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潮,趙公勝
(太原理工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4)
煤炭產業大型集團化和產業集群化的比較分析
張洪潮,趙公勝
(太原理工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大型集團化和產業集群化作為當前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兩種主流組織模式,是提升煤炭富集區域及煤炭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有效手段。文章基于產業層面從異質性和同質性兩個角度,從空間格局、資源配置機制、組織結構、內部聯結紐帶、組織屬性、目的一致性、社會環境效益七個方面對大型集團化和產業集群化進行比較分析,認為二者可在一定時空結構下相互轉化,并得出兩者之間的進化演進關系,為煤炭產業發展的組織模式選擇提供依據。
煤炭產業;戰略;比較;大型集團化;產業集群化
全球經濟一體化形勢下,按照國家煤炭工業發展“十一五”規劃“培育大型煤炭企業集團”和“十二五”規劃“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要求,大型集團化和產業集群化可能成為提升國家與煤炭富集區域競爭優勢和煤炭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兩種重要戰略模式。對這兩種發展戰略模式進行比較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1.1 空間格局不同
大型集團化具有異地性特征。大型集團規模一般較大且經濟實力雄厚,其發展戰略在于生產和銷售的分散化,在于對外擴張,因此多進行跨地區或跨國經營。同時大型集團多進行多元化生產經營,以分享多行業的利潤,分散經營風險。
產業集群化強調地域關聯和產業關聯,是一定區域內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強調區位根植性,表現為生產經營活動相關企業和支持機構的“扎堆”現象,通過區域集聚帶來生產成本的降低以及群內各種配套服務的健全,由此形成正的外部經濟效應和規模經濟效應。
1.2 資源配置機制不同
大型集團運行主要依靠內部行政命令,產業集群多依賴市場信號。
大型集團偏向于企業組織形式,具備層級組織的優勢,擁有比較完整的命令鏈,能夠有效調節集團內部資源配置及生產交易,避免資源閑置和浪費,減少集團內部交易費用,增加利潤,但如果大型集團內部組織越多,其管理費用也會增加。
產業集群化比較接近于市場組織,其行為也帶有更多的市場烙印,產業集群內的資源配置及生產交易主要依靠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因而交易費用相對較高。但產業集群內的生產經營活動主要依靠政府、中介機構以及各企業間的監督,因此管理費用會相對較小。
1.3 組織結構不同
大型集團是以資本、產權為主要聯結紐帶的母子公司為主體,以集團章程為共同行為規范的集團公司、子公司、參股公司及其它成員企業或機構共同組成的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法人聯合體。大型集團是一種多層級組織形式,通常包括核心層、控股層、參股層、協作層四個層次[1],是航空母艦。
產業集群是在某個產業領域內互相聯系的、在一定區域內集聚的企業和相關機構集合體,集群內部成員企業和機構之間基本是平等的關系,共同構成一個有機體,并不存在共同承認的固定層級組織結構,是聯合艦隊。
1.4 內部聯結紐帶不同
大型集團往往是以資本、產權或其他契約方式為主要聯結紐帶,具有一定的法律約束力,各成員企業之間建立的是一種強制信任關系,內部企業間相互持股、參股,在生產、技術、資金、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方面相互滲透、緊密聯系,形成具有多層次內部組織結構的利益共同體。
產業集群內的成員企業由于地理鄰近,其經濟活動大多貫穿于地緣、血緣、人員交往等形成的社會關系網絡中,企業間主要依靠信任和承諾等非契約性方式聯系,體現出一種較為靈活、松散的市場化關系。集群內部常見的聯結模式有以價值鏈為主導的聯結模式、以市場競合互動為主導的聯結模式、以公共性投入、生產要素共享或互補為主導的聯結模式[2]。
2.1 同屬于中間性組織
大型集團化和產業集群化都是為了應對市場失靈與企業內部組織失靈的一種制度性創造。大型集團和產業集群都是介于市場組織與科層級企業組織之間的一種空間經濟組織形式,是市場和企業按照不同組合方式構成的相對穩定性網絡化組織,它融合了市場價格機制競爭性和科層級組織權威機制計劃協調性的優點[3],比市場組織穩定、比科層組織靈活,能有效降低交易費用與組織費用之和,促進效益最大化、效率最優化,表現出特有的組織柔性。
2.2 目的一致性
大型集團和產業集群作為兩種獨特的產業組織形式,在培養企業核心業務、促進產業升級和提升產業競爭力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首先,通過多樣化聯系和交互式合作,形成一種良好的自強化機制,促進了分工協作和專業化的發展,優化了資源配置。其次,大型集團和產業集群內部企業通過某種紐帶有機地整合為一體,有效發揮整體優勢,加大產業集中度,提高產業綜合競爭能力。最后,通過形成的關系網絡結構將眾多的市場主體相聯結,建立新型的競爭協作關系,帶來規模效應、范圍效應,實現產業結構與布局的合理性。
