軍人我們提供的是免費服務,其他村民的檢查還是要收一定費用,但僅僅是成本費用。我們還把一些收費的B超、X光、心電圖檢查等項目根據服務對象的需求搭配成‘套餐’讓村民自行選擇。醫療服務車上的這些設備價值120多萬元,只花30元就能做涉及內科、彩超、胸透、心電圖、血檢、乙肝、婦科等7個項目的檢查,這樣的檢查正常收費怎么也得上百元。”東昌府區婦幼保健院副院長張玉鳳介紹說。
東昌府區婦幼保健院這次出動的“農民健康服務”醫療車,連司機在內共有12人,都是醫院最好的醫生和護理人員。除了雨雪等特殊天氣,每周要下鄉五次。這一段時間因為還處在農忙季節,減少為每周三次。
村民最大的健康問題是健康醫療知識太欠缺、觀念太落后,很多疾病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造成的。“前來就醫的村民大部分是婦女老人,不少人患有高血壓,也有患慢性心臟病和腦梗塞的,導致這些疾病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的生活習慣。我在為病人診斷過程中就提醒他們飲食要低鹽低脂,注意藥物控制,經常鍛煉身體,發現病情惡化的征兆及時到醫院就醫。”醫生蘇靜說。
醫療車上,村里的老人在接受診療。圖/苑二剛
“醫療設備一車裝,城里醫生常下鄉。少花錢,不出村,高質量醫療服務送上門。”這是鳳凰集村的村民為進村醫療服務編的順口溜,可以說真實反映了村民們的心聲。
據了解,“農民健康服務行動”的內容包括為農民群眾診斷疾病,健康體檢,開展健康教育,建立居民健康檔案,開展醫療技術傳、幫、帶活動五個方面。聊城市各縣市區各選出一家醫療機構,購置了一輛下鄉專用醫療車輛,每部車輛上都配備了 100多萬元的專業設備。目前,有 9輛醫療服務車下村巡回為農民服務。
“在農民健康服務行動過程中,全市衛生系統堅持了‘六個優先’原則:烈軍屬優先,老年人優先,鰥寡孤獨優先,慢性病、地方病高發村優先,衛生室薄弱村優先,偏遠鄉村優先,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為廣大農民群眾提供服務,充分體現黨委、政府對邊遠鄉村和弱勢群體的關懷。” 聊城市衛生局局長劉德勇向記者介紹。
由于堅持公益性原則,費用收取都是保本微利,最大限度地惠及了農民,這項行動受到農民的普遍歡迎。
“現在年輕人大多出去打工了,村里留守的都是老人、婦女、孩子,健康問題不容忽視。免費或者花很少的錢就能讓市里大醫院的醫生看病,這是村民以前連想都想不到的。村里老少都希望醫療服務車能經常來。”聊城市高馬社區書記馬慶華說。
農村基層衛生院從中也受益頗多。隨同東昌府區“農民健康服務”醫療車前來還有東昌府區閆寺鄉衛生院院長蘇磊及院里其他幾個醫務人員,他們是來協助醫療車上醫務人員進行工作的。“基層衛生院對這樣的行動非常歡迎,因為市、縣醫院的專家到村時,我們會請他們對鄉村衛生人員進行培訓,這提高了鄉村衛生人員的素質。同時通過這項行動,農民增加了對正規衛生工作人員的信任。現在就有很多農民通過專家診治后,到鄉鎮衛生院接受進一步治療。”蘇磊說。
城市的醫務人員也通過下鄉,體會到了基層衛生人員的艱辛,更多了解到了農民的疾苦。
“隨著接觸時間多了,宣傳力度大了,他們的醫療健康觀念也有了很大提高。看到有些人因為自己而發生的變化心里很高興。通過這種活動,村民自然對你很信任,遇到病需要到醫院治療時自然會想到你。這也是對一個潛在市場的培養過程。”醫生蘇靜這樣描述自己的收獲。
剛剛參加了“農民健康服務行動”的聊城人民醫院的主任醫師、醫學博士高建魯也認為這樣的行動非常有必要。“我們通過參加農民健康服務行動,發現農村眼病發病率很高。很多病人都認為眼疾就是眼花,無所謂。如果延誤治療,后果很嚴重。農民健康服務行動就是聊城衛生人對農民的保護。”
據悉,“農民健康服務”行動啟動以來,在一年半的時間內共為農民診斷疾病22萬余人次,健康體檢15.07萬余人次,免費發放健康教育宣傳材料70.25萬份,建立農村居民健康檔案42.06萬人份,為農民節約醫藥費用1140余萬元,同時還培訓了鄉、村衛生技術人員8000余人次。
“農民健康服務行動”受到各方歡迎,效果明顯,劉德勇更希望這一行動能夠長期進行下去,強化基層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加快鄉、村衛生技術人才的培養,讓農民得到更多的實惠。
而保證行動的長期有效性,最重要的就是必須解決行動的資金來源問題。目前聊城各縣(市、區)做了很多有益的嘗試。有的縣區用新農合節余基金來支持一部分,有的是政府財政給予補貼,免費向農民群眾提供,也有的只向服務對象收取成本費。可以說,聊城農民健康服務行動的良性運行機制已基本形成。
