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罰款亂象

從1994年起,國家開始治理公路亂罰款現象。但治理17年來,亂罰款現象反而愈演愈烈,全國每年公路罰款高達4000億元。
罰款不開票 近日,記者乘坐一輛從內蒙古開往河南的大貨車,感受公路罰款狀況。剛通過內蒙古陜西交界的高速公路收費口,大貨車就出了故障,停在附近的休息區修理。不久,路政人員趕到,違規扣下了只有交警才有權力扣留的行駛證,并稱大貨車在這里停一小時要罰款300元。三小時后,大貨車還沒有修好,路政人員再次趕來,要罰款900元。在司機的哀求下,路政人員說,如果不開票只需交600元。司機最終交了600元,才拿回自己的行駛證。
罰款與財政四六分成 河南西峽縣專門替大貨車司機維權的王金伍告訴記者,河南省鎮平縣交警部門違規隱蔽測速、拍照罰款,已經被他“抓住”8次,卻仍在違規執法。這自然是因為其背后有著巨大的經濟利益。
王金伍告訴記者,他從黑龍江省林甸縣一位運管站站長那里了解到,公路罰款上交當地財政40%,其余的就留給站里。這位站長告訴王金伍:“去年罰了294萬元,站里的日子相對好過了。”
不卸貨光罰款 記者了解到,目前公路罰款最主要的是超載罰款。根據公安部印發的《交通警察道路執勤執法工作規范》以及其他多個法律法規的規定,對超載車輛必須要卸貨到不超載才能放行。但這樣有效的治超措施,似乎被基層執法部門“忘記”了。記者在河南、陜西、內蒙古10天的調查中,從沒有見過一輛超載的車輛被卸貨。司機們說,錢一交就可以走,他們的主要目的就是罰款。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認為,這是典型的“養魚執法”。因為只有這樣,執法部門才能持續不斷地得到罰款收入。
(據央視《經濟半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