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佳躍
“吞吞、吐吐”做足循環經濟大文章
——盤江精煤股份公司廢物再利用打造綠色低碳礦區側記
□ 劉佳躍

這幾天,貴州盤江精煤公司土城礦行政科的職工特別忙碌,他們正在小云尚家屬區挨家挨戶安裝瓦斯進戶管路,要不了多久,這個片區近3000名職工家庭將用上清潔的瓦斯氣。加上此前用上瓦斯氣的礦區職工和當地群眾,土城礦受益于民用瓦斯氣的總人數已經超過7000人。而這僅僅是盤江公司巧用廢物造福職工、打造綠色低碳礦區的一個縮影。
盤江精煤股份公司是一個年產原煤超過1000萬噸的特大型國有煤礦企業,現有6對生產礦井和兩對控股礦井。每年上千萬噸的原煤產量,再加上所有礦井都屬于高瓦斯礦井,瓦斯資源十分豐富。過去,礦區職工一談到瓦斯無不膽戰心驚,因為曾經發生的幾起瓦斯事故讓他們記憶猶新。因此,每年有超過1.7億立方以上的瓦斯被當成廢氣被白白排放掉。“不做色彩單調乏味的‘黑蝴蝶’(指單一的煤炭產品),要做就做五彩斑斕的‘多彩蝴蝶’(以煤為主,多業并舉)。”從2008年起,公司領導及時轉變思想觀念,確立了“以煤為主、多業并舉、科學發展,建設資源能源大企業集團”的發展方式,確定了“煤炭產業、煤化工、煤矸石發電、鐵合金、建材生產”的“五大板塊”發展體系,吹響了“節能環保、低碳減排”的集結號,成立了煤層氣開發利用公司,首先把目光瞄準了礦區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礦井瓦斯。
一場煤層氣開發利用的熱潮在盤江大地上洶涌而動。從2008年開始,盤江公司投入資金1.4億元,先后建起了14座瓦斯發電站。昔日威脅著礦井安全和職工生命健康的瓦斯轉眼間變成了人見人愛的香餑餑,瓦斯發電站產生的電力源源不斷地供給井下生產,而發電產生的余熱水又被引到職工澡堂,成為井下職工洗澡用的水源,原有的燃煤鍋爐被一個個取消。據有關部門統計,“十一五”期間盤江公司利用瓦斯6014萬余立方米,發電15719萬度,建設余熱利用鍋爐61套,累計完成節能量24萬噸標煤,噸原煤綜合能耗為12.9公斤標煤,化學需氧量減排480噸,二氧化硫減排78噸,瓦斯綜合利用率已由2007年的8.84%提升至2010年的30%。
瓦斯利用開了個好頭,盤江公司又在煤泥、煤矸石發電上動開了腦筋。原煤洗選加工、井下原煤回采都會產生大量煤泥和矸石,如何把這些“廢物”再利用,既能夠產生經濟效益,又對環境保護作出貢獻,是盤江公司歷屆領導都在思考的課題。現在,公司下屬的火鋪煤矸石電廠,年發電量可達6億度以上,年節約標煤16萬噸,煤泥、矸石的摻燒率達85%以上,成為西南地區首個環保型煤泥矸石電廠。2008年10月底,開工建設盤北煤矸石電廠,同時加大對老屋基煤矸石電廠的技術改造。到2013年,煤矸石電廠裝機將達180萬千瓦,年發電近2億度,每年消化回收煤矸石358萬噸、煤泥180萬噸、劣質煤116萬噸、中煤254萬噸,大幅減少燃煤高碳氣體排放,消除環境污染,創造出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2011年3月,盤江公司利用煤矸石、粉煤灰開發新型建筑材料可行性研究報告通過了貴州省建筑材料科學研究設計院的評審,目前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地實施之中,該項目投產后,預計每年可生產6000萬塊粉煤灰小型空心砌塊,陶粒10萬立方米,可消耗粉煤灰16萬多噸,煤矸石0.94萬噸。另外,產生的余熱和蒸汽還可以循環再利用,更好地拓展和占有建筑市場。不但可以大量減少矸石和粉煤灰排放對土地的占用和環境的污染,為礦區職工子女就業提供大量崗位,而且可以顯現出強勁的經濟效應,社會效應和環保效應。
“牛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把這句話稍作變通,變成“吞進去的是廢物,吐出來的是寶貝”“吞吞、吐吐”之間,盤江公司大力發展綠色環保產業,打造低碳節能礦區的科學發展格局便得到了生動體現。礦井水循環再利用、淘汰高耗低能設備設施、推廣使用先進節能環保設備,一連串動作促成了礦區整體面貌的華麗變身。如今,當你走進盤江,再也看不到過去那種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場景,天空變得更藍了,道路變得更整潔了,家屬區、工業場變得整齊有序了。2010年,全國50家電臺名嘴進礦區活動中,來自香港的一名電臺主持人稱贊盤江是“看不見煤灰”的煤礦。
(作者單位:貴州盤江精煤公司土城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