2.3 追求共同的社會效益、環境效益
大型集團化與產業集群化都倡導經濟與社會、環境和諧發展,因此都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遵循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的理念,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再循環”原則,通過構建“加工-升值-再加工-再升值”的價值增值網絡,把經濟活動組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復式流程,實現以企業為核心的小循環、區域層面的中循環和整個社會的大循環。
大型集團化和產業集群化作為提升國家與煤炭富集區域競爭優勢和煤炭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兩種重要戰略發展模式,在橫向平行的市場結構與縱向科層級企業結構的相互滲透與融合中形成,代表了一種縱橫交錯的產業組織網絡化結構,并表現出相對的穩定性和一定的效率性。然而從產業演進的生態性看,大型集團和產業集群在辯證統一中演繹著動態平衡與發展,它們會在一定的時空結構條件下相互轉化,如圖1所示。

圖1 大型集團化和產業集群化相互轉化關系圖
大型集團化和產業集群化的異質性和同質性代表了一種互斥力和吸引力,使二者在沿著各自特有的發展軌道進化演進的同時,使其組織邊界不斷變動,甚至相互疊加和滲透,通過互動學習和模仿,彼此吸收各自的優勢,或者通過一定的合作聯系建立一種互補關系,從而驅動二者打破各自的組織特性實現螺旋上升的發展過程,如圖2所示。

圖2 大型集團化和產業集群化進化演進軌跡圖
我國煤炭資源豐富,知識經濟和區域經濟時代背景下,根據煤炭產業強資源依賴性、強地緣根植性和強路徑鎖定性等基本特征,打破地域、行業和所有制界限,結合煤炭富集區域發展環境,選擇合適的煤炭產業發展戰略模式,可以有效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提升產業競爭力,協調產業、區域和國家經濟發展。
[1]張文彬.企業集團化管理問題研究[D].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6.
[2]李大元.企業集群發展戰略研究[D].湖南:湘潭大學,2004.
[3]劉濤,張廣興.企業組織演進的兩種路徑選擇--企業集團化與企業集群化比較研究[J].經濟體制改革,2009,(1):50-54.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Grouping and Clustering of Coal Industry
ZHANG Hong-chao,ZHAO Gong-she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aiyuan Shanxi030024)
As two major organization modes of market resource optimization deployment of in world economical development,grouping and clustering are effective in increasing the competition capability of coal industry in coal-rich areas.In terms of heterogeneity and homogeneity,the paper compares the grouping and the clustering from eight aspects:spatial pattern,resources deployment mechanism,organization structure,interior tie,operation mode,organizational attributes,purpose consistency,and social-environmental benefits.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two are dialectically united and they can transform mutually under certain time-and-space structure.The paper also concludes their evolution relationship to be the evidence for the organization mode selection in coal industry.
coal industry;strategy;comparison;grouping;industrial clustering
文獻標識碼:A
1672-5050(2011)03-0018-03
2011-01-14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產業聚集視角下西部煤炭產業跨區域整體發展戰略研究--以鄂爾多斯盆地為例”(09BJL058)。作者簡介:張洪潮(1967—),男,河北肅寧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戰略管理和礦業管理工作。
劉新光