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健壯

2010年,中國、美國、俄羅斯、歐空局國家、日本、印度、以色列和韓國進行了航天發射。這些國家共進行74次航天發射,其中有23次商業性發射,占總發射次數的31%。2010年的航天發射總次數比2009年少4次,降低約5%。
2010年74次航天發射有4次失敗。4月15日,印度“靜地衛星運載器”(GSLV)2型火箭發射“靜地星”4通信與導航衛星失利;6月10日,韓國“航天運載器”(KSLV)1型火箭發射“科技星”2B低地軌道大氣研究衛星失敗;12月5日,俄羅斯“質子”M火箭以一箭三星方式發射GLONASS導航衛星沒能成功;12月25日,印度GSLV-1型火箭在發射“印星”4D(“靜地星”5P)地球同步軌道通信衛星時于升空后不久爆炸。
俄羅斯進行了13次商業性發射,約占總商業性發射次數的57%;美國進行4次商業性發射,占17%;阿里安航天公司發射6次,占26%。
2010年23次商業性發射創收約24.5億美元,比2009年多4300萬美元,增長1.78%。歐空局國家收入門13.2億美元。俄羅斯創收8.26億美元。美國獲得3.07億美元。
74次航天發射共運載了110個有效載荷,其中33個是商業性有效載荷,其余77個是民用、軍用或非營利目的的有效載荷。
23次商業性發射運載了44個有效載荷,其中31個為商業性有效載荷。44個有效載荷包括23顆非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和21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非地球同步軌道衛星是“低溫星”2、“空間環境可靠性驗證集成系統”(SERVS)2、“獵鷹”9火箭驗證飛行模擬樣船、“皮卡爾”、“樣機研究儀器與空間任務技術進步(PRISMA)主星”、“PRIS-MA-目標星”、“大地合成空徑雷達X數字高程新增星”、6顆“全球星”2、“地中海天宇”4、“龍”C1試驗飛船和8顆小衛星。地球同步軌道衛星是“國際通訊衛星”16、“靜地業務環境衛星”P、“回聲星”14、SES-1、“阿斯特拉”3B、“聯邦國防軍通信衛星”2、“巴德爾”5、“阿拉伯星”5A、“通信、海洋與氣象衛星”1、“回聲星”15、“尼羅星”201、“非洲區域衛星通信組織(RASCOM)非月”1R、XM-5、“廣播衛星”3b、“歐洲通信衛星”W3B、“天地”1、“國際通信衛星”17、“高適應性衛星”(HYLAS)1、“KA星”、“韓星”6和“西班牙星”1E。
商業性發射運載的民用、軍用或非營利目的的衛星有5顆政府民用衛星——GOES-P、“皮卡爾”、“PRIS-MA-主星”、“PRIS-MA-目標星”、“地中海天宇”4,8顆軍用衛星——德國國防部的COMSATBw-2及分別屬于美國陸軍、國家偵察辦公室(NRO)和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7顆小衛星。
全球2010年共進行了51次非商業性發射,運載了66個商業性和非商業性有效載荷。4次非商業性發射失敗,即印度GSLV-2型火箭發射“靜地星”4失敗,韓國KSLV-1火箭發射“科技星”2B失敗,俄羅斯“質子”M火箭發射GLONASS導航衛星失敗,印度GSLV-1型火箭發射“印星”4D失敗。
非商業性發射還運載了2顆商業性衛星,即印度的兩顆通信衛星——“靜地星”4和“印星”4D均發射失敗。

