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國土資源廳黨組成員、副廳長 文茂林
抓住機遇調思路轉文風持續唱響國土資源為中原經濟區建設提速增效的主旋律
——在資源導刊宣傳及通聯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摘要)
□河南省國土資源廳黨組成員、副廳長 文茂林
(2011年10月13日)

這次宣傳通聯工作會議,是在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領導關于國土資源管理重要指示,國務院下發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之時召開的,意義非同尋常。借此機會,我想就宣傳報道工作如何抓住機遇調思路、轉文風,唱響國土資源為中原經濟區建設提速增效的主旋律問題,與同志們交流一些認識和看法。
今年國土部門迎來兩大盛事:一件是七、八、九三個月,胡總書記、溫總理多次對國土資源管理作出批示、指示和講話,層次之高、分量之重,刷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土資源管理的新紀錄。中央領導同志如此高密度地重視和關注國土資源管理工作,歷史上是少有的,在其他行業也是不多見的。這不僅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國土資源系統的熱切關心和期望,更是把國土資源管理工作提升到了“國策”和“戰略”層面,為解決當前帶有體制性、全局性、根本性的難題,提供了具有國家意志力的指導和遵循。另一件事,是最近國務院出臺了《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全文共10個部分15000余字,涵蓋的內容非常豐富,提出的目標任務非常明確,其中涉及國土新政的段落達10多處,對河南的資源政策有所放寬傾斜,相當于“不是特區的特區”,為國土部門提供了大有可為的契機和空間。機遇稍縱即逝,智者善謀當時。對于國土系統的宣傳報道工作來說,能否敏銳地抓住和用好這一重要機遇,當好給力大中原的輿論引領者,不僅是對能力素質的新考驗,也是提升辦刊水平、擴大刊物影響力的難得機遇。宣傳報道必須緊跟中心,服從和服務于中心。我們不能為辦刊而辦刊,更不是為賺錢而辦刊,根本宗旨在于引領新理念,指導新實踐,促進新發展,擴大新讀者。根據形勢要求和當前的實際,下一步辦刊和宣傳報道工作應向五個方面持續發力。
第一、向及時解讀宣傳國土新政新規持續發力。最近幾年,有關國土資源管理的政策性、法規性文件不斷出臺,對加強土地、礦產的管、批、用、查越來越嚴格,需要認真宣傳解讀,達到人人皆知會用。特別是今年七月份以來,中央領導同志對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三次重要講話,提出了不少精辟論斷和大政方針,如胡總書記指出的“四個堅持”、“四個切實”、“三個最嚴格”和“二十字方針”,溫總理提出的“兩個可持續”和“四條要求”,每字每句都具有極為深刻的內涵,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行動綱領,迫切需要全面準確地領會和把握,高標準快節奏地貫徹落實,這就給辦刊寫稿提出了一個應急而特殊的要求。在傳達學習階段,解讀宣傳工作要跟上去,不僅要介紹是什么,更要解答為什么,不僅要反映怎么看,更要回答怎么辦,以推出更多的新理解、新認識,打開人們思想解放之門;到具體落實階段,就應當把多推快報可供借鑒的實事、實招、實例作為重點,以打開創造性貫徹落實之門。就拿落實胡總書記關于建立國土資源管理新格局來說,黨委領導怎么體現,政府負責主要負哪些責,部門協同如何區分職能,公眾參與通過什么途徑,上下聯動有何辦法,這需要一個方面一個方面地理順,盡快拿出操作辦法來。省廳正在組織力量研究,準備以省委省政府名義下發意見。《資源導刊》從現在起,可開辟“學講話、破兩難、促轉變”專欄,邀請有關權威人士對國土新政進行解讀,陸續刊發一些結合實際貫徹落實的經驗做法。期望大家圍繞這個“新聞點”,多提供線索和稿件,以推動和促進中央領導同志重要指示往實處落。
第二、向快速推出資源管理制度改革成果持續發力。按照現有發展速度和資源管理模式與利用方式,資源有效供應難以為繼,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難以保障。河南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將進入供需矛盾更突出的時期,耕地保護將面臨更嚴峻的形勢。國務院這次下發的《指導意見》中,對國土資源工作強調最多的是“改模式、轉方式”問題,要求我們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審批制度改革、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改革、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等,努力轉變土地管理和利用方式,通過布局騰挪和結構調整,將開源與節流有機統一,拓展建設用地空間,以土地的可持續利用開辟中原經濟區建設新天地。