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 金世元 整理 金艷 李京生鍇

▲鶴年堂的切藥刀

▲北派切藥刀
北京的中藥炮制歷史上有其獨特的技術和特有的炮制方法。其中藥的炮制分為兩個體系:一個是北派,飲片加工采用北方加工炮制方法,大部分藥店加工中藥飲片屬于這派。另一個是南派,以鶴年堂為代表,采取南方的炮制方法,技術精湛,飲片精致美觀質量好,北京的四大名醫汪逢春等指名讓患者到鶴年堂調配湯藥,京城素有“成藥同仁堂,飲片鶴年堂”的贊譽。
毒性中藥除附子(黑順片、白附片)部分藥店用產地片以外,其他如川烏、草烏、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等均為藥店加工,自產自用。
川烏 其藥用部位、炮制方法與藥典不同。《藥典》2010 年版規定本品為毛茛科植物烏頭的干燥母根。炮制方法:取凈川烏,大小個分開,水浸泡至內無干心,取出,加水煮沸4 ~6 小時(或蒸6 ~8小時)至取大個及實心者切開內無白心,口嘗微有麻舌感時,取出,晾至6 成干,切片,干燥。
而北京習慣應用的川烏不是烏頭的母根,而是小個附子。
北京的川烏加工方法:取生川烏藥材,除去雜質,大小分開,清水浸泡15 ~20 天,每日換水兩次,每3 天倒缸一次,泡至口嘗無麻辣感為度,用清水洗凈,取串碎的甘草、金銀花、置鍋內加適量清水煎煮,第一次煎煮約2 小時,第二次煎煮1 小時,去渣取湯,與泡好的川烏放入鍋內共煮,湯量超過川烏約5cm,武火煮3 ~4 小時,隨時翻動。至內無白心為度,取出,曬4 ~5 成干,再悶潤24 ~36 小時,至內外濕度一致,切厚片,干燥。川烏100kg,甘草5kg,金銀花2kg。生川烏有大毒,用甘草、金銀花水制為解其毒,注意夏季節浸泡時不能日曬,防止溫度過高而腐爛。
制川烏片:為不規則厚片。表面黑褐或暗黃色,有光澤,角質樣。可見灰棕色多角形環紋。質硬脆。味淡,微有麻舌感或無麻舌感。
草烏的炮制方法與川烏相同。
附子 除產地加工的黑順片、白附片外,北京一些藥店還自己加工附子,稱黑附片,其炮制方法有兩種:一是取產地加工的黑附子瓣(加工方法與黑順片相同,只是將其縱切為兩瓣),放入鍋內,加水煮1 小時或用水浸泡2 ~3 小時,取出稍晾再悶潤至內外濕度一致,切薄片。二是取產地加工的鹽附子,水浸泡14 天,每天換水2 次,至鹽分泡凈為止,取出放入鍋內,加定量的黑豆、甘草,加水共煮2 ~3 小時,至附子切開口嘗無麻辣感時,將附子取出切成兩瓣,曬至5 成干,再悶潤至內外濕度一致時,切薄片干燥。附子100kg,黑豆10kg,甘草5kg。鹽附子有毒,用黑豆、甘草水制解其毒。
黑附片性狀與黑順片相似,顏色較深。功效相同。
