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 朗 丁偉潔 洪婷婷 宋 慧 蔣 卓
(徐州醫學院)
徐州市區天主教信眾心理異常多因素研究
◆卓 朗 丁偉潔 洪婷婷 宋 慧 蔣 卓
(徐州醫學院)
本文采用隨機整群抽樣的方法抽取徐州市天主教信眾開展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510份,得出結論:信眾的心理異常患病率高于普通社區居民,危險因素與軀體健康和醫療保障相關,大力發展普通居民的醫療保險能有助于信眾心理健康。
宗教信仰 心理健康 多因素分析
隨著我國社會轉型加快,國家經濟水平提高和社會文明進步以及信教群眾數量不斷增加,了解我國宗教信眾心理健康狀況極其影像因素已經成為當前迫在眉睫任務,這也是建設和諧社會不可忽視的問題。本研究通過深入調查蘇北天主教信仰群體,查明宗教信仰對人群的心理和行為的影響,分析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為制定相關的宗教信仰政策提供決策依據。
使用隨機整群抽樣的方法抽取徐州市南關教堂和復興教堂的信眾,發放問卷550份,收回有效問卷510份,有效回收率92.7%。
由經過統一培訓的調查員一對一詢問調查對象,調查內容包括宗教信仰人群的基本情況、軀體健康、生活習慣、社會關系、心理健康、社會關懷等,同時使用SCL-90心理量表進行測量。采用Epidata3建立數據庫,進行雙錄入。使用SPSS15.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分析處理。
SCL-90因子得分超過常模定義為該因子異常,有一個因子得分大于等于2或者SCL-90總得分大于等于160分定義為個體心理異常。
本次調查共獲取宗教信仰人群有效樣本510例。其中,男性86人(16.9%),女性424 人(83.1%);45 歲以下青年110 人(21.6%),45 到 64歲的中年247人(48.4%),65歲及以上的老年153人(30.0%)。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 208人(40.8%),初中 186人(36.5%),高中技校 78人(15.3%),大專及以上38人(7.5%)。婚姻正常 397人(77.8%)。工人70 人(13.7%),管理工作者18 人(3.5%),服務業32 人(6.3%),無業101人(19.8%),已退休234 人(45.9%),其他55 人(10.8%)。
認為信教自由的462人(90.6%)。信眾中家里人對其信教支持的420(82.4%)。信教后心情好多了的484人(94.9%)。就信教原因,為家人祈禱的213人(41.8%),解除心理壓力144人(28.2%),對宗教文化好奇32人(6.3%),其他121 人(23.7%)。認為上帝存在的484 人(94.9%)。
信眾SCL-90得分與全國常模的比較見表1。表1顯示,信眾除了軀體化因子超出了國家平均常模外,其余的因子均不高于常模。其中,人際關系敏感、憂郁、焦慮、敵對、偏執因子明顯低于全國常模,強迫癥因子略低于全國常模,而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則與常模無明顯差異。

表1 信眾SCL-90各因子得分與全國常模比較(±s)
根據SCL90量表測量和全國常模判斷,調查對象中心理正常318人(62.4%),心理異常192人(37.6%)。經卡方檢驗,在基本情況、軀體健康、生活習慣、社會關系、心理健康、社會關懷等方面有如下9個變量存在統計學意義,詳見表2。

表2 心理異常的危險因素分析
沒有統計學差異的變量包括:性別、年齡組、是否黨員、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狀況、當前職業、信教前2年內有無重大事故、家人是否支持信教、是否認為現在宗教信仰自由、信教后心情有無變化、信教的原因、是否認為上帝真的存在、是否經常吸煙、是否經常喝酒、是否經常進行體育鍛煉、最小的孩子是否在身邊、現在的社交范圍、父母目前的身體狀況、和兄弟姐妹是否經常聯系、和鄰居是否經常聊天、患病時對待病情態度、有無醫療保險等。
為了有效控制混雜因素的影響,使用logistic回歸法進行心理異常的多因素分析,以心理是否健康為因變量y,以上變量為自變量構建方程,結果顯示,方程有意義((2=63.422,P <0.001,R2=0.159),模型詳見表3。

表3 信眾心理健康狀況的logistic回歸分析
徐州市區宗教信仰人群以中老年女性為主,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基于為家人祈福(41.8%)或解除心理壓力(28.2%),而來。超過90%的信眾認為宗教信仰自由,并認為自己信教后心情好多了,信眾對政府薪金也較滿意。這不僅體現了國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也表現出了宗教信仰特殊的心理安慰作用。
宗教信仰人群中心理異常發生率較高,為37.6%,高于本地區社區居民(26.3%)。信眾本身出于解除心理壓力、擺脫身心痛苦而信教,可以認為心理異常是信教的一個重要原因。通過與全國常模比較發現天主教的信眾人際敏感因子、憂郁因子、焦慮因子、敵對因子以及偏執因子明顯好于全國平均水平,強迫癥因子也稍好于常模水平,而恐怖因子、精神病性因子未見明顯差異,信眾的軀體化因子則高于常模水平。研究者任務宗教信仰對提高人群的心理狀況可能有幫助,而對生理狀況的幫助不明顯。
根據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身體健康狀況較好、對未來充滿信心、有足夠的錢支付醫療費用是宗教信仰人群心理健康的保護因素,說明除了信教之外,良好的衛生服務和良好的健康狀況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必要條件。
有研究表明,我國天主教的信眾已經超過3億,一方面,說明我國宗教發展的社會環境越來越寬松,另一方面,也說明一些心理問題的衛生服務需求沒有得到有效滿足,大力發展醫療保障體系,努力提高社區衛生服務能力,加強對心理健康的重視,仍然是當前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1]蘇祥.中國農民基督教徒信教原因探討[J].法制與社會,2008,12(下).
[2]金華,吳文源,張明園.中國正常成人SCL-90評定結果初步分析[J].中華神經精神病雜志,1986,12(5).
[3]卓朗,洪婷婷,丁偉潔等.徐州地區不同居民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中國公共衛生,2010,(10).
[4]卓朗,張訓保,劉益明等.蘇北地區失地農民心理異常與社會保障多因素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1(17).
[5]郭春梅.當代中國社會的傳統民間信仰[J].滄桑,2005,(1).
[6]王作安.今日中國宗教情況——宗教容忍、宗教自由和宗教實踐[J].中國宗教,2008,(10).
[7]田忠福,代小紅.試論宗教信仰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系[J].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9,(1).
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08SJB840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