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高賓 趙丹
牛蒡子原名惡實,始載于《名醫別錄》,列為中品。本品辛、苦,寒。具疏散風寒,宣肺透疹,解毒利咽之功效;主治風熱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風疹,咽喉腫痛,痄腮,丹毒,癰腫瘡毒等。
牛蒡子別名鼠粘子,大力子,牛子,黑風子。2010 版《中國藥典》收載其來源為菊科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實。
本品野生、栽培均有。
野生品分布甚廣,多生長在山野路旁、溝邊、荒地、向陽山坡草地、林緣及村鎮附近;主產于東北三省,河北,以及山西、內蒙古、寧夏、甘肅、安徽、浙江等地。其中以東北三省產量最大,稱“關大力”,行銷全國并出口。
栽培品牛蒡為兩年生草本植物,喜溫暖濕潤氣候,耐寒、耐旱、怕澇,宜種植于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主產于四川,重慶,河北,浙江等地。其中以浙江桐鄉產者質佳,稱“杜大力”,主銷浙江、江蘇兩省,其他各地產者多自產自銷。
本品呈長倒卵形,略扁,微彎曲,長5 ~7mm,寬2 ~3mm。表面灰褐色,帶紫黑色斑點,有數條縱棱,通常中間1 ~2 條較明顯。頂端鈍圓,稍寬,頂面有圓環,中間具點狀花柱殘跡;基部略窄,著生面色較淡。果皮較硬,子葉2,淡黃白色,富油性。氣微,味苦后微辛而稍麻舌。以粒大飽滿,灰褐色、無雜質者為佳。
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果序,曬干,打下果實,除去雜質,再曬干。以粒大、飽滿、色灰褐者為佳。
炒牛蒡子 取牛蒡子原藥材,除去雜質,置熱鍋內后,用文火炒至略鼓起,有爆炸聲,并微有香氣逸出時,取出、晾涼。
手工炒 取牛蒡子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干燥。待空鍋燒熱后,投入適量的凈牛蒡子,用文火炒制,炒制過程中要勤翻動,以確保藥材受熱均勻。待藥材表面略鼓起有爆裂聲,且有香氣逸出時取出,攤開晾涼。
滾筒式炒藥機炒 取凈牛蒡子適量(≤25kg)置于熱鍋內,嚴格控制溫度于90 ~110℃之間,炒制過程中要勤觀察藥材的炒制狀態,待藥材表面略鼓起有爆炸聲,且有香氣逸出時,迅速出鍋,攤開晾涼。
炒牛蒡子的性狀 本品呈長倒卵形,略扁,微彎曲,長5 ~7mm,寬2 ~3mm。表面灰褐色,帶紫黑色斑點。質脆,微有香氣,味苦后微辛而稍麻舌。

▲牛蒡子
絨毛牛蒡 為菊科植物絨毛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實。本品矩卵圓形,略彎曲。長0.5 ~0.7cm, 寬0.2 ~0.4cm。 兩端近平截,頂端觀為多角形,可見一直徑約0.2cm 的黑色圓環,中央有一點狀花柱殘跡,基部有白色的著生痕。表面灰褐色,具黑色小斑點,有較明顯的數條縱棱及淺溝。果皮較厚,硬,子葉2。氣微,味苦,后辛而麻舌。
大鰭薊 本品為菊科植物大鰭薊的果實。本品呈長倒卵形,略扁。長0.4 ~0.6cm,寬0.2 ~0.3cm。表面灰白色至灰棕色,具稀疏的黑色斑點,有數條不明顯的縱棱,以中間一條最明顯,棱間有隆起的波狀橫紋。頂端鈍尖,有一類圓形或類方形的環,中間有點狀花柱殘跡,基部較窄。果皮硬,有油性。氣微,味苦。
紫穗槐 為豆科植物紫穗槐的果實。本品呈新月形。長0.5 ~0.8cm,寬0.2 ~0.4cm。頂端呈短喙狀,基部具宿萼,萼齒5 裂。表面棕色至棕褐色,具顆粒狀突起的腺體,內含1 枚種子,種皮棕色,子葉淺綠色。氣微香,味微苦、澀、辛。
水飛薊 為菊科植物水飛薊的果實。本品呈類長卵形,長0.5 ~0.7cm,寬0.2 ~0.4cm。兩側略不對稱,表面黑褐色,具橫向波狀細紋,有光澤。頂端具微斜的白色淺環,中央常有一半球突起,基部有一窄縫狀著生痕。質硬,內含種子1 枚。氣微,味微苦。
云木香 為菊科植物云木香的干燥成熟果實。本品呈楔形,略彎曲,具四鈍棱,上端稍寬。長0.8 ~1cm,寬0.2 ~0.4cm。表面灰褐色至灰黑色,色淺者明顯可見黑褐色斑點,有縱棱和細溝。頂面呈不規則三角形或四邊形,邊緣棕褐色,略突起,其內側色稍淺,可見凸起的短柱狀花柱殘跡;下端漸尖,有一類白色的著生痕。果皮較硬,子葉淺綠色,富油性,氣微,味苦、麻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