天南星 炮制方法有制天南星和膽南星。膽南星的炮制方法:取生南星面100kg,放入潔凈容器內,先加牛膽汁250kg 拌勻,發酵20 天后置瓷盤內烘干(時間40 天)或曬(防塵)至全干。取出放入容器內加膽汁250kg,攪拌均勻,發酵20 ~30 天,置密封容器內隔水加熱至沸20 小時(10 小時翻動一次)取出晾曬至5 ~6 成干,再置密封容器內加黃酒50kg,隔水加熱至沸20 小時(10 小時翻動一次),取出晾曬或烘至5 ~6 成干,做成小餅樣,干燥。取上述加工的膽星100kg,加黃酒50kg 裝罐內或磁缸內,隔水加熱蒸24 小時,攪拌均勻取出,放瓷盤內在日光下曬晾或烘至微干時,搓條切中段(以芝麻油做潤滑劑),曬干,防塵。
膽南星呈不規則的圓柱形。表面棕黑色。質硬有特異的腥臭氣,味苦而辣。膽南星:苦,微辛、涼。歸肝,膽經。清火化痰,熄風定驚。用于痰熱咳嗽,咯痰黃稠,中風痰迷,癲狂驚癇等癥。
天南星藥性辛溫燥烈,用膽汁炮制后其藥性變涼,反滌熱痰,與天南星功效不同。
半夏 炮制規格有法半夏、清半夏、姜半夏、半夏曲等。北京還應用仙半夏,別名仙露半夏。其為南方的炮制方法,產品在北京的藥店出售,其炮制方法:取生半夏100kg 放入缸內,用清水浸漂3 天,每天換水2 次,濾去水,用明礬末25kg,加水再浸30 天,放去礬水,再用石灰25kg,用清水溶化,取澄清的石灰水,溶入皮硝6.250kg,倒入半夏缸內,浸3 天,去石灰水,用清水漂3 天,撈出,日曬夜露3 天,最后曬干。再用甘草、薄荷各25kg,陳皮、青皮、砂仁,五味子,枳殼,丁香各3.125kg,枳實,肉桂,木香,豆蔻,川芎各1.875g,沉香625g 煎取濃汁,將半夏浸入,使之淹沒,經常翻動,待藥汁全部吸盡,取出,日曬夜露3 天,充分干燥。
仙半夏為不規則的圓球形或半圓形,表面黃褐色。氣清香,味甘、辛。具有清痰開郁,和胃止嘔,行氣理痹的功效。治痰疾中風不語,胃中停濕嘔吐,咳嗽痰涎清稀等癥。用量4.5 ~9g,或入丸散。
檳榔炮制與其他地區不同,是在炒法基礎上結合了炙法的工藝,炮制方法:炒檳榔是取檳榔片放入熱鍋內,文火炒至稍變色,噴灑蜜水,略炒取出晾涼。焦檳榔是取檳榔片放入熱鍋內,武火炒至焦黃色,噴灑蜜水,略炒取出晾涼。炒制時加蜜水使檳榔飲片顏色美觀。
現在教學用書《中藥炮制學》記載的米炒輔料是稻米,而北京用的輔料除稻米以外還用小米。
小米炒 小米炮制的中藥有丹參,先用水濕鍋,將米撒貼鍋內,加熱至米冒煙時,取丹參片倒入鍋內,不斷翻動,至丹參片由紅變為深紫色時,取出篩去米放涼。100kg 丹參片,用小米20kg。米丹參片表面紫紅色,有焦香氣。取其和胃之功。
稻米炒 稻米炮制的中藥有南沙參、北沙參、黨參等。①米炒北沙參先用水濕鍋,將稻米撒貼鍋內,加熱至米冒煙時,放入北沙參段倒入鍋內,不斷輕輕翻動,至北沙參段變為黃色時,取出篩去米放涼。100kg 丹參片,用稻米10kg。米北沙參段表面黃色,偶見焦斑,有香氣。取其和胃健脾之功,用于熱病傷津等癥。②米炒南沙參、米炒黨參的炮制方法都同米炒北沙參。取其和胃健脾之功。