非商業性發射運載了31個政府民用有效載荷,其中中國9個——“遙感”9、“遙感”10、“遙感”11、“實踐”6、“實踐”12、“天繪”1、“鑫諾”6、“嫦娥”2和“風云”3B,俄羅斯10個——5艘“進步”號貨運飛船(ISS-36P、37P、38P、39P、40P)、4艘“聯盟”號載人飛船(ISS-22S、23S、24S、25S)和“信使”M2,美國4個——STS-130、STS-131、STS-132和“太陽動力學觀測臺”(SDO),日本4個——“曉”、“伊卡洛斯”、“大學航天工程聯合會技術實驗載體”(UNITEC)1和“準天頂衛星”(QZS)1,印度3個——“制圖星”2B、“阿爾及利亞星”2A和“學生星”,韓國1個——“科技星”2B(失敗)。
非商業性發射還運載了29個軍事有效載荷,其中以色列1個——“地平線”9,挪威1個——“自動識別系統星”(AISSat)1,中國6個——5顆“北斗”導航衛星和1顆通信衛星,美國7個——X-37B軌道試驗飛行器、CPS-2F1、“先進極高頻”(AEHF)1、NRO L-32、NRO L-41、“天基監視系統”(SBSS)1和“空間試驗計劃”(STP)S26,俄羅斯14個——“彩虹”1M、GLONASSMRl9-2l、“宇宙”2462、“宇宙”2463、“宇宙”2469、GLONASS-M36~38、“子午線”3和GLONASS-M39~41(失敗)。
還有非營利性組織的4顆衛星通過非商業性發射升空,即瑞士的“技術創新星”(Tlsat)1及日本的“鹿兒島星”、“愿星”和“早稻田星”2。
中國 中國2010年全年共進行15次航天發射,全部成功。這表明了中國長征系列運救火箭和各類衛星技術的進步。“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全年發射5顆衛星。該系統是中國獨立發展、自主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中國將于2020年前后建成覆蓋全球的導航系統。
俄羅斯 俄羅斯2010年進行了31次航天發射,其中13次為商業性發射。國際發射服務公司發射8枚“質子”M火箭,各運載1顆商業地球同步軌道通信衛星,創造了年發射次數新高。宇宙運輸國際航天公司發射3枚“第聶伯”火箭,共把5顆衛星送入軌道。1枚“呼嘯”號火箭把SERVIS-2衛星送入軌道。l枚“聯盟”2型火箭把6顆“全球星”2送入軌道。由阿里安航天公司經營的“聯盟”2型火箭將從2011年開始在圭亞那航天中心發射。

俄羅斯進行了18次非商業性發射,其中9次執行的是國際空間站任務,8次為軍用衛星發射,1次是民用衛星發射。
美國 美國2010年共進行15次航天發射,其中4次為商業性發射。在11次非商業性發射中,3次是航天飛機飛行任務,2次是運載國家偵察辦公室的保密衛星,5次是發射國防部衛星,1次是運載NASA衛星。
波音發射服務公司:波音發射服務公司為商業用戶提供“德爾它”系列火箭發射服務,2010年實施2次商業性發射。“德爾它”4型火箭將GOES-P氣象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軌道。“德爾它”2型火箭將意大利“地中海天宇”4衛星送入低地軌道。
軌道科學公司:軌道科學公司向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市場提供“飛馬座”、“金牛座”和“人牛怪”火箭,2010年用“人牛怪”4型火箭進行了2次發射,分別將SSBS-1和STP-S26送入軌道。
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正在研制“獵鷹”系列火箭,面向政府和商業用戶。“獵鷹”1型火箭2006年3月首次發射,以失敗告終。2007年3月進行的第二次發射也告失敗,但飛行狀態好于第一次。2008年8月和9月連續進行了第3和第4次發射。第3次發射因一、二級分離后相撞,導致衛星未能入軌。第4次發射圓滿成功,把模擬有效載荷送入低地軌道。2010年6月太空探索公司進行了“獵鷹”9型火箭的首次飛行,成功地將“龍”貨運飛船的模擬樣船送入低地軌道。12月,該型火箭再次發射,進行NASA“商業軌道運輸服務”(COTS)項目下的驗證飛行,將“龍”C1試驗飛船送入低地軌道。飛船繞地飛行兩圈后成功再入,在太平洋上濺落。“獵鷹”9為兩級液體火箭,低地軌道運載能力為1.04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為4.68噸。捆綁兩個與芯級直徑相同的模塊構成的重型“獵鷹”9火箭低地軌道運載能力可達30噸。

聯合發射聯盟公司:波音和洛-馬各出資50%于2006年年底成立了聯合發射聯盟公司,旨在聯合滿足美國政府的非商業性發射需求。波音提供“德爾它”系列火箭,而洛-馬則貢獻“宇宙神”5系列火箭。2010年,聯合發射聯盟公司為美國政府提供了6次發射服務。2枚“德爾它”4型火箭分別運載了國防部的GPS-2F1和國家偵察辦公室的NRO L-32衛星。4枚“宇宙神”5型火箭先后將NASA的“太陽動力學觀測臺”、波音為美國空軍研制的X-37B可重復使用無人航天飛機、美國空軍的AEHF-1通信衛星和國家偵察辦公室的NROL-41衛星送入軌道。
聯合航天聯盟公司:聯合航天聯盟公司也是波音和洛-馬的合資公司,經營NASA航天飛機的發射服務。該公司2010年實施了3次發射任務。“亞特蘭蒂斯”號、“奮進”號和“發現”號都成功地進行了往返于國際空間站的飛行,支持了國際空間站建設工作。
歐洲 “阿里安”5火箭2010年執行了6次雙星發射任務,把12顆通信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軌道。這12顆通信衛星中11顆是商業衛星,1顆是軍用衛星。