同時,還具體部署了多個建設項目和改革任務,鄭州、洛陽、開封、新鄉、安陽、南陽、商丘、濮陽等大多數地市都能對號入座。可以說,中央把河南已經做、正在做和將要做的事都給安排好了,中原再崛不起來,那就是我們自己的問題了。形勢喜人又逼人,常規的資源管理方式不改也得改,不轉也得轉。因為國土資源管理制度改革的核心,就是實現從粗放利用到集約利用、從計劃配置到市場配置這兩個根本性轉變。宣傳報道工作一定要緊跟各地加快建設的步伐,跟蹤國土系統的每一項改革,留心觀察本質性的轉變,堅持與改革同行,搶抓先機,搶占高地。一經發現勇于和善于改革的,就要大寫特寫、早報快報,哪怕有些方面不成熟或不到位,也不要遲疑。能不斷推出資源管理利用的一些新模式、新方式、新成果,那就是宣傳報道工作的重大突破,也是對破解難題、引領改革的最大貢獻。
第三、向總結推廣先進經驗和重大典型持續發力。在中原崛起迎來重大轉折的歷史時刻,讓更多的國土人得到應有的記載和記憶,是宣傳報道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一個單位老是出不了經驗和典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宣傳水平。國土部門這幾年,應當說是“兩難”夾擊,負重前行,倒逼出了不少好點子、好做法,也得益于一批事業心責任感強的骨干力量,關鍵是我們重視和發現不夠、總結推廣不夠。今年以來,《資源導刊》對重大典型的報道很下力、很有效,先推出了洛陽市國土資源局局長丁新務的事跡,后又總結了南陽市國土資源局構建共同責任機制的經驗,這兩個典型都上了國土資源報頭版頭條,提升了河南國土人的形象,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還有全國土地整治萬里行活動,之所以在河南片搞得比較成功,發稿多、位置重、篇幅大,核心是兩大因素起作用:一是各級國土資源部門確實干了不少事,創新了不少辦法,有經驗可寫;二是記者們比我們有眼力、水平高。期望在座的同志多留心身邊的好人好事,下工夫學學寫經驗、寫典型的方法技巧,以“關鍵在做”的標準,來挖掘中原崛起的優秀參與者,弘揚和傳遞他們的精神價值,更好地發揮用典型推動全局工作的效應。
第四、向深入基層一線寫真紀實持續發力。當前,全國新聞單位正在扎實推進“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這對做宣傳報道工作的同志來講,應該是永恒、自覺的事業追求。宣傳、報道和編輯人員不經常走入基層,用自己的身心去捕捉基層的點滴變化,就很難使新聞獲得應有的敏銳度和深度。最近,中央級大報開展活動后變化很大,官樣文章少了,大話套話少了,報道普通群眾的多了,實話真言多了,離讀者親了、近了。有經驗的記者都明白,真正有價值的新聞是用腳在基層走出來的。在這里,我提一個要求,雜志社的編輯記者要抽出時間,爭取每季度下基層采訪一次,每年至少要下去四次,把“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作為一種常態,持續開展下去。雜志有雜志的特點,組稿多、出版周期長,因此要少報一些時效性、動態性強的東西,多突出長遠指導性強的內容,多刊發有保留價值的研究性成果,讓讀者看完后有所啟迪,樂意收藏。市局、縣局的同志雖然身在基層,但也不一定對情況很熟悉、都掌握,同樣需要下基層、進鄉村、到礦山、訪農戶,了解基層國土所同志們的工作生活,挖掘村級國土資源協管員的事跡,到執法前沿感受執法人員的酸甜苦辣。只有這樣,才能制作成品、寫出精品、獲得獎品。這幾年雜志社評選出的“好文章”,大都來自于基層。
第五,向形成群眾性報道骨干網持續發力。宣傳報道工作同為國土資源管理的重要一角,這方面如果成為“死角”,單位的工作就沒有“棱角”,整體建設就會一潭死水。目前,各地做宣傳報道工作的同志大多是兼職的,要么是辦公室做文秘的同志兼職,要么是負責信息的同志兼職,只有少數一些地方是專職。有些系統寫稿件的人就那么一兩個,一年也上不了一兩篇。還有的單位根本沒人管、沒人寫,至今“刊上無文、報上無名”。這個問題要引起領導重視,抓緊落實到人。實踐證明,宣傳報道工作活躍的單位都很注重全員發動、骨干帶動、內外聯動,并且將任務分解到單位和人頭,廣種薄收,見報率就高。像焦作市的修武、武陟、孟州,安陽市的文峰區等單位,一直搞得比較好。各地要著力從分管、兼職做宣傳報道工作向群眾性宣傳報道轉變,市(縣)局主要領導不僅要高度重視,而且要親自抓、親自過問,并提倡重要稿件親自寫。分管領導要真正負起責來,經常給宣傳報道人員談線索、交任務、壓擔子。不論是專職還是兼職的,既要自我加壓、多寫多報,更要把群眾發動起來,把更多的愛好者帶起來,形成“多人寫稿、多報投稿”的活躍局面。明年內,力爭消滅報刊用稿“空白縣”,鄉鎮國土所見稿達到三分之一以上,省直管縣(市)局見報率應當更高。廳辦公室和資源導刊雜志社,要承擔起培訓和指導的責任。
同志們,辦好刊物、搞好宣傳、寫好報道,都是個苦差事,但苦中有樂、有得,也是很鍛煉人、很出息人的平臺,不少領導干部都是從這里走出來的。希望大家多學習、多練筆,寫出更多、更好的文章,讓我們共同為國土資源管理事業搖旗吶喊,擂鼓助威,為加快建設大中原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