大黃 除生大黃片、酒大黃、熟大黃、大黃炭等炮制規格以外,還有清寧片。其制備有兩種:一是取清寧丸面100kg,煉蜜40kg,黃酒45kg,煉蜜與黃酒同兌入藥面內,混勻呈泥狀,置籠屜內蒸約2 小時蒸透為度,取出揉勻搓成條(直徑約12mm),干燥(溫度50 ~55℃),蓋嚴防塵,烘至7 成干時,置容器內,悶約10 天,至內外濕度一致,手摸有挺勁,切厚片。二是取整大黃,去凈泥土,置鍋內加水漫過藥材,煮約2 小時,按大黃100kg 加黃酒30kg,隨時攪拌,至煮成泥狀,取出曬干,軋為細粉過100 目羅,再按細粉100kg,加黃酒45kg,煉蜜40kg 混合成泥狀,置籠屜蒸約2 小時,蒸透為度,取出揉勻搓成條(直徑約12mm),干燥(50 ~55℃),烘至7 成干時,裝入容器內,悶10 天左右,隨時檢查,至內外濕度一致,手摸有挺勁,切厚片。
清寧片取其性緩。加黃酒制為其降低寒性,適應脾胃虛弱者服用。飲片為圓形厚片。表面烏黑細膩,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多用于飲食停滯,口干舌燥,大便秘結等癥。
黃連 炮制規格除黃連片外,還有:①酒黃連 取凈黃連,用黃酒拌勻稍悶,置鍋內用文火加熱拌炒,炒干,取出,放涼。黃連100kg,用黃酒10kg。酒黃連:形如黃連。色澤加深,略有酒氣。黃連酒炙后可引藥上行,善清上焦火熱。②姜黃連 取黃連,用姜汁拌勻,稍悶,置鍋內用文火加熱拌炒,炒干,取出,放涼。黃連100kg,用生姜10kg 或干姜3kg。姜黃連:形如黃連。表面棕黃色,有姜的辛辣味。黃連姜炙后緩和苦寒之性,和胃止嘔。③萸黃連 取吳茱萸,加水適量,煎煮半小時,去渣取汁放入黃連中,悶潤,待汁液被吸盡后,置熱鍋內加熱拌炒,炒干,取出,放涼。黃連100kg,吳茱萸6kg。萸黃連:形如黃連。色澤加深,有吳茱萸的辛辣味。用吳茱萸炙黃連可以緩和黃連苦寒之性,并能疏肝理氣。④黃連炭 取凈黃連,放入熱鍋內,武火炒至外面焦黑色,噴灑清水少許,滅盡火星,取出放涼。黃連炭:表面焦黑色,斷面呈焦褐色。炒炭取其止血之功。
黃連商品規格分為味連、雅連和云連,北京分別入藥,處方開什么規格黃連調劑時應付該種規格黃連,不能替代。
中藥飲片拌制是中藥應用的一個特色。朱砂拌的中藥飲片如朱蓮子心、朱菖蒲、朱天冬、朱麥冬、朱遠志、朱石斛、朱連翹、朱通草、朱酸棗仁、朱茯苓、朱茯神等。砂仁拌熟地黃,熟地黃滋陰補血,但過于凝滯,加砂仁開胃行氣。乳香粉拌炒當歸,增加活血作用。青黛拌燈芯草,增加清肝熱作用。
中藥飲片調劑時的臨方炮制主要是用于用量較少的中藥飲片的炮制,多用清炒法、土炒法、酒炙法、醋炙法、鹽炙法、蜜炙法等方法。清炒法炮制中藥飲片如炒丹皮、炒桂枝、炒陳皮、炒川楝子、炒干姜、炒皂刺、炒卷柏、炒荷葉、炒白果仁;炒炭中藥飲片如金銀花炭、陳皮炭、龍膽炭等。
蜜炙法炮制中藥飲片如蜜炙旋覆花、蜜炙紫蘇子、蜜炙升麻、蜜炙白前等;鹽炙法炮制中藥飲片如炒澤瀉、炒砂仁、鹽牛膝等;酒炙法炮制中藥飲片如酒丹參、酒茵陳、酒龍膽、酒香附、酒地龍、酒赤芍、酒桑枝;土炒法炮制中藥飲片如土炒當歸。
鱉血炙中藥飲片如鱉血炙青蒿、鱉血炙銀柴胡、鱉血炙柴胡。
二味同炒法炮制中藥飲片如桂枝炒白芍、小茴香與川楝子同炒等。
其他炮制方法還有煨法如煨木香、煨葛根、煨生姜、煨草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