“這項行動將成為一種制度。我們要做的就是這樣一個探索:在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足的情況下,利用醫療專用車來優化醫療資源配置,使最偏遠的群眾能夠得到優質醫療資源的服務。”聊城市市長林峰海說。
醫改的終極目標是百姓滿意——訪聊城市衛生局局長劉德勇
劉德勇近照
本刊記者:請您介紹一下聊城市農民健康服務行動是在怎樣的背景下提出來的?它經歷了怎樣的醞釀階段?
劉德勇:近年來,聊城市圍繞著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先后實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程,使農村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有了明顯的改善。但仍存在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水平不高、廣大農民群眾缺醫少藥的現象,農民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仍時有發生,如何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成了工作的重中之重。經過調研,我們決定按照省衛生廳醫改總體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全面提升年”的戰略部署,結合實際,明確提出了七大提升目標,實施全民健康工程,全面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也就是在這一大背景下,農民健康服務行動應運而生。
本刊記者:聊城市農民健康服務行動是否進行了體系建設,從而來確保“行動”的暢通?
劉德勇:聊城市在服務基層實施方案的落實過程中,建立了“政府負責、部門監管、多方支持、統一協調、運行暢通”的服務體系。
一是建立了領導體系。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按照聊城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聊城市農民健康服務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聊政辦發〔2010〕11號)要求,成立了以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有關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組織領導體系,成立工作班子,明確了部門職責,為農民健康服務行動提供了組織保障。
二是建立了管理體系。按照市政府《實施方案》的要求,結合自身實際,各縣(市、區)明確了衛生行政部門、縣級醫療單位、鄉村組織、鄉鎮衛生院以及村衛生室的管理權限,承擔的職責任務,為確保農民健康服務行動暢通運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是建立了服務體系。各縣(市、區)衛生行政部門對本縣(市、區)的健康服務行動運行的時間,服務地點,專業技術人員,相關責任人,按月形成農民健康服務行動日程表,為農民健康服務行動提供了責任保障。
本刊記者:作為與百姓切身相關的民生問題,醫改已經進入深水區,聊城在下一步有什么具體的規劃?
劉德勇:醫改我認為作為一個重要的民生問題,長期以來積累了很多體制機制問題,而這些問題的解決絕非一朝之功,也絕非衛生部門一個部門就可單獨解決。我們能做的是什么呢?和一些大城市不同,聊城這樣中等城市“看病難”已經基本不是一個問題,我們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城鄉醫療衛生資源的不均衡,解決一些邊遠地區的看病難問題。
本刊記者:你對未來的醫改是否具有信心?
劉德勇:醫改的最終目標是讓百姓滿意,凡事只要你要圍繞這個終級目標去開展工作,結合實際情況、實際需要去開展,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 編輯 崔銀娜 □ 美編 閻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