印度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2010年實施了3次非商業性發射,4月15日,GSLV-2型火箭在發射“靜地星”4通信與導航衛星時失敗。7月12日,“極軌衛星運載器”(PSLV)火箭將印度、阿爾及利亞、瑞士和挪威的5顆衛星送入軌道。12月25日.GSLV-1型火箭在升空后不久爆炸。“印星”4D衛星被毀。
日本 日本H-2A火箭2010年成功進行了2次航天發射。它5月21日發射了4顆低地軌道衛星和2顆星際探測器,9月11日把1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送入軌道。
以色列 以色列“彗星”2火箭6月22日把以國防部的“地平線”9偵察衛星送入低地軌道。
韓國 6月10日,韓國KSLV-1型火箭在發射“科技星”2B時失利。這是該型火箭的接連第二次失敗。第一次失敗是在2009年,當時未能把“科技星”2A送入軌道。KSLV-1火箭第一級由俄羅斯提供,使用液氧/煤油發動機。第二級使用韓國自制的固體火箭發動機。
2006~2010年,世界各國共進行355次航天發射,平均每年71次。俄羅斯和美國進行了大部分的航天發射,其次是中國和歐洲國家。
這5年間共有120次商業性航天發射。商業性發射年發射次數有較大波動,從2006年的21次,爬高到2008年的28次,再下跌到2010年的23次。5年中,俄羅斯進行了56次商業性發射,占總數的46.7%;歐洲27次,占22.5%;美國19次,占15.8%;海射公司16次,占13.3%;中國2次,占1.7%;印度1次,占0.8%。

商業性非地球同步軌道發射需求上世紀90年代末達到高峰,2007年前的4年間呈現疲軟,2007年和2008年又現堅挺,但沒能延續下去,2009年重新跌入不景氣狀態,而2010年又回升到較高水平。市場回暖主要是因為要發射原有衛星星座(如“軌道通信”和“全球星”星座)的補網衛星和要建設新的衛星星座,如德國的“合成孔徑雷達-放大鏡”(SAR-Lupe)星座及由意大利航天局和國防部共建的“地中海天宇”高分辨率雷達衛星星座。
2006~2010年發射升空的商業性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維持在21顆左右,2008年有個跳躍,達到23顆。商業性非地球同步軌道衛星2006年僅發射了3顆,2007年發射了13顆,2008年為19顆,實現了大幅度跳躍。2009年發射的非地球同步軌道衛星數量陡降,僅有4顆,但2010年又有個跳升,達到12顆。

2006~2010年,世界商業性發射服務收入穩步增長,5年間幾乎翻了一番,從2006年的14.24億美元增長到2010年的24.53億美元,5年共創收約98.56億美元,年均19.71億美元。
1. 自2006年以來,近67%的商業性發射是發向地球同步軌道。可以說,地球同步軌道通信衛星是推動商業性衛星發射服務市場發展的主要動力。
2. 現有的中低軌道通信衛星星座近幾年需要補充新的衛星。新一代通信衛星系統將替代現存的通信衛星星座,執行其他任務的衛星星座也在不斷出現。新研制的運載工具正陸續投放市場。這幾個因素勢必推動對非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的發射需求。
3. 由于新一代大推力運載火箭的研制成功,超大型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發射需求將增長。
4. 由于超大型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將形成發展趨勢,小型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將走下坡路,導致該類衛星發射需求的減少。
5. 國際性的科學衛星將是大部分低地軌道發射服務的對象。
6.“獵鷹”9火箭2010年兩次發射成功,成為發射周期短、費用低、能滿足軍用和商業用戶需求的新型火箭,將與“天頂”3SL型、“質子”號和“阿里安”5火箭在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上一爭高低。
7. 韓國KSLV-1小型運載火箭雖2010年的再次發射以失敗告終,但韓仍會力圖在商業性衛星發射服務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