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佳恒
如何給領導人寫信?怎么才能獲得來自最高層的回信?長久以來,一直是很多民眾最想探知的中南海“秘密”之一。
2010年8月,先是全國人大委員長吳邦國復信廣西百色隴窮小學學生張玉玲,后有國家副主席習近平給上海青浦區一所農民工子女學校學生回信提出“少年有志,國家有望”。2010年9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復信北川中學學生劉敏。
據統計公開報道顯示,就本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級別領導而言,9名常委都有過給民眾復信的記錄。16名中央政治局委員中,也有12人曾經復信或委托有關部門復信。據不完全統計,自2003年以來,以胡錦濤為落款的復信,已經不少。
大事不漏報,小時不干擾
中南海西側院墻外,府右街乙27號。
如果不是懸掛著一塊標有“中南海郵局”的黃色金屬銘牌,路人很難將路邊這座低矮的暗色仿古四合院,與上送下達中南海信件的中南海郵局聯想到一起。來自各地的郵件,也只有被發送到這里,才可以蓋上“中南海”的落地郵戳。
這個特殊郵局1950年2月開始工作,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屬于中南海的內設局。它最初位于中南海西門內,距西花廳不過百米,不對外掛牌,也基本不面向社會開展業務。不過所有投遞到中南海的民間郵件,都會聚集到這里。信件也被統稱為“人民來信”。
一般情況下,通過郵政渠道發送給領導人的信件,都會先進入信訪部門的辦信程序。所以發送給領導人的郵件是以何種形式寄出,收件人名稱怎么寫,并不重要。絕大多數來信都會經信訪部門,轉往信訪內容所涉及的單位進行處理。只有極少部分來信,會被制作成簡報形式,如《群眾反映》等文本,報送領導人。而直接呈送來信原件,則更為少見。
什么樣的來信要靠信訪部門消化?什么樣的來信才能報送領導人?原任中共中央辦公廳信訪局、國務院辦公廳信訪局干部李振洪曾經辦理幾萬件次人民來信,據他回憶,為領導人辦信,依據的一條重要工作思路,就是“大事不漏報,小事不干擾”。
1963年,李振洪收到一封人民來信,信中介紹,因暴雨成災,河南、安徽部分地區大量農田被淹,災情嚴重。而由于河南新蔡地勢高于東鄰的安徽臨泉,臨泉低處筑堤擋水,新蔡高處則扒堤排水,雙方集結了大批群眾,一場爭斗隨時可能發生。
接信后,李振洪最初準備電話通知安徽和河南兩省,請他們派人前往共同處理。但感到事態嚴重,就按照“大事不漏報,小事不干擾”的工作要求,即刻作出摘報隨附原信送劉少奇。劉少奇閱后作出批示,一場可能發生的流血事件得以避免。
不同政治含義的小事
近年來中央領導給普通民眾的回信,有相當一部分都是因為“小事”,這看起來似乎有悖于“小事不干擾”的準則,不過,這一時期,“小事”已有不同的政治含義。
李芳是湖南望城縣星城鎮馬橋河村農家書屋管理員,她曾于2009年致信溫家寶,介紹自己創辦民辦圖書館的情況,并邀請溫家寶為圖書館捐獻一本圖書。不到一個月,她就收到了溫家寶親筆簽名的《現代漢語詞典》。
李芳說,當時并未多考慮溫家寶的國家領導人身份,寫信的動機是因為敬佩。
但溫家寶以總理身份的回信,顯然已經改變了這位農村女性的生活軌跡。簽名詞典由相關領導受委托送交給李芳。同時,省、市、縣、鎮四級政府,也帶來了6萬元碼洋的圖書。如今李芳已增開一家新館。
在更早之前,2007年,江西省城鄉義務教育階段全部免除學雜費,贛州市濱江二小的186名學生聯名寫了一封《致溫家寶爺爺的信》,托他們參加“兩會”的校長劉艷瓊,帶到北京轉交給溫家寶,以表達對政府免學雜費優惠政策的感激之情。
劉艷瓊稱,寫信的想法,就是由一個叫鐘以琛的五年級學生向大隊輔導員提出的。老師們覺得很好,就決定這樣做了。
如何送出這封信?劉艷瓊首先想到的是通過個人關系呈遞。她找到在主席臺就座的全國公安系統勞模邱娥國,但得到的委婉回答是,會議期間,沒有向領導遞信的可能。后來劉艷瓊干脆直接將信件交給了駐地的郵政服務人員,在收件人一欄上,寫下“國務院溫家寶總理”。
第三天下午,劉艷瓊接到電話,稱信已收到,會盡快交給總理。她完全沒想到,當天晚上回到駐地房間時,溫家寶的親筆回信已經放在被子底下。信封上特別注明,“限今日到達”。
一年后又逢“兩會”,相似的故事再度上演。在“兩會”工作人員的建議下,朱建華將手里的一封信,交到“兩會”秘書處,希望可以轉給溫家寶。
信是13歲的王孝進所寫。作為湖北省監利縣福田寺鎮中心小學六年級的一名普通學生,家境貧寒的王孝進在3歲時母親出走,6歲時因車禍而失去右腿,家用開支全靠父親打零工維持。因為沒錢,每到開學,王孝進的父親就會勸他,別再讀書。
媒體報道稱,有感于從這一年的春天開始不再需要繳納書本費,王孝進偷偷告訴同桌:“要給溫爺爺寫封信。”在好心人的幫助下,王孝進將信交給“要去北京開會”的朱建華。
同樣在信發出后第三天,朱建華收到了回信:“請轉達我對監利人民的問候,祝孝進小朋友學習進步。溫家寶。”
無論是邀請溫家寶捐獻圖書,還是對“溫爺爺”表達謝意,與李振洪所描述的“大事”相比,這些確實只能算作“小事”。但不可否認的是,旁觀者通過寫信者與領導人的書信往來,可以捕捉到一個明顯信號一寫信者都是新政策的受益人,民眾與領導人的此類互動透過媒體不斷放大,客觀上起到了很好的“惠民新政”的宣傳效果。
有章可循的回信規律
對于大多數民眾而言,投書中南海,郵路是唯一的選擇。但實際上,得到領導人回復的信件,其進入中南海的渠道五花八門。
已成經典的一則往事發生在1975年。當時,三個默默無聞的科研人員——黃仲玉、林克平、鐘義信焦慮于大陸的通信衛星研究落后,他們決定給周恩來寫信,建議中國盡快搞通信衛星。但這封信通過什么方式送給周恩來?林克平是時任郵電部部長鐘夫翔的秘書,處理這類問題很有經驗。他說,最好的辦法,就是隨同機要文件一起走,而且郵件要掛號。
于是,一封由三位普通年輕人簽名的群眾來信,通過機要渠道進入中南海。
據工作人員回憶,周恩來看到這封來信之后很激動,當場批示“先將衛星通信的制造、協作和使用方針定下,然后再按計劃分工作出規劃,督促進行”。11天后,周恩來住進醫院,直到去世。這封成功“過關”到達周恩來辦公桌上的來信,就這樣改變了中國通信衛星的發展軌跡。
而在當下,每每臨近節日前夕,如“六一”之前給兒童回信、“五四”之前給大學生回信,以書信表示重視,已成為領導人的例行動作。
除此之外,通過“兩會”代表,在全國“兩會”期間投書,也是增大領導人回信概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前文所述,2007年與2008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劉艷瓊、朱建華發出的郵件,都在第三天就得到了溫家寶的回復。
另一方面,在領導人視察過后,向領導人發去信件匯報本地改革喜訊,也更容易獲得領導人的回信。據統計,胡錦濤2003年至2008年多次的回信清單中,就有4次回信是因為其在當地調研后,當地民